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辽河老街老字号(5) 辽河老街上的“黄金屋”——世兴金店 2021年07月06日

维修前的世兴金店旧貌

小凤仙寓所旧址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服饰和饰品之美的追求从未停止,金银饰品又有着较大的需求量,近代的滨城营口以口岸闻名于世,曾吸引无数客商的到来,专营金银饰品的金店便应运而生。

渡海而来开金店

辽河为营口开辟了一条黄金水道,营口因河而生、因港而兴,近代通过商贸发达而繁荣,各色人等不绝于途,巨商富贾门庭若市,人们追逐金银饰品的风气大行其道。从清末至民国,在营口开设的较有名气的金店先后有世兴、万顺、福记、魁记、福享、宝华、德兴、天成、永合等十余家。这其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办的世兴金店是一家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在解放前经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营口连开多家金店需要大气魄。来自直隶天津县双河桥镇东泥沽村(位于今天津市津南区东北部,北依海河,东与文化古镇葛沽镇毗邻,再向东十几公里即是海河口海防要塞大沽口炮台)的唐家以敏锐的商业眼光瞅准了营口这块宝地,从海河坐船渡渤海来到营口,先后在西大街、东大街和永世街连开3家金店。这三个地段是营口当时最繁华的地方,金店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兴旺发达自然不在话下。除在营口开设世兴金店,唐家还先后在天津、大连、沈阳、长春等地开设了多家同名金店,而营口是他们到关外发展业务的跳板,支撑其生意触角伸展到关东各地。

擅长金银首饰加工的唐世俊及其后人将开设的金店命名为世兴金店,就是取唐世俊名字中的世字,寓意世世代代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这也是每个字号都希望的结果。不过,在生意场上有时偏偏事与愿违,如同老祖宗留下来的老话:富不过三代。唐家的金店也没有逃出这个定律,倒不是唐家后人不作为,而是由于战乱造成世道艰难让生意步履维艰。不管时局如何发展,唐家还是以绝世技艺和诚信品牌成为营口首饰行业里的翘楚,引领当时金银饰品潮流之风尚。当时,世兴金店里还销售宝石、钻石、玉器等珠宝玉石制品,颇受顾客的欢迎。

交易火爆建高楼

近代受益于营口码头兴盛而带来首饰业的兴旺,世兴金店在营口赚足了银子,连开三家金店成为业界的“首要品牌”。其中,唐家开在西大街(今辽河老街)的世兴金店西号财东是唐寿亭,在东大街(今辽河老街以东)的世兴金店中柜财东是唐善昌,在永世街(当时东大街以东)的世兴金店东柜财东是唐寿亭、经理是孙仲三。

营口世兴金店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珠宝金银老字号品牌之一,据宣统二年(1909年)9月统计的《营口实业名录》记载,当时营口世兴金店是营口乃至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首饰铺。营口的达官贵人、名媛贵妇、商贾巨富、社会名流,皆喜欢佩饰打有“世兴”鉴印的金银首饰,世兴金店的簪花錾刻银饰品,如今已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民国年间,营口的金银首饰行业设立了“金店同业公会”,该会在永世街的世兴金店东柜办公,定期召集营口各家金店经理开会研究制品牌价、制作工费、标准成色和秤平等规定,完备的条款让金店遵守行规,营口的金店、银楼(首饰楼)得以健康有序发展。

世兴金店开办至今已有近两个甲子的时光,在这百多年的时代变迁里,只有营口辽河老街的世兴金店建筑完好保留下来,让人们可以一睹当年营口制作销售首饰饰品店铺的容貌。

世兴金店坐落于营口辽河老街中部南面,建于清末。世兴金店在建造铺面楼房时,也是独具匠心,修建了一座新颖别致的建筑。在修建这座楼房时,出于经营的需要把建筑门脸进行了比较复杂的装潢修饰。临街的一、二层通长的方形砖仿石柱上镌刻楹联,运用具有中国传统的书法、雕刻及楹联文化进行商业宣传,又为了迎合当时的建筑时尚,将铁艺护栏和探出的一层楼檐构筑成二层月台,搭配三层临街墙面砖仿石的圆形古典附柱,形成建筑正立面的“洋门脸”。

