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辽河老街上的“信义商”——魁记号 2021年07月13日

合顺东、魁记号旧址原貌

2008年,总体改造后的合顺东、魁记号旧址

合顺东、魁记号旧址新貌

建筑外墙的仿古典科林斯柱

在营口港开埠前后的一段时期内,没沟营(营口)是东北地区中药材集散地,西大街(今辽河老街)上的中药铺先后有一百多家。营口港的中药材吞吐量相当大,药材排在布匹、棉花、绸缎之后,位列输入货物量的第四位,同时,输出货物量排在粮豆之后,也稳居第四位。营口中药材输往关内各地和港澳、朝鲜、日本、印度及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和国家,平均年输出量以千万斤计。

讲求信誉“请公盘”

营口开埠为商家赚钱提供了机会,魁记号借此良机大量购销中药材进行出口贸易,成为营口经营中药材商家的佼佼者、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也集聚了巨额财富。

清咸丰元年(1851年)营口第一家中药铺“咸春堂”开业。当年西大街上,先后开张了多家药栈、药店,堪称当时国内一流的药材商业街,形成了魁记号这样的中药材“大屋子”的聚集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魁记号成立,以经营东北特产的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为主,也兼营一些普通药材。因营口港巨大的货运吞吐量,东北产的人参、鹿茸、麝香、柴胡、刺五加、五味子等多种药材运销世界各地,输入药材则运往东三省及内蒙等地。中药材成为营口港输出贸易的重要货物,其中人参仅次于豆货三品(大豆、豆油、豆饼的总称)的出口贸易额。得益于东北贵重药材所获得的利润,魁记号因此发家致富,成为营口的富商。

据1909年营口实业名录统计,营口当时有山货栈12家,熟药铺32家,生药局8家。至解放前,在营口老爷阁以西的街段上(即今辽河老街东端以西),先后做中药铺生意的商家有130余家,魁记号药栈为其中之一。二十世纪初,我国北方有两个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分别是河北的安国和东北的营口。

依托营口港的航运便利,营口中药行业长盛不衰。东北三省所产的中药材人参、虎骨、鹿茸、熊胆、三鞭、五味子、防风、黄柏等大量输往关内各地和国外,也将关内药商运来的藏红花、金银花、枸杞等批发到东北各地,惊人的港口吞吐量造就了中药材“大屋子”兴盛起来。

东北产的人参、鹿茸价格昂贵,只有中药材的专门行家才能辨别质量好坏,营口山货“大屋子”一手托两家,聘请鉴别中药材的行家里手为买卖双方公平交易服务,保持营口商业信誉不受损害,为此还出现了一种保证公平交易的“请公盘”制度。

当年这些药栈严格按照营口中药材交易的特殊规则进行,赢得了信誉。当人参、鹿茸运到营口,委托某家山货大屋子代理批发,“大屋子”经理让经验丰富的师傅验看货物品位,结合营口市场销售行情与卖主协商好出售最低价格后,向购买药材的关内客发出“请公盘”的日期。届时,买卖双方集合在山货庄,“大屋子”经理将按货色等级分成样品的货盘(俗称打样子),由伙计当众一盘一盘端出,每端一盘由报盘人大声报出货名、等级、数量,但不报价格;买货人欲买时,便和报盘人用“袖里吞金”(在袖子里用手指商讨价格)的方式探寻价格。反复几次后,报盘人再与卖货人“袖里吞金”交换价格,买卖双方认可后即定盘。账房先生记下盘号、等级、支数、重量、单价后再端出第二盘,经过同样方式售完为止。报盘结束,由“大屋子”与买卖双方结账、交货并收取买三卖二的佣金。如果报盘人认为买主报价高过行情,为不使买主吃亏,可喊一声“再看看”,给买主一个改正机会。

