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营文
我和海默是辽宁文学院诗歌班的同学,正像她的名字一样,这些年海默只是安于一隅静静地写作。新近出版的诗集《等风来》入围辽宁文学奖,这本诗集同时得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出版扶持专项基金的扶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近几年海默的诗歌也常在刊物上出现,她属于那种有实力有思想,但又被朴实遮掩的那种。
她的诗歌不浮躁,而是有极强的介入感,她用特有的带着力道的语言剖开生活表象,进入命运和生活实质,她对这种介入感把握的非常准确,语言表达也贴切到位。她的语言并不晦涩,而是在铮铮有声的质感中跳动着信手拈来的灵感和诗意,她像一个诗歌的修行者,打坐在一首首诗中,完成了自己的“禅悟”,执着和坚持让她有了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操守。
一.语言大道:
说真话,诉真情
与其说海默的语言有直抒胸臆的特色,不如说是她的一种性格特点。海默为人真实、真切,不做作、不纠结,说出话来落地有声,有一股爽利和豪气。她是那种把爱与恨都能淋漓尽致表达的人,如她在《再没有什么可惊扰你》中写到:如果不惊闻一场杀戮/我会忘记这个春天/在三月的清冷里,收割了死亡/和贪欲。丹顶鹤啊那十七只/被荼毒的丹顶鹤,人类举着/你头顶的火焰,那些集结的罪孽/迷失了阳光的风标,鹤啊/你的舞蹈布满血光。这是诗歌的第一段,她用春天、杀戮、火焰和血光这些有着强烈冲击力的词汇对比,来抒发胸中强烈的愤怒,这些丹顶鹤是盘锦苇海的贵客,看到它们白色的身影从苇海中、从滩涂上飞起,真是一种享受。应当对这些贵客去爱护才对,可是那些贪心的人偏要举起猎枪,这也是对物欲横流时代的谴责和嘲讽。接着她的心从愤怒中柔软下来,返回身对丹顶鹤倾诉衷肠:望着你洁白的身体/匍匐在水乳大地,生命的气息/渗进八百里的水泊,我的痛/陪你一程再一程,我不出声/自你的仙境出发,从天空/从黑暗,从贪婪中皈依/再不要,让爱步入歧途/我的鹤。我的神。下一个轮回/你是哪一株思想的芦苇。在这里鹤与人水乳交融,情感合一,仿佛诗人就是鹤中的一只,她们执手泪眼充满同情和爱怜。
辽河是诗人的母亲河,“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域的生存一定和一条河有关”,诗人有很多回忆,很多梦想都和这条河有关,这条河汹涌澎湃就鼓荡在她的血管里,她在《辽河,大地上闪光的符号(组诗)》中写到:沿着大河,我们可不可以被历史带走/被诗句带走,被自豪带走,被时光带走……/回望苍茫的历史,六千年的禅思与沧桑/……在脚下流逝,一代代过客匆匆,有谁还记得/这片葱茏的土地上,那些耕耘与奋斗/那些战火与枪声,为我们留下多少可以载入史册的辉煌?/……我们这片土地,不仅仅生长稻谷/也生长古老的文化,生长震撼世界的英雄。/今天,我们站在前人一定站过的地方/眺望:每一株摇动的芦苇,每一片等待秋天的稻田/每一条向上的道路,每一段沉寂了的历史/这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热辣辣的逼近/不容你不开口不容你不热爱,此刻,我们该说些什么想说些什么?如果说前面举的有关丹顶鹤的例子中,诗人还仅仅是谴责和质问,那么这首写大辽河的诗就是热血在不断地冲击着胸膛,有着像河水一样的浑厚和绵长。这首诗在抒情上不追求意境的完美,只强调情感的抒发,因为这条河太重要了,它承载着无数先辈的奋斗,承载着抗争和理想,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每一株植物、每一个黄昏、每一个季节的变换,都牵动着两岸儿女的心。这首诗如果再遮遮掩掩的写来就会破坏情感的挥洒,破坏掉大河的气势。