虽然世兴金店选择了三开间的门面,比与其相邻的永惠兴近五开间的宽敞门面稍显逊色,但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其实并不是问题,只要遵循西式建筑向空间发展的常规,店面狭窄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问题是如何做好标新立异的文章。好在营口的这条大街有着思想活跃的氛围和开阔的视野,总会用奇思妙想写出令人满意的“酷文”。世兴金店在建筑正立面的商业广告,表现出了一种很有文化底蕴的做法,用刻有楹联的立柱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宣传,这样的创作的确令人为之拍掌叫好。将建筑上下两个独立空间捏合在一起的是装饰有铁艺护栏与二层探出楼檐构成的平台,这种建筑模式犹如积木一般自由组合,形成临街“洋门脸”建筑的一种全新尝试,非常具有艺术美感。

金屋藏娇有“隐情”

当年的老建筑虽不复存在,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里记载了一座和世兴金店东柜有关的建筑——小凤仙寓所旧址,该建筑位于营口市西市区胜利街道办事处辽河社区延风里34号,为营口近现代时期民居建筑。该建筑为红砖四合院结构,南北长26米,东西宽16.7米,分布面积约434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66平方米。该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两侧有厢房,南为院落的门洞,院子四周设外廊,门口设有保安室,采用一顺一丁的红砖砌筑营造法式,四坡形屋顶,原为钢卷形窝形瓦,瓦顶下出砖斗,山墙采用样式别致的西洋形鸱尾造型,为中西合璧式近现代建筑。该建筑为当时世兴金店财东住宅,小凤仙曾从天津来营寓居于此。

小凤仙自幼聪颖,识文断字,会拉二胡,会弹琵琶,还会唱京剧,会写歌词,以“色艺俱佳”在北京八大胡同陕西巷云吉班里脱颖而出,更因她与云南都督蔡锷的一段交往闻名于世。在云吉班,蔡锷与小凤仙相遇,他们谈得来,蔡锷为小凤仙书“不信美人多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条幅。

表面看,蔡锷沉迷酒色,意志消磨。实际上,他已有了返回云南的谋划,最终在小凤仙的掩护下,从北京脱身去天津,乘船取道日本后回到云南,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8月蔡锷去日本治病,不久病逝于福冈。小凤仙得知蔡锷病逝的噩耗后悲痛欲绝,捧着登有蔡锷讣告的报纸,凄然泪下。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穿蓝布大褂,亲往致哀。当她随民众步入灵堂向蔡锷遗像鞠躬时,被北京大学的学生发现,她匆匆离开。从此小凤仙便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时的报纸上曾盛传小凤仙自杀,以身殉情。据同盟会会员张相文写的《小凤仙传》记述:“蔡卒,凤仙闻耗大痛,欲自刎以殉,为旁所持而止。”

蔡锷病逝,已经万念俱灰的小凤仙悄悄离开八大胡同,踏上开往天津的火车,后在天津靠替别人做手工度日,开始了隐居生活。在天津的几年时间里,原本想就此度过一生的小凤仙,由于直奉战争造成的时局变化,在天津友人的帮助下,乘船来到营口隐居在世兴金店东柜财东的住宅里。据当年见到小凤仙在营口的老人回忆,她(指小凤仙)中等个头,穿着旗袍,皮肤白皙。

张相文《南园丛稿》中的《小凤仙传》还有可供参考的内容:“小凤仙,钱塘人。父某清季武官,落职后,贫不能自活,携家卖饼于上海。久之益困,遂质凤仙于妓寮,以凤仙齿稚,英警靲不许。复携至北京,张艳帜于云吉班。凤仙生慧,款接间,时从诸文士执经问字,久之遂能通大义,阅书报,翩然闺阁名媛也。”

