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天风浩荡颂忠勇 2020年10月21日

张宝来

这是几个我从未见过面的人,他们生于盖州市永安村,早在我出生前就过世了。他们只存活于我母亲的回忆里、共和国的历史里。

他叫蔡嘉祥,是我的姥爷,排行在三。上有大哥患有癫痫,被日本鬼子扔进狼狗圈吃掉了;还有一个二哥,具体事例不详;下有两个弟弟,四弟蔡嘉琛,五弟蔡嘉喜。

我姥爷祥在奉天伪满公学堂读过书,不善言辞、长于文字的他还算能听懂日语口语。当日本鬼子的罪恶足迹玷污盖州时,祥有一次被指定作临时翻译。那次,鬼子强行征缴棉花,老百姓当然不愿意把中国人种植的棉花拿到战场上去包裹日本人的邪恶身体。屯长根本不想完成征棉任务,又怕鬼子滥杀无辜,慌忙跑来让祥支招,祥如此这般耳语一番,安排妥帖。

鬼子来时,全屯人集合一处,将一点点可怜的棉花摆在人群前面。还未等日本人发火,祥先发制人,冲上去狠狠地打了屯长两巴掌,屯长抡圆了胳膊挨个扇屯民的脸,大家寂静无声,一副任打任罚的样子,鬼子看得烦了,竟然撒油那拉了,一场假戏就这么演出成功了。

我的四姥爷琛当年游手好闲,以赌博为生。其妻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不懂婆家的一些陈旧“规矩”。婆婆经过多年苦熬才“转正”,自然时常刁难媳妇。某年正月初一早晨煮饺子,婆婆坐在热炕头上“讨风”,高声问:“四媳妇,挣没挣?”四媳妇觉得自己的活儿干得不错,想也没想,响快地答到:“放心好了,一个都没挣!”此语一出,遭致婆婆一顿臭骂。后来,她带着女儿离家,流落何方,不得而知。后来有人说,她有文化,好像参加了革命。

一日,琛欠人赌债,被逼无路,来到三嫂(我姥姥)的住处借钱,三嫂见他可怜,想帮助又身无分文,一狠心就把自己陪嫁时的戒子等贵重东西送与他。琛非常感激,当即跪下:“三嫂,我一定会报答你的。”随后在国难之际、家破之时参加了八路军(四野),同年五弟蔡嘉喜参加了国民党军队,所属郑洞国部。八路军围困长春时,兄弟二人一个在城外,一个在城里。那年说来也怪,一个城市周边的蒿草竟然有人头来高,里边的百姓没粮吃了,就隐匿在蒿草里往外爬,遇见国民党士兵就被一阵乱枪打回去,遇见八路军战士就被解救出来。不久,郑洞国投诚,被我军收编。兄弟二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还见过一面,此役一别,喜便杳无音信,估计在以后的解放战争中牺牲了。2010年春,我和孩子到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仔细查看烈士墙上的名字,可叹的是没有蔡嘉喜这个名字。

1950年,琛作为志愿军的一名营长参加抗美援朝。战场上,朝鲜人的后勤工作不利,我军苦不堪言。朝鲜族人用头来顶东西,高高的非常容易暴露目标,走在山梁上,敌军一扫射就会人倒罐破,况且朝鲜族人不会像中国百姓那样能肩挑背扛,头顶东西数量毕竟有限,救援物资运送不畅、不足。志愿军战士饥饿难耐,没的吃、没的喝,十几个人舔一个咸盐粒儿,没有战事还要挖山洞,真是苦累相加、生死相伴、常人难忍。琛在战场上首次受伤是腿部,大腿两侧没了皮,但轻伤不下火线,草草包扎继续作战;二次受伤,子弹穿透小腹和骨盆,不能动弹。抬到后方,等候用闷罐车从朝鲜运往长春医院。他的外甥(也在朝鲜参战)猛然间看见了身负重伤的舅舅,扑上去捧着舅舅抱头痛哭,异国他乡、亲人相见,却是如此方式、如此惨烈。泪洒离别处,血染金花香;天涯各一方,生死两茫茫。后来,琛的外甥再没能活着回来。闷罐车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天气寒冷,临行前,外甥怕舅舅把手脚冻掉,就用纱布把十个手指、十个脚趾逐个厚厚缠上。结果到了长春,还是冻掉了三个手指、两个脚趾。我姥姥、姥爷赶到长春,琛满怀希望地对三哥、三嫂说:“等我病好了,咱就回家。”当时医疗技术低下,病情恶化,戎马一生的琛,就此结束生涯,年仅33岁。临终前,嘱三哥把他葬回故土,并将烈属待遇给了三嫂,算是践行了当年报答三嫂的诺言。我姥姥的后半生就是靠这份待遇过活的。琛死后葬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县(现更为区)一个叫郭家屯的地方,每年的清明节都有中小学生祭奠他的英灵。如果其妻尚在,可知否,当年的赌徒,已是烈士!?每年清明,我母亲都要给远在他乡的四叔寄去纸钱,告慰亡灵。我也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把四姥爷的遗骨迁回盖州,让他魂归故里。

祥在文革时居于城关镇线沟村,因替鬼子作过翻译,被折磨而死。他白天干重活,掏猪粪,晚上跪在有沙子的木凳上挨批斗,困了就往头上浇盆水。长期劳累,不得休息,心脏受损,1969年50岁的他逝去。可叹他稍通外语,竟成葬送性命的理由,如果他能活到改革开放后,还可以为国家做点儿事的。当年,我年幼的姐姐晚上哭闹,姥姥抱着姐姐,剪下一小块儿纸,对墙上的大公鸡说:“让它老哭,把它的嘴封上!”邻人徐某又有了揭发的理由:雄鸡一唱天下白,她不让雄鸡高唱,反动。就这样,姥姥一边享受着烈属待遇,一边和“反革命分子”的祥共同生活着。

以上是我的三位先辈斗争的故事。所不同的是,祥是“反革命分子”,琛是革命烈士,喜下落不知。共同的是,三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战斗方式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奋斗过,并且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他们分别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至于他们背负何名而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祖国的好儿女,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忠勇之士中的一分子,是千千万万个忠烈家庭的代表。他们永存我心。现在,我的儿子最喜欢观看的就是战斗片了,一部《小兵张嘎》看了五遍,还饶有兴趣;他的理想是考上军校,成为一名军械专家。无独有偶,丈夫的两位伯父也是烈士。代代忠勇,我辈长忆,天风浩荡,天地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