由于有了“请公盘”制度,可让买卖双方大胆地进行贵重药材的交易,由“大屋子”担保,不会出现宰客、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营口以“诚信”著称,包括中药材类在内的各行业好评不断,营商环境极佳,誉满天下。

在如今的辽河老街上有一座采用西洋柱式装饰的二层“洋门脸”楼房。该建筑采用条石基础,石质门框,瓦顶,红砖砌筑墙体,水泥罩面,建筑南面二层有平台探出,山墙顶端开有两个圆窗,与俗称的“老虎窗”功能相类似。民国初年能建得起大开间高举架的楼房非常不易,除非实力雄厚的富商巨贾,平常人家连想都不敢想。这座楼房原是山东莱州吕氏家族联号“合顺东”的房产,其破产后,因该建筑临街墙面采用花草雕饰,与中草药和山货等寓意暗合,所以被魁记号相中,不惜重金购入囊中,作为其经营药材的铺面。同时这座建筑位于西大街上的黄金地段,其建筑的奢华更彰显出一种地标感,也显示出魁记号拥有殷实的家底。

2008年营口辽河老街改造之前,合顺东旧址建筑的门额上,还能见到有些模糊的一个“魁”字,当是魁记号拥有合顺东房产后,将自己商铺名号镶嵌于楼房大门之上所留下的痕迹。

铁路运来中药材

营口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有两条铁路,即“沟营铁路(又称营榆铁路)”和“中东铁路南满支路的大石桥至营口支线”。《营口县志·交通篇》有对沟营铁路的记载:“河北车站旧称营榆铁路,建筑于前清光绪二十四年春间。由山海关东行,中经沟帮子,南接支路直达营口,故曰营榆铁路。”

清政府修筑“沟营铁路”时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此段铁路工程地质复杂,沿线大都是没有人烟的沼泽地、坑塘和芦苇荡。詹天佑不辞辛苦,亲自负责选线、测量、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沟营铁路于1900年春全线告竣,从沟帮子至营口河北火车站全长91.1公里。

营口的另一条铁路是中东铁路南满支路的大石桥至营口之间修筑的支线。1898年沙俄在修筑中东铁路南满支路时,觊觎营口作为东北唯一通商口岸的重要地理位置,胁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了《东省铁路续订合同》,合同第三款以修筑南满铁路“需用料件、粮草运载便捷”为由,强迫清政府允其选定大石桥向营口修筑一条临时铁路,1899年5月建成通车,终点设在牛家屯,营口商埠区开始有了火车线路与外界相连。

比沟营铁路早一年建成的中东铁路南满支路起初只修到营口东部的牛家屯,是一条运输煤炭的货物铁路线。日本人为争夺营口经济主权,与清政府所建的营榆铁路竞争,胁迫清政府同意,将大石桥支线由牛家屯延长到青堆子,于1909年再修铁路,通到现在的营口火车站处并开始了客运。

营口先以水运发展起来,到后来有两条铁路通至营口,对于营口港而言,延伸至港口的铁路成为满足货物运输的“疏港铁路”,营口商埠的商号从此可以利用火车来运输货物。从魁记号大手笔经营中药材的铁路货运记载里可以一窥其经济实力,据《营口市志》记载:魁记号药栈开张时一次进了6火车皮的货物,其中有砂仁5万斤、木香2万斤、牛黄200两、金银花3万斤、生地2万斤、姜黄5千斤、元肉5千斤,槟榔5千斤,当归3万斤、牛夕1万斤,白芷3万斤、紫蔻1千斤、玉果1千斤,总重量达二十余万斤,其中包括贵重的中药材牛黄,可见其贸易额之巨大。

然而好景不长,“七七事变”后,营口港进出口货物受到日伪当局的极严控制,后来更是采取极端手段限制中医中药业,盛极一时的中药材贸易被迫远走他乡,在营口难觅其踪。从此,营口港丧失了东北药材吞吐港的地位,营口作为昔日中药材集散地的历史一去不返。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