一个优秀的诗人,她一定掌握着多种叙述的手段,需要哪种方式完全取决于对象,就如一位优秀的医生,他的目的是把病治好,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海默也收敛起狂风暴雨式的抒发,转而轻声细语和颜悦色甚至自说自话。但她说出的一定是她想说的,一定是内心最真切的语言,她在《人在旅途……》中写到:很多时候,那些只对诗歌说出的真话/都是我一生珍藏的草药/用来悬壶济世,也可以止自己的/长痛和短痛。在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窥见诗人的疼痛,窥见其内心的伤,她说只对诗歌说出的真话,是她治病的草药,也就是说,她的那些现实中的痛,只有诗歌懂。也只有诗歌才会给她以安慰。诗人在这里放弃了高门大嗓,放弃了指点江山的慷慨激昂,只是对自己的内心说话,细数自己的伤痕,细数岁月里的灰尘。她是在整理心境整装待发,在这里真话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每一句都像是带着血和痛。她在这混沌不清的人生路上,用自己的身躯开路,用自己稚嫩的思想为自己罩身,用真性情为自己立身,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真”是一种坚持、操守和坚守。
二.典型意象:
辽阔和火焰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诗人要想达到一定的诗歌境界,不仅仅在于技巧、风格、文本所能达到的极致,而在于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即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于世界在他的眼中倒映的具象,也就是一个诗人所持的观点。海默是70后诗人,这个年龄的诗人是平和、成熟的,所以世界在她的眼中是辽阔的。这里的“辽阔”,我理解就是诗人的幸福和快乐亦或是其反面孤寂和忧伤。她在《比忧伤更辽阔的爱》中写到:披着正午的阳光,披着一路秋风/去八百里河川采摘芦花和蒲棒,试图/把整个秋天搬进家里,让一朵朵大地的火焰/从荒芜开始,从我们疲惫的面孔开始,带着/大野的浩荡,照亮一个人的世界——/安静、执着,带着不为人知的辽阔和忧伤。在她的眼里野地里的植物以及野地的辽阔,都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因为这种辽阔被她的内心接纳,只有她才真正懂得这种辽阔。据我阅读整本诗集看到多处用到辽阔这个词,她一直在重复这个词,那恰恰是她的理想、幸福、忧伤和不幸,在这种此起彼伏中完成了她人生的壮阔。她在另一首诗《一个人的内心,从此辽阔》中写到:至此,不再等繁花落尽,才提来雨水/清洗肃杀之气;不再等河水归岸带来的涛声/催促着雷雨,将我埋葬。这黑白分明的沉浸/才是我命里无法放弃的箴言/抖落掉一身的旧尘埃/一个人的内心,从此辽阔。在这首诗里诗人不再对生活设想和苛求,而是有了一种内心平静的随遇而安,其实这春天里的花朵,这堤坝的水声,这麻雀的飞翔,都构成了此时诗人的生命内涵,每一种自然景象都是必须经历的,每一种大自然的馈赠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此情此景就是生命中的华年。所以诗人才觉得辽阔,这种辽阔其实是诗人感悟之后,生命宽度的增加,更是一种生命质量的提升。
那种孤寂和忧伤同样是辽阔的,它是生命的背面,同样不可缺少,她在《捡尽寒枝》一诗中写到:等了这么久,孤寂的大地/遗落尘埃里的同伴,远离人群,远离现代文明/不止一次,看见倦鸟盘桓天空,那些热烈而简单的飞翔/穿过我的目光,穿过荒芜的原野,谁能听到/我的孤独和温暖,在黄昏的波光里,浅吟低唱。/……/赶在黑夜来临之前,请让我过尽这金色年/亲爱的大地、山河,你是我享用不尽的/“空气,孤独,面包和药物”……/……/时光啊,请你缓慢地陪我,到黑/到我的容颜在你温润的怀抱一点一点的熄灭/仿佛从未来过,仿佛无时不在……诗人其实是很享受这种孤寂的,这种孤寂有万事万物的陪伴,有尘埃落地的宁静,每一株植物都信心十足,她从这种孤寂中得到慰藉,得到启示,这是一种时光的拥抱,万事万物都集结在时光的拥抱中,有别于喧闹有别于冷清,更有别于对黑暗的恐惧,她是把孤寂和淡淡的忧伤当作另一个巢穴,当作生活的另一个支点,借以平衡内心在喧嚣中的失衡。诗人提到的火焰这种意象,则是对生活的激情及激情过后的灰烬。她在《感恩颂》中写到:我在湍急的河流上唱,在高山、荒原、星月上唱/我一唱歌,青春的马群会奔腾而来/就有小小的火焰,有鱼群在天空里游/有金黄的稻浪翻滚,有炊烟袅袅/涕泪姿势肆……。在这首诗中,诗人吟唱着生命之歌,内心里就有了小小的火焰,这种火焰就是她对尘世的热爱。她在这火焰的燃烧下捧出了内心的激情,捧出了对青春对山河对人世间的热爱,她甚至在接下来说:顺着风向走,遇见什么/什么就是我的福报。