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文茹/文 于小淳/摄
4月28日,在老边区柳树镇小平山村晓峰锦鲤养殖场,工作人员正在对池中的锦鲤进行检查,记录鱼儿的生长状况。这里是目前我市规模较大的锦鲤养殖场。
兴趣引领创业路
走进晓峰锦鲤养殖场,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水塘中,不时有鱼跃出水面,荡起圈圈涟漪。和普通观赏鱼相比,色彩斑斓的锦鲤更让人赏心悦目。水池边,皮肤黝黑、一身泥巴的刘晓峰正忙着喂鱼、清理水池。鱼池中,一尾尾灵动的锦鲤,荡漾起粼粼的水波,红色如殷、黑色如墨、净白如雪,绚丽的色彩,雍容的体态,很是惹人喜爱。
刘晓峰,毕业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5—2008年就职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2008—2012年就职于华道数据(北京)有限公司,继续从事软件开发。
“当初辞职创业时,家里人都反对,说我放着稳定的工作不干,却不务正业去养什么鱼。”刘晓峰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养鱼,十多年前第一眼看到锦鲤,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既然如此热爱,为何不当事业去做?2012年,刘晓峰结束了7年“漂泊”的大城市打工生活,返回家乡从事锦鲤养殖。
坚持梦想不停步
创业从不会一帆风顺。采访中,刘晓峰告诉记者,刚开始养殖锦鲤时,自己没有任何经验,不懂如何看鱼、选鱼,连锦鲤的品种都认不全。后来,在网络上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识,认为自己对锦鲤有了认知后,他开始四处考察、学习。刘晓峰先是考察了省内沈阳、大连的鱼场,后来又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鱼场进行考察。2013年5月,他购买了第一批红白锦鲤鱼苗。养殖过程中,因在投喂上没有任何经验,完全按照饲养食用鱼的方法来饲养锦鲤,结果,这批进口血统的高品质锦鲤被他养成了大众货,最后只能忍痛按十几块钱一斤,批发给了卖观赏鱼的小商贩,损失了数万元。
2014年,刘晓峰又从国内知名鱼场引进一批鱼苗。放塘后半个月之内,鱼苗全军覆灭。“当时我坐在土塘边欲哭无泪,家人也开始对养殖锦鲤持反对态度。”刘晓峰说,“最终,我说服了家人,继续养殖锦鲤。”
“养殖经历多了,鉴赏锦鲤的经验也就多了。此时,把鱼养活已经不是目的了,而是得把鱼养好,养得漂漂亮亮。”刘晓峰说。但新的问题来了,他养的精品鱼长势良好,但是想卖鱼,养殖场没有清水池,还是没法卖。批发的话,再好的精品鱼,小商贩也不会出高价。前两年养殖光赔钱没赚钱,现在已经没有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上了。最后,他只能做了几个临时的简易清水池,勉强卖了一部分精品鱼,维持鱼场的日常开销。
网上销售终致富
锦鲤作为一种观赏性鱼类,有着“水中活宝石”的美誉。它们或红白相间,或黑红相配,体长可达1米。若想培养出优质的锦鲤,需要在其生长期间进行多次“选美”,体型、花色、姿态等都影响其价格。刘晓峰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出现上万元一条的锦鲤,就是因为淘汰率高,且要精挑细选花纹。”
在与锦鲤打交道的几年中,刘晓峰已把锦鲤的脾气摸得一清二楚。刘晓峰说,别看这锦鲤好看,却十分娇贵,从水温到饲料都要严格把控,不得有半点儿马虎。为此,从育苗到喂养,刘晓峰都亲自上阵。
正因为对锦鲤的热爱加之刻苦钻研养殖技术,刘晓峰在我市锦鲤养殖业内渐渐有了一席之地,并积累了一些资金和人脉资源。在看到锦鲤养殖的市场前景后,2018年,刘晓峰决定建设“营口晓峰锦鲤场”清水池卖场。由于辽宁人对锦鲤的接受度偏低,营口市场的销路一直打不开,所以刘晓峰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网上销售为主。刘晓峰的快手名叫“营口晓峰锦鲤场”,每天喂完锦鲤后,他就用相机拍照发到网页上,一边实时更新品种,一边留意订单情况。
红白、昭和、大正……如今,晓峰养殖场里的成品锦鲤,卖价低的一条上百元,高则近万元。晓峰锦鲤场的销售网络已扩展至吉林、内蒙、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自家储备的种鱼加外场引进的种鱼质量、数量均能满足鱼苗销售、淘汰鱼销售以及商品鱼、精品鱼的销售。刘晓峰说,今后想用锦鲤养殖,再为柳树镇增加一大农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