参考史料和小凤仙对自己身世的述说,知她曾是京城云吉班的名妓,且粗通翰墨,名震一时,当是确信无疑的。蔡锷为她赎身后,她隐姓埋名到了天津,又从天津来到营口。

据小凤仙后来的老伴李振海的子女回忆,小凤仙“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听戏,听得有滋有味。”相比以前的生活,在营口寓居的小凤仙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听戏可能就是她打发闲暇时光的最好选择,每有名角被邀到营口登台,当时的《盛京时报》就会刊出广告,识文断字的小凤仙总会掌握营口梨园的动态。

关于小凤仙的身世,梅兰芳先生的主要助手、曾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梅派艺术研究专家、著名的戏剧家和京剧史论家许姬传根据自己目见耳闻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的《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里有记录:“我的父亲姓朱,母亲是偏房,大老婆瞧我们不顺眼,母亲带我离开朱家单过。母亲死后,姓张的奶妈抚养我,所以我姓张……以后到北京陕西巷云吉班卖唱做生意。”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里摘录了《孽海花资料》第三辑《曾孟朴年谱》的一条资料:“小凤仙本是杭州一个旗人姨太太的女儿”。说明小凤仙是旗人之后,可能是在落叶归根的想法下她去了沈阳。1951年梅剧团到沈阳演出,小凤仙去拜见了梅兰芳,在梅兰芳的帮助下,小凤仙被正式安排在东北人民政府机关学校(即机关幼儿园)当保健员,负责保管和发放儿童衣物,有了一份较稳定的收入。而此时,她已经改名张洗非。

百年老店今又兴

营口金店业的兴盛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金银首饰旺销,比较受欢迎的有金元宝、银元宝、金条、金叶子、手镯、手镏、项链、长命锁和长命牌等等,与今天人们喜欢的金银首饰种类没有太多差别。另外也加工兜兜链、表链、麒麟锁、耳挖勺和镶嵌杯盘等金银饰品。金店通常采用前店后作坊的经营方式,这与现今的金银首饰店有所不同,作为营业门市的店面由店员负责接待顾客,出售本店加工的饰品,也可为顾客定制饰品。定制饰品直接在作坊里由匠人打造,有熔炼、刻字、点蓝、镶嵌、锤占、包金镀金等工序,由专门人员负责操作,一件件完美的首饰被加工出来,钤上“世兴”二字作为印记,以证首饰出处。

东北被日寇侵占沦陷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营口经济也遭受重大劫难,金融业更是首当其冲,银炉全部停业。与金融业息息相关的金银首饰业也是在劫难逃,多家金店关门停业,世兴金店依靠坚实的信誉和厚实的家底勉强维持经营。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对金银的掠夺更加疯狂,1940年开始,营口世兴金店的西柜和中柜里的唐家财东陆续离开返回天津老家,委托亲属管理金店。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禁止黄金交易”,金店想重整旗鼓再现辉煌的愿望终化为泡影。1948年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收买黄金,致使金价暴涨,社会经济陷入绝境,国民党政权随即土崩瓦解,而营口老字号世兴金店则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

2008年,辽河老街整体修葺后,老世兴银楼在原址重新开业。营口老世兴金银制作技艺在2020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制作技艺有一百多年历史传承,属于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以金银为主要材料、以簪花和錾刻为主要工艺特色制成传统贵金属手工艺珠宝首饰,声名远扬,蜚声中外。

老世兴金银簪花錾刻精工制作技艺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主要采用弹、簪、錾、雕、镂、披、锤、压、镶嵌、砑光、抛光、打磨等制作技法,其熔炼技法传统,錾花技艺独具特色,表面光亮处理独特、严密、精细。

老世兴金银簪花錾刻精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作品有“双喜福镯”、“足金百岁”、“大喜细砑黄金套装”和“金龙玉凤”等金银珠宝首饰,牡丹、菊花、八仙、仙女、寿星、麒麟、龙凤、飞鸟、山水等具有中国传统的造型是老世兴常见的装饰花纹。

世兴金店曾在营口近代商业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扎根于辽南的民族沃壤中,金银簪花錾刻精工制作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特征,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展现了工艺大师的创意和精湛的技术,又映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和民风民俗。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