她将自己的热爱包裹了全世界,但是这种热爱在看到了那么多的丑恶之后,有了些许的变化。在《泽地听风》中写道:这时,红海滩正一点一点抽出/体内的火焰,芦苇只留风骨/顺大风奔跑/这时丹顶鹤在远方亮翅,鱼群被浪花拖进深海,在这里体内小小的火焰正被一点点抽出。我无法了解这期间诗人遇到了什么,或感悟到了什么,但她的热情正在消减,可爱的丹顶鹤在远方,可爱的鱼群在深海,生活中那些可爱,有的只是远观,有的只是远方的理想,这也是诗人冷静后慢慢成熟起来的标志。诗人感悟生活的过程正是靠近真实生活的过程。当她彻底被生活中的负面击中后,没有彻底失去知觉,而是哀而不伤地写到:请渡我一身的负累,穿越古训/穿越这宽阔的冰面,退出身体里的寒/追随浮光掠影里,这破冰而出的/万千闪电,让龙门大开/让幸福鱼跃(《祈福》)。在这首诗中,诗人已然感到了身体里的寒,内心的火只剩下灰烬,然而非常可贵的是她还在为世界祈祷,让闪电呼啸而至,让鲤鱼跃龙门,让人间有一个大圆满。这才是真诗人,用她仅有的善良为生活照亮。
三.审美视觉:
卑微和普通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的内心失衡,他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也发生了偏差,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发生了扭曲,海默无疑是另一类人中的一个,坚守着自己的操守和底线,以自己的隐忍和坚持回应着这个社会,她用诗歌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洁净更加干脆的世界,而这种引领的前提是她俯下身放低了视角,以一株植物的身份平视另一株植物,以一个普通者的目光去平视另一个普通者。其实一株植物也好,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也好,都有其精神价值,比如《野菊花》:一切绽放,都是背井离乡的嗜好/野菊花从不带着记忆,普世的光芒/照露珠,照落叶,照完满/也照残缺且不含半点忧伤//她的尘世只有辽阔,没有陷阱/只有火焰,没有腐朽。在她的眼里这株野菊花是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是自己理想的完美化身,只有她看到了野菊花身上的光芒,看到了那些内心里深藏痛苦和不幸,却依然把善良投射给别人的人。她在《欲随桃花去》中写到:从春风冰冷的指尖上开,从醒着的梦里/从忧伤处,从迷途从孤绝/从二十多年前,你望向我的那个眼神/开出四月的宁静,雨声甚至传说。只有诗人真正懂得了一朵桃花眼神中的万千话语,只有诗人从一朵桃花看出了自己的过往和心动,她甚至说:第一朵向我打开的桃花/收我入心吧。海默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充满感情又有着儿童般的纯真,她的眼中是人性,是善良而非社会标签,她在《无语帖》中写到:他有好看的笑容,8岁就知道/省下一口粮食,给家人/他给首长做过十年的警卫员,他务农,也给人开车/他接济姐姐,给小侄女买漂亮的毛衣/送侄子上大学……//后来,他嗜酒,爱哭,虚荣/喜欢撒谎/四处借钱,但很少/开始抱怨每一个亲人,也被/每一个亲人抱怨、厌弃/他的很多承诺一出口/就被风吹远,唯独/对不断闯祸的儿子慷慨——/不停为他收拾残局,不停的自责/没能给他千里明月……。诗中没有多余的描写和抒情,一个卑微者的一生就被浓缩在几句诗中,她用对比写出了生活的艰难,把一个很好的人打垮了。但还没有完全垮掉,他的心中还有爱,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这个人一生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做了对比,这样反差更强烈,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诗集中这样的诗歌还有《她——》、《早晨》、《幻象》等等,她的目光始终对着普通人,在他们小小的命运里找到了光芒和希望。
海默的诗歌有激情更有沉静,她的沉静让自己找到了坐标和书写入口。她的语言质朴单纯,但又饱含人文主义的光芒,无论是书写一只丹顶鹤还是一株植物,都夹杂着关爱和理想,这样的书写让她也如一株植物,坚韧而又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