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修缮前的怡泰号旧貌



怡泰号全貌鸟瞰

对于营口商埠而言,不论买卖大小都可以在这里经营,体现了营口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只要找对了经营门路,即便是相对小一些的商号也有生存空间。
银钱兑换开钱庄
营口商埠贸易量由小到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此而来,交易用的结算货币使用量也逐渐放大,到后来,交易额度越来越大导致用现银的量也跟着成倍增长。据《营口县志·货币篇·炉银之创立及其缘起》记载:“营口贸易以炉银著称,相沿已久。前清嘉庆中叶,营商交易沿用制钱及散碎银锭。迨其末年,商业渐兴,市场行使大率以锦宝为本位,平银之钱砝码则壹以锦州银宝为准。迨道光初年,南方杉雕各船航海云集于是,粮栈、油坊、商业踵起,交易益繁。炉房熔化银块准诸锦宝成色为九九二,每锭重五十三两五钱。”可见从嘉庆中叶开始到咸丰年间银炉出现,大约五十年左右的时间,依靠庞大水运网的有利条件,很多船只来往于营口运输货物,营口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交易量增加促成“炉银”出现。
近代以来,营口与外地金融业(票号、钱庄)关系密切,上海钱庄、山西票号(又称票庄、汇兑庄)和营口银炉并称近代中国著名的三大地方金融机构。山西票号在全国各地设分号,经营汇兑业务、存放款,在营口以现银开设八个汇兑庄,不过都不能以独立资本形态出现,必须依托营口本地银炉,以炉银面目出现方能流通,它们的现银分别寄存在营口的永惠兴、会通锦、裕庆隆等银炉;上海钱庄和营口间的金融往来除正常汇兑外,申银(上海)需为炉银加色(另外付利息),所以上海钱庄也就没有必要将资本再投放到营口,故而,营口街面的银号里前后仅见同茂昌和任大顺两家上海资本。营口炉银可以在天津、上海、芝罘(烟台)等地流通,各种货币兑换经常在营口埠内进行,怡泰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里开设起来,成为营口埠内专门兑换银钱的钱庄。
钱庄业是我国一个很古老的金融信用机构,在新式银行出现以前就已存在,其能长期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信用。能给信用做支撑的是经济,很显然,钱庄和商业已经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商业发展需要钱庄提供银钱支持,钱庄通过为商贸提供资金而获利。商贸繁盛的营口货币流通量大、种类杂,需要一个中间商进行兑换,钱庄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求,其也是商品大交换下的产物。银炉具有熔铸“炉银”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了地方“铸币权”,不仅促进经济发展,也在商贸活动里具有了主动权,是商贸业离不开的重要部门,成为营口经济领域里买卖双方都需要的“两替商”,有利可图让怡泰号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尊崇古制建铺面
商贸交易离不开金融业,作为经商宝地的营口,自然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业精英,其中,与营口银炉经营方式非常相似的山西票号也循着商路来到了营口。近代想要在营口开展金融业务就得依附于银炉,否则,再雄厚的资本也无法在营口单挑铺面。所以,营口市面的金融业都以“银炉”的经营方式出现,晋商票号在怡泰号银炉里找到了归宿。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怡泰号在营口西大街(今辽河老街)开设,资本金额四万两,从清末至民国一直以金融为主业。近代营口与山西的金融界互有往来,怡泰号成为山西资本在营口投资金融业务的铺面之一。
怡泰号是沿袭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一层两进四合院建筑群落,院落中的房屋左右对称,带有明显的中轴线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散发着古老文明的浓郁气息。该四合院建筑群有正房与左右厢房,正房采用砖石结构双面坡顶,厢房都为木结构单坡瓦顶,坡向内院。二进院后面正房为东家居住,一进院厢房是伙计的住处,临街建筑是店面。
建筑整体格局在地面平铺展开,位于寸土寸金街面上的怡泰号用占地面积换取使用空间。一进院落通往二进院落的拱形门体现出了山西风格的建筑格局,这种山西建筑风格或许就是借鉴了票号的建筑格局,或直接将票号建筑移植到营口,仅是在临街门脸上稍作处理,形成高起女儿墙的临街“洋门脸”,以求与整条街上其它商号门面“和谐共处”,既有个性,又很协调。
