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新关正门西侧的山海新关书信馆

老街改造前的宝安堂药店和广顺号货栈旧址

1904年牛庄海关(山海新关)平面图(局部)

1907年至1929年间的牛庄邮政局

照片中间挂有白色字牌的二层尖顶建筑物即为牛庄邮政局

照片左侧的二层建筑物即为俄华道胜银行,中华邮政时期的牛庄邮政局。

日本“牛庄邮便局”旧址(今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

日本“牛庄邮便局新市街出张所”旧址(已拆除。今辽河大街东53号,原站前邮局)
王敬文
一、海关试办邮政时期的局址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经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批准,由赫德主持,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营口、上海等五处海关试办邮政。
1878年3月23日,作为清政府送信官局的山海关(营口新式海关,也称山海新关,外国人写作牛庄海关)书信馆正式设立,向公众开放。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日期——中国的国家近代邮政由此诞生,营口的国家邮政历史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从这一天起普通的中国民众有了使用官办邮政机构来传递信件的权利。很多人都有着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把3月23日作为海关书信馆的开设日期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天津海关是在1861年3月23日正式设立的。既然津海关是负责筹备邮政事务的中心,那么津海关理所当然地把3月23日这么重要的一天作为海关书信馆的设立日期。山海关书信馆设在山海新关,即今国际酒店院内。
据《营口海关志》记载,山海新关书信馆设立后,由代理税务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关长)威基谒(法籍)掌管。4月27日,威基谒卸职离任,山海新关书信馆由继任税务司休士掌管。但直到当年8月1日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在营口发行时,威基谒仍未离开山海新关。187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在山海新关书信馆首次发行,为黄色的五分银邮票。时任山海新关税务司休士于1879年向总税务司赫德呈送了第57号呈文。这份呈文明确记载了大龙邮票在营口的具体发行日期、贴有大龙邮票的第一批信件的发出时间、华洋书信馆经营情况及其债务等几个情况。
山海新关书信馆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12月14日)改称“海关拨驷达局”(英语 CUSTOMS POST OFFICE的汉译,意即海关邮局)。
在山海关书信馆设立三个多月以后,天津大昌洋行的于心斋(有的资料又作俞心斋、余沁斋)经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介绍,于1878年7月来营口开办华洋书信馆。其目的是通过开设邮政代理机构“华洋书信馆”,以达到排挤和挤垮民信局的目的。可惜天不遂人愿,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拖累了海关。由于经营惨淡,效益亏赔加剧,负债累累,再加上其他原因,总税务司赫德于1882年10月和11月两次指令山海关税务司关闭营口华洋书信馆。于是,设在营口的华洋书信馆只开办了几年的邮政代理业务便寿终正寝了。
据《营口海关志》记载,华洋书信馆设在当时的渔市场大街宝安堂药店内。其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包括宝安堂在内的营口老街(西大街)建筑物并不是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时的建筑。根据《营口市志》(第一卷·大事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营口的行政当局对老爷阁以西的城区进行改造,拓宽街道,拆除了两侧的建筑物,华洋书信馆开办当初的那处宝安堂药店就是在那时拆除的。
二、海关兼办邮政时期的局址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批准开办大清邮政,由海关兼办,委任总税务司赫德为总邮政司。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897年2月20日,牛庄邮政局在海关邮局的基础上设立,山海关税务司哈巴安兼任邮政司,归海关总税务司兼总邮政司管辖。全国的大清邮政局原定于1897年2月2日统一挂牌开业,由于这一天是正月初一,考虑到中国老百姓过春节的风俗,商家店铺在正月十五以后才开业的惯例,因此将开业日期推迟到2月20日(正月十九),这一天又恰好是赫德的生日。
大清邮政开办以后,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只有营口一地设有海关,因此牛庄邮政局的辖区为东三省全境,并陆续在营口市区内以及东北各地开设邮政分局及代办所,如在安东(今辽宁丹东)开办安东邮局。
根据日本人于1911年编著的《南满洲写真大观》收录的一幅山海新关近景照片显示以及根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国人绘制的牛庄海关平面图来看,在山海新关大门的右侧有一座南北走向的硬山屋顶平房,靠近门楼一侧的山墙建有一扇房门和两组对开的窗户,房门上方置有一块黑框白底黑字的方形牌匾,此处平房即为牛庄邮政局。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自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开始起到1909年止,邮局的位置没有变动,一直在海关院内。20世纪20年代营口海关在原有的旧址上翻建新的办公楼等建筑,始建于同治五年(1865年)的办公厅舍等建筑均被拆除,山海新关书信馆的旧址未能保留下来。从全国来看,大清邮政初创时期的邮政局建筑,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只有天津一家(今天津市解放北路111号,1884年建成)。
