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小明(化名)独自走进了心理工作室。他说他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学习,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慌。
探究其原因,原来小明刚上小学时,爸爸和妈妈就离婚了。跟随父亲生活的小明特别地想念妈妈,但父亲、奶奶不允许妈妈来看他,还说了很多妈妈不好的话,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觉得妈妈是真的不要他了,特别地伤心。每次要和妈妈分开的时候,小明都特别慌,他舍不得妈妈,不知道下次什么时间才能再见到。
初中的时候,小明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大时就会心慌,去医院检查过,没查出什么问题。上高中要求住校后,小明的心慌症状突然加重,以至于不能在宿舍里呆着,白天也不能静心地学习。
小明是非常典型的焦虑造成的学业问题、适应性问题。当然,造成这种状态有多种因素,但父母对离婚这件事的不恰当处理,是最重要的原因。
父母离婚,作为一个重大的创伤事件,肯定会给孩子造成影响,但要怎么跟孩子说,才能对孩子的创伤影响最小?
外部事件对孩子的心灵影响程度,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更取决于孩子内心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小一些的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会受到大人态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孩子会怎么看待父母的离婚,又会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大人是怎么给他灌输和诠释“父母要分开”这件事情的。所以,首先要以坦诚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说,不能流露出过度悲伤情绪或对另一方的愤怒。大人要先修补好自己的创伤,等自己的情绪平稳了,再告诉孩子会更好一些。
除了注意说的方式外,那在内容上要怎么告诉孩子呢?
这就要看是多大的孩子。对学龄前的孩子,比较容易些,他们对成人的世界理解有限,更不懂什么是离婚,可以用“美丽的童话”“善意的谎言”,用孩子能相信的理由安抚住就行。
对小学年龄段的孩子,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他们内心已经完全有了父母双亲影像的存在,对成人的世界也逐步有了一定水平的了解,所以要复杂一些,需要让孩子慢慢接受父母一方不再回家的事实。开始的时候可以给予一些模糊信息,不要一下切断孩子内心的期待。当孩子主动问的时候,要给予明确的答案,不要笼统地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那样孩子会在心里想象或者在他人口中拼凑答案,更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尤其不要给孩子埋下怨恨的种子,要在孩子心里维持正面的、良好的另一方形象,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父母的形象。
10岁以上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婚会有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偏向一边而把愤怒投向另一边,主动地卷入父母的离婚事件之中。父母要安抚好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因为他才离婚的,避免让孩子产生自责、自卑、敌意、逆反等情绪。不抱怨彼此,平和地述说离婚的事实和大概的原因(有些复杂的原因还是需要再放放),让孩子知道离婚是父母处理关系的一种方式,会让父母从痛苦中解脱,各自追寻幸福。同时也要说明父母双方对孩子未来的一些安排,让孩子安心,理解父母对他的关爱。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未来的保障并没受什么影响,只是父母不生活在一起。
简而言之,学龄前的孩子,可以“骗”着说;小学生,有铺垫地说;青春期以后的孩子,实话实说。无论多大,说的时候,都要注意态度,当传达给孩子关于父母要分开的信息时,是正面的,平和的。
儿童心理咨询师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