营口早期银号建筑正门常用石制的门柱、门额,并且门窗开间都不大,还有铁栏杆、铁皮护窗,门口时常站着镖客守护银号安全。后期的银号建筑与同时代的商业铺面没有太大不同,如辽河老街上现存的怡泰号、永惠兴、世昌德等银号建筑。
银行设立遭冲击
营口西大街(今辽河老街)早年间是营口的金融商贸大街,甚至在东北和全国都很有名,还曾一度引起国外的关注,因商贸关系,清末民国初多家新式银行开设到了营口。
中国方面的银行有官办大清银行分行,即原户部银行,在营口有流通资本二十万两,亦挪用永成银号的进项(该银号代收海关税收银两)办理一般银行业务。算账本位是过炉银、白银、小银币、银圆等四种,其中白银、银圆和小银币发行银行券;存款只限现银,年息三分,海关的存款二分息,贷付为三个月一期,利息月八厘至一分;商户贷款时需要不动产抵押,银炉的贷付不要抵押,利息比一般利率每月贱一、二厘,还经营汇兑、货币、商品(大豆、豆饼、豆油)的买卖;民国后改组为官商合办的中国银行营口分行继续银行业务。
官商合办的交通银行分行营业状况和大清银行几乎一样,发行很少的银行券,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隶属辽宁分行。官办的东三省官银号分号开办于宣统元年,隶属辽宁总号,发行小银币券,虽稍为通行,但贷付存款都少,业绩不佳。和其他银行一样也做汇兑商品的买卖,和银炉没有资本关联。还有官办的黑龙江省官银号、边业银行(位于老爷阁东大街,民国十九年开办)、奉天兴业银行(位于老爷阁西大街,民国四年开办,1930年废业)、公济官钱局(位于东大街,民国四年开办,1930年废业)及商办的牛庄银行(位于东大街,民国九年开办,1930年废业)等金融机构,它们几乎都集中于今辽河老街周边,将这一带打造成了当年的金融街。
1932年3月伪满政府宣布创办伪满中央银行,将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及边业银行合并,成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在当年的营口东大街(今西市区胜利办事处平安社区)也设立了支行。1934年由伪满洲中央银行总务部建筑事务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采用希腊陶立克柱式,粗硕敦实,用以表现银行的信用坚实,该建筑现在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驻防营口,师部就设于此银行内,1948年2月25日,该师师长王家善在这里扣押了营口的国民党军政首脑,率部起义,营口第三次解放。
外国金融资本涌入,给营口民族资本经营造成一定冲击,使宝银市场缩小。自1892年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率先挤进营口后,其他外国金融资本接踵而至。俄国道胜银行1897年在营口开设支行,名义上为俄国与清政府合办,发行道胜银行券,结算本位货币是卢布、墨银(墨西哥银元)、白银及小银币,还曾经以墨银发行银行券,在营口商埠内极度活跃。1900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牛庄支店在营口开张,其总行设在日本横滨,是日本早期的外汇专业银行,算账本位是金、圆银及两三种发行圆银的银行券,其专门从事外贸结算,日本乘此机会极力推销日货,“吸其现银为数亦拒(巨),遂至市面现银日少一日”。正隆银行1906年建成,1914年正隆银行总行由营口迁至大连,营口改为支行,资本金小银币二十万元,名为中日合办银行,实际由日本人控制,经营放款、汇兑的一般银行业务。这些外国银行大都集中在今营口辽河广场周围,当年这里亦是营口开埠后的洋人聚居区。
歇业转行大屋子
据1909年营口实业统计,怡泰号是22家小银炉之一,1919年的怡泰号仍以钱庄业务为主,资金在六七千两到二万两之间,比其开业时的四万两资本金减少一半以上。随着银行纷纷设立,钱庄的市场份额被挤压,生存空间不断萎缩,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怡泰号结束了钱庄生意,铺面被源兴成接手经营“大屋子”业。1939年间为天缘公司杂货大屋子使用,掌柜是蔡仁甫。
现在辽河老街上这座两进四合院临街门额上书“源兴成”三个大字,即是其作为大屋子经营留下的字号,虽经维修,但仍保留了其历史面貌。面阔五间的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初,房檐下排列有青砖打磨的斗饰,檐上有高约1.5米的女儿墙,为建筑正立面的二分之一,抬高了建筑的整体高度,成为铺面广告的载体;青砖砌筑的六根方壁柱增加了建筑立面的凸凹感,丰富了墙体的线条表现力;院落平面为“日”字型,是辽河老街及营口主城区唯一保留下来的中国传统四合院,使用功能为铺面、作坊、住宅合一的综合性建筑,属于前店后宅的“四合院”格局。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