宣统元年(1909年),牛庄邮政局由山海新关院内搬迁至对面的海关南街(今国际酒店南侧的滨河大街路段)路南。由于时过境迁,海关和邮政等有关资料也未有确切记载,因此确定牛庄邮政局在海关南街的具体位置难度较大。通过与有关的营口老照片进行比对和分析来看,牛庄邮政局应该在当时的山海新关对面、海关南街路南侧、老电报局的西侧、今天的营口日报社对面路南。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牛庄邮界撤销,改为东三省邮界,成立奉天邮政总局,管理东三省邮界,牛庄邮政局改为副总局,归其管辖。宣统三年(1911年)5月28日,海关将邮政业务移交给邮传部,5月30日,邮传部正式开办邮政业务。邮传部接管全国邮政以后,改奉天邮政总局为奉天邮政局,改牛庄邮政局为牛庄邮政分局。交接与过渡工作历时5年,到1916年邮政业务彻底脱离海关,海关结束了试办、兼办邮政50年的历史。
三、中华邮政时期的局址
宣统三年(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政归中华民国交通部邮政总局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11月,交通部邮政总局将全国划分为21个邮区。12月,奉天邮政局改称东三省邮务管理局,牛庄邮政分局隶属其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1月,全国各邮政分局名义一律撤销,按事务繁简划分为一、二、三等局。牛庄邮政分局改为牛庄一等邮局。
民国初期的牛庄邮政局仍设在海关南街,民国十八年(1929年)迁往原俄华道胜银行旧址。原俄华道胜银行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因无确切佐证,至今尚无定论。根据《营口县志》(2008年整理点校版)上册第22页和23页之间所附的营口市区图以及其他营口市历史老照片进行综合分析和比对后,可以确定当时的中华邮局(即牛庄一等邮局)就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营口支店(现址为海通证券营口辽河大街营业部)的正对面,今辽河广场的西北角处。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华民国交通部邮政总局发布648号通令,牛庄邮局改称营口邮局。
四、东北沦陷后伪满洲国时期的局址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正式成立。中华邮政在东北已难以维持,陆续撤进关内,中华邮务停办。日伪当局乘机重建营口邮局,隶属伪满洲国奉天邮政管理局。1932年9月,日伪当局将中华邮政时期的一、二、三等邮局及支局全部改称邮局,营口邮局下属的4个支局全部改称邮局。
此前日俄等外国侵略者凭借武力在中国私设邮政,即所谓的“客邮”,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也通过了撤销各国在华“客邮”的议案,但日本设在辽宁的邮政机构一直赖着不撤。1922年12月31日,虽然日本不得不撤销了“牛庄邮便局”,可第二天将“牛庄邮便局新市街出张所”改称“营口邮便局”,继续侵犯中国邮权。
1937年11月5日,日本与伪满洲国缔结所谓的《关于在满洲国治外法权之撤废及南满铁道附属地之转让条约》及附属协定。12月1日,日本将“营口邮便局”移交给伪满洲国,与营口邮局合并,仍称营口邮局,正金银行对面的营口邮局原址改为双桥支局。
五、抗战胜利后至营口解放前时期的局址
抗战胜利后至营口解放前,虽然曾建立过共产党领导的营口市民主政府(1945年10月20日至1946年3月底),但是这一段时期内的邮政一直把持在国民党政权手里,由国民党辽宁省邮政管理局管辖。《营口市志(第二卷)·邮电篇》及《营口市邮电局局志》等均未明确记载抗战胜利后营口邮局何时迁回正金银行对面的双桥支局(营口邮局原址),但根据《营口市邮电局局志》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营口邮局于1946年1月前就已迁回正金银行对面的原址。
据《营口市志(第二卷)·邮电篇》记载,位于辽河广场转盘处的营口邮局于1946年11月1日被炮火摧毁,此项记载似有不确,疑为笔误。经查阅《营口市志》及其它史料,未见有关于1946年11月1日前后共产党武装攻入营口市区或营口邮局所处位置发生战事的记载。即使发生战事,作为进攻一方的共产党武装是极其关注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进攻市区和人口稠密地区时,除非万不得已,一般都不使用重武器。实际上,营口市区的老旧建筑在历次战争期间保存的较为完好。据《营口市志(第一卷)·大事记》记载,从抗战胜利后至1948年2月营口解放前,在当时营口邮局所处位置发生过一次激烈的战事,是在1946年1月10日至14日,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与国民党军队在停战协定生效前为争夺营口在市区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最终东北民主联军获胜。位于辽河广场转盘西北角的营口邮局(双桥支局)是国民党军队守卫的据点,成为东北民主联军进攻的重点,遭受炮火攻击在所难免,因此营口邮局极有可能毁于这次战斗。
位于辽河广场转盘处西北角的双桥支局被炮火摧毁后,营口邮局又迁回日伪时期的原“营口邮便局”旧址,一直延续到1948年2月营口解放。
由于历史的原因,除日本侵略者私设的“牛庄邮便局”以外,营口近代邮政局所旧址均未能保留至今。
(作者系营口市历史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