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发展,需要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一方面,有“城市智囊”之称的大学,影响、引导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学是一个文化血脉延续之地。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将在城市的文化品格中打上烙印。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她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
“努力把营口建设成文化品位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活力充沛、文化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河海文化名城。”营口将“文化强市”和“以港兴市”“产业立市”置于同等位置,作为城市发展战略。
建设本科大学——营口人多年的梦想
时任营口大学园管委会副主任张世泽和同事们时常感到惋惜——多年来,营口一直没有本科大学,这是与城市发展现状极不匹配的。建设本科大学,是实现营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营口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要求。
2009年9月,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东北角,民兴河南岸——一个承载着营口人多年梦想的营口大学园,迎来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共同的梦想与强烈的责任感,使全市上下一条心,支持大学园的建设。2009年5月底到8月底,沿海产业基地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完成了向营口大学园的华丽蜕变。广场、运动场、音乐喷泉、校园文化建设等陆续完成,教室、实验室、寝室改造全部结束。
张世泽说,建设大学园,需要联系众多部门。很多单位他从未打过交道,电话号码都是查114问来的。人家一听是建设营口大学园的事儿,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不管办啥事儿,人都不用过去,一个电话就行。”
负责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张宗仕回忆,9月8日,大学园的电缆断了,营口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从早上就开始维修,连中午饭都没吃。园内的自来水管线两三年没用了,再次使用总闹毛病。无论是顶着炙热的日头,还是披着深沉的夜色,只要一个电话,营口水务集团工作人员总是马上赶来抢修。光是修漏点,就来了29次。
以前,营口大学园门前1条公交车线路都没有,大学园工作人员与营口交运集团公汽公司沟通。公汽公司无条件答应。原计划调配其它线路车辆,后来决定全部用新车,还延长原6路车的站点到大学园。如今,多条线路公交车在大学园门外穿梭往来。
营口大学园开学时,高速公路营口北下道口附近在修路,给报到的新生、送行的家长带来麻烦。大学园工作人员致电省高速公路营口管理处,想在营口站和营口北站出站口立几块牌子,提醒家长最好在营口南下道口下高速。对方马上表示,营口大学园的事儿不仅是营口的事儿,也是他们的事儿。他们将利用沈大高速公路营口段上的电子显示屏,全程提示来营司机。大学园不需要派工作人员过来,想通知什么内容,想几点显示,营口大学园说了算!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需要厂房作工程训练中心,沿海产业基地无偿拿出两个厂房供大学园使用。开学后,要组织新生到工业展览馆参观,一个电话过去,两边的人没见面,事儿定下来了——该馆无条件接待营口大学园新生参观。
2009年9月15日,19个专业、1576名学生在营口开启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日益完善的营口大学园是另一个希望的孵化器——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为营口高等本科教育积累丰富经验,为筹建营口本科高等院校奠定基础。待条件成熟,我市将向教育部申请独立设置营口的本科院校。
拥有理工学院
营口从此不同
陈长均是辽宁科技大学(营口大学园)装备制造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2012年底就签约了博尔凯特(辽宁)镁合金压铸有限公司,已经在德国总部完成了3个月的带薪培训实习。几年里,营口工业大项目、高科技项目越积越多,陈长均——这个4年前从辽西北一个打井打到50米深还打不出水的山沟里走来的小伙儿隐约觉得,自己这个“机械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工科学生,将来会在第二故乡有用武之地。
博尔凯特开始招贤纳士,陈长均与5个同学一道“没到毕业年就签了外企就业协议”,即将“带着技术上岗”。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同意建立营口理工学院的函》,营口理工学院正式获批成立。营口通过“政府与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在营口孵化出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圆了营口人拥有本科大学的多年梦想,填补了营口本科院校的空白。
营口大学园建立之初,围绕营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了面向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地方产业对接、优势突出的专业体系。2009年设置的19个专业完全与区域产业集群相对接,2011年增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服务于北海新经济区打造“中国电机之都”的战略格局。
营口理工学院更是以营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鼓励教师针对营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应用型课题研究。
扎根营口 贡献才智
王菲是营口理工学院2013级自动化专业一班学生,也是营理的首届毕业生,“我在这儿生活了5年,我喜欢营口的海,喜欢营口的安逸舒适,喜欢热情的营口人,更喜欢我的营口理工。这些年我见证了学院的快速发展,我已恋上营口这座城,决定毕业后留在营口。”目前,王菲供职于信风海运物流任文员工作。
每个人来到大学,都会找到让自己发光出彩的舞台。对于王菲来说,新闻宣传就是她的天地。第一篇报道发表在学院网站,第一张拍摄的照片发到学院各个平台,第一次做主编完成一份报纸……种种经历让王菲成了校园