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令
银行是现代最完备的金融机构。它是通过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营口在清末民初为东北著名商埠,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银行的商埠。据统计:清宣统二年(1910年),营口埠区共有国内外银行12家,其中中国开办的6家、日本开办的5家、俄国开办的1家。中国银行有国家银行,即中国银行(营口支行),这家银行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的,地址在埠内西北街(原九龙园饭店东)。该行主要业务是办理国库证券,汇票的贴现或买卖以及汇兑,发行期票、买卖金银、发放抵押款等,亦办理一般银行业务。总行系清政府的“户部银行”。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大清银行”。总部设在北京,民国另组“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设于上海。另一家国有银行是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的交通银行(营口支行),地址在埠内东大街(原老爷阁东),该行为股份制银行,除经营汇兑、存放款等业务外,还发放印有营口地名的银券,在营口、奉天、吉林、热河等地流通。该行总行系清政府邮行部为了经营铁路、电报、邮政、船运四项事业的收付而设的银行,成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总部设在北京,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到上海。另外在老爷阁街(原三院一带)有奉天省官办的兴业银行,这家银行财力雄厚,在市面上颇具影响;在同一条街上还有官立东三省官银号。这是一家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兼发行奉票(奉系军阀发行的纸币)业务的银行。余下两家均为合资银行,资本金薄弱,影响力不大。这就是创立于今西大街的营口貯业公司和富神银号。日本银行有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日本正隆银行(支行),地址在三义庙街,旧市街(今市委南交通银行);成立于民国五年(1916年)的朝鲜银行(支行),地址在元神庙街(今十八中东一带);成立于光绪二十六年(1920年)的横滨正金银行(支行),地址在今市政协北邻;成立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营口银行(本行),地址在南本街;振兴银行,地址在永世街(原新华商店一带)。俄国开办的道胜银行,地址在三义庙街,该行为客亚银行支行,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897年)。
中国两家国有银行资本金较雄厚,但系草创时期,均于宣统三年(1911年)设分行于营口。这两家银行为什么在草创之初来营口设立分行?其原因主要是营口当时商贸、航运非常繁荣,而且有两个海关,这里的商机得天独厚。由于日本的正隆银行已经抢先一步在营口设立分行,俄国的道胜银行更先于正隆银行,这应该是清政府有识的银行家首先考虑的问题。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那时已经将触角伸到中国东北的各个领域,尤其东北最大的港口——营口。仅以日本的正隆银行为例:这家银行系日本设在营口的一家支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8月成立时资本达30万,到了1911年,资本竟增至70万。该行在营口发行以“炉银”的“两”为单位的“银券”,发行货币,吸收存款,经营汇兑和发放高利贷,干扰营口的金融市场。日俄战争时,日本占领营口期间,将海关税收全部存入正金银行,获取暴利。该行在营口发行凭票即付的票据,其目的就是要将炉银驱出市场。
营口埠区最盛的时候营口著名的银行有18家,到了伪满民国成立后的伪康德三年(1936年),营口埠区共有银行13家,其中有日本籍的朝鲜、正隆、营口支店、横滨正金银行支店、振兴银行等;伪满籍银行有中央银行支行、营口商业、营口汇业、营口道发银行,以及营口福顺德、营口大和兴、营口福顺仁银行等。中国籍银行只有交通银行支行和中国银行营口支行2家。从同年11月末的存款额看,这两家中国银行的存款额、贷款额都远远低于其它银行,只能勉强维持局面。由此可见,当时的营口金融业几乎完全操纵在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其附庸伪满州国手中。
四、多彩的各种钱币文化
营口埠区在清朝道光年间之前市面交易的只有元宝银,一名马蹄银、世称锦宝银和制钱(清朝铜钱)两种。营口开港后由美国船带来的墨西哥银元,亦称“墨银”、“鹰洋”。光绪甲午年间日本入侵本境,则有日币(日本银行券)、朝鲜银行券和军用手票。庚子(1900年)年间,俄国入侵营口,卢布等开始流通,同时南洋(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和北洋(奉天、直隶、山东沿海地区)铸造的大小银元也在营口市场上通用。民国十三年(1914)年铸造的“袁大头”为埠区主要流通货币。湖广所铸的小银元传入营口的也不少,尤其光绪末年奉天的小银元,谓之“奉小洋”,充斥于市,成为营口的主要流通货币。民国以后,“奉小洋票”发行日多,被日本钻了空子,后改发奉大洋票,以大洋票1元换小洋票1元2角,将小洋票悉数收回,结果名为大洋,“以其本位乃属小洋故也”。营口的炉银早已遐尔闻名,曾在营口市场上占支配地位,民国之后,由于社会等原因而江河日下,直到“九·一八”事变后被日伪政府废止。
“九·一八”事变前在营口埠区不仅流通上述货币,还有以下货币也在流通。东三省官银号的汇总券;中国、交通两行发行的现洋票;兴业银行发行的四厘债券(1930年已收回);奉天公济平市钱号铜元票铜元(百枚作小洋十角);边业银行的现大洋票;官银号的现大洋票以及奉大洋票。民国造币厂铸造的有孙中山头像的大银圆,北洋制造的大银圆也为市场的抢手货。在香港造币厂铸造的港币直到“九·一八”事变后仍在流通。此外,还有日本朝鲜银行发行的金票(俗称老头票)以及正金银行发行的钞票。
营口埠区自开港后,实际上已成为自由港,因此各国各地货币充斥营口市场,形成了各种货币混合流通的局面,呈现出多彩的钱币文化。多种钱币的流通虽然给换算带来诸多不便,但对促进营口的经济繁荣、商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营口后,以日本金票价格最高,压制其它货币的流通,到了伪满康德三年(1936年)除了日本和伪满洲国货币外,余者均被禁止流通。从此营口多姿多彩的钱币文化成为历史。 (完)
(作者系营口市历史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