03

人气回暖 消费复苏 健康出行 2020年05月07日

(上接1版)通过网红直播形式邀请游客参与各种游玩项目体验……浙江舟山朱家尖景区推出的“云旅游”新玩法,首次直播期间便在线吸引近5万网民观看。

“这种‘旅游带货’不仅满足了线上网民的需求,还带来流量变现的新商业模式。”浙江舟山旅游集团朱家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波说,“五一”假期前3天,仅朱家尖一个南沙沙滩景区游客数就达到2万余人次,线上流量为景区带来足够多的曝光,可以实现线下客流转化,这种新模式对于旅游业的复工复产效果明显。

除了旅游,线上音乐会也是人们在假期放松的好方式。《聆听大自然·有机三部曲》交响音乐会、《深圳声音》线上演唱会……5月1日至4日,走过7年历程的深圳南山流行音乐节今年首次通过线上直播。众多唱作人齐聚线上,在以音乐抚慰心灵、用音乐传递爱与希望的时光中,提振全面复工复产的士气。

记者了解到,这个音乐节前3场演出的总观看量超过1000万人次。网民们表示:“耳朵真真切切地享福了。”“虽然是云音乐节,但还是很感动!”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在线旅游、购物、娱乐等“云”端消费兴起,形成新的增长点。阿里巴巴数据显示,上海市4日晚启动的大规模商业促销活动“五五购物节”,天猫上海商品1分钟便成交破亿元;菜鸟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3天,全国产生的物流订单量同比增加45%。

“五一”假期,沪上已开放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分别接待观众3.66万人次、9.68万人次、3万人次。同时,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主要文化场所推出“云展览”和线上活动200余个,浏览量101.3万次,引导市民云上看好戏、听好课、观大展、逛集市、赏春光。

线下人气旺,线上也精彩。“云”正成为上海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市民游客在假日期间乐享线上线下商旅文融合新体验。

“疫情期间,‘宅’经济活跃发展,各类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增长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蕴表示,新消费业态离不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撑,随着5G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入,新业态发展将带来新的增长极,进一步释放蛰伏的消费潜能。

“预约游”成新风尚 健康文明树新风

戴口罩、测体温、预约参观、限量游览……由于疫情原因,这个“五一”假期注定与以往不同。手机里,人们多了一个健康“绿码”;餐桌上,公筷公勺成为新“标配”,许多文明健康新风尚已蔚然成风。

在线预约购票、间隔1.5米排队、接受体温检测、出示健康码、扫描手机验票,经过以上几道防护程序,5月1日,来自山东临沂的李先生一家三口走进济南趵突泉公园。游园过程中,他们全程佩戴口罩,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

“受疫情影响,今年游客的出行习惯发生许多变化,预约旅游成为新趋势。”泰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全面实行实名制预约购票,每日限流3.4万人。

无预约,不旅游。“五一”假期前全国多地文旅部门发布的“游玩攻略”中有共同的一条——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成为这个假期显著的特点。

“未来北京将总结‘五一’假期旅游工作经验,将‘限量、预约、错峰、疏导’作为对景区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要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说。

每一副餐具边都增加了一双竹制公筷,公筷顶部不仅标注有“公筷”二字,还印上了“德润大慈岩”的地域文化品牌,在颜色和材质上也与客人个人使用的黑色塑料筷子有所分别。“五一”期间,浙江建德大慈岩镇新叶古村,“80后”叶云琪在经营的农家乐里添置了公筷。

“我们全家都很支持使用公筷公勺,这也是健康卫生的餐桌新时尚,他们还很贴心地准备了儿童公筷,小朋友也很喜欢。”来自杭州的游客陈女士说。

据了解,“五一”期间建德市文明办向全市38家餐饮单位累计发放了2000副公筷公勺,受到了商家和食客的好评。

每桌都备有免洗消毒洗手液和消毒湿巾,所有员工佩戴防护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上岗,每次客人离开后用酒精消毒,给下一桌用餐的客人提供安全的环境……这些卫生方面的防护细节,正成为每家餐馆的新“标配”。

比起室内的文明用餐,户外用餐别有一番风味。中午时分,记者在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看到,不少游客分散用餐。王女士在沙滩上撑起遮阳伞,取出准备好的食物,一家五口开始了一场别有风味的海边野餐,“既能摘下口罩安心食用,又能享受美好的自然风光。”

“‘小公筷’是‘大文明’的象征。”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说,疫情倒逼人们出行习惯从一双公筷开始转变,让公筷公勺成为每张餐桌的“标配”,预约游览不扎堆,垃圾不乱扔,人人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弘扬文明新风。

(记者周科、王雨萧、黄筱、陈国峰、陈爱平、王晓丹)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