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口中基纺织有限公司敢想敢干,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了“营口速度”

营口中基纺织有限公司厂区大门

于 明
冯 惠 黄 旭
1979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条消息,中国决定与外资合营某些企业,并为此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这就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它为我国打开国门、引进外资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障,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1980年5月1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实现了中国合资企业“零的突破”。市场经济开始复苏,人们的思想解开了束缚,不再害怕被人说是“里通外国”,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那么,营口第一家合资企业是哪一个?又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呢?我们采访了原营口中基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明,了解到改革开放后营口市场经济起步的一段历史。
创造了“营口速度”
1986年,香港季星有限公司有意在大陆投资兴建一个合资的纺织企业。经过多方洽谈,最终确定和营口市西市区政府开展合作。1987年3月,由香港季星有限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开发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辽宁分公司及营口市西市区工业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营口中基纺织有限公司,投资总额700万美元,注册资金350万元。西市区政府作为主要参股方,以3.6万平方米土地作价180万人民币(折合70万美元)占股20%。该项目得到营口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相关审批部门一路绿灯。
“企业从无到有,倾注了我和同事们大量的心血。创办之初,办公室只有十几个人,每个人都要做‘多面手’。我们把厂址选在西炮台附近,那是一大片芦苇塘,在当时基建业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3.6万平方米的厂区,地基就垫了1.4米;不到半年,1万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厂区外面种的都是果树,厂区里面凡是有路的地方两侧也都种上树,当时被人们称之为花园式企业。”于明回忆说。
经过半年多筹备,从1988年开始,营口中基纺织有限公司“当年立项,当年批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人们惊呼:这是“营口速度”!近300人的纺织企业,在国内外纺织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开工当年就取得了生产牛仔布600万米、实现利润600万元、创汇500多万美元这样骄人的成绩,在营口轰动一时。
超前的经营理念
中基纺公司主要生产的产品是“靛蓝坚固呢(牛仔布)”,当时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在国内就有120多家。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于明自豪地说:“关键在于掌握信息。我们公司下大气力搞市场调查,每个月都要派人到深圳等地考察市场,接触用户,掌握行情,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当我们了解到‘轻磅坚固呢’价格持续上涨,而且香港的汇俊公司又积极请我们安排生产时,公司很快研制出8盎司和10盎司两个轻磅产品,产品出口合格率达88%(对于当时来说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不仅客户满意,公司也获得了较高利润。当我们了解到,其它厂家也开始生产‘轻磅坚固呢’后,我们根据国际市场需要,转而生产经纬密度较大的‘坚固呢’和‘全弹、半弹坚固呢’,避开了竞争对手。当香港市场不景气、价格降低时,我们及时调整出口方向,开辟美国市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改变品种,力争走在别人前面的中基纺公司曾在一年内多次更换生产品种,这种超前思维使得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甚至有许多客户要求先交钱后发货。
高效的管理制度
中基纺公司成立初期,便将人事管理纳入核心位置。本着“从严治厂,从严管人”的原则,董事会制定出劳动奖惩制度19 条,上上下下都必须遵守执行。对违反制度者“一教、二帮、三解除”,任何人都不特殊对待。精简、高效、满负荷的机制,造就了一批一职多能的人才,例如打字员要打字、复印,管理电传、传真,负责文件收发、文书和技术档案管理,还要接待来往客人,兼顾会议室的清扫与管理。公司实行结构工资制和效率奖励工资制,个人所得与其对公司的贡献成正比,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有的员工一个人负责着几个人的工作,根据其成绩和贡献,公司奖励相应的浮动工资。
与严格的制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公司对职工格外关怀:舒适的职工宿舍、贴心的生日蛋糕、住房奖励等方法,使得职工们把自己的荣辱与公司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把公司的利益放在心上。
以质量取胜,靠品种挣钱,凭信誉争客户,这是中基纺公司的法宝。人无信不立,企业也是如此。公司把“宁肯我们麻烦千遍,也不让用户提意见”作为一条工作准则,为了信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有一年,该公司与香港汇俊公司签的合同是轻磅牛仔布每码1.10美元,交货时,由于纱价上涨,根本无利可图,但他们仍按合同价按期交货。有一次,公司负责把给一家美国公司的货物运到香港,不巧2月份营口港不通航,公司主动联系大连港发运。虽然费用多了很多,但保证了按期交货,维护了公司信誉。公司上下一致努力,没有发生一次延期交货情况,赢得了用户的广泛信任。香港恒利公司代表称:“跟中基纺公司定货,不签合同也放心。”
曾经的辉煌
从1988年8月25日正式投产开始,中基纺公司保持着每年300万元至600万元的利润,这在那个“万元户”还不多的年代是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他们的产品销往广州、厦门、香港等地,部分出口到美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该公司引进大量新设备,开始生产服装,产品愈加多样化。1992年生产“弹力牛仔布”,1996年生产“弹力纱”,这些产品的研制与销售,都走在了全国纺织企业的前列。“那时,中基纺公司是营口市首屈一指的企业,职工的工资非常高。亲戚朋友听说你在这里工作,都感觉很有面子。”于明微笑说。
在商品经济发展尚处起步阶段的年代,率先成为营口市第一家合资企业并取得成功的中基纺公司,标志着改革开放在营口迈出了一大步。它不仅开创了我市利用外资的先河,更以自身迅速的发展,见证了营口引进外资事业的历史。它的良好示范效应,带动了我市一批合资企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初期中基纺公司的奋斗历程,是营口企业勇于突破、奋勇争先的一个缩影。2005年于明退休前,曾获得营口地区工业交通基本建设五好职工,西市区“三先一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第五届政协委员等多项荣誉。
(作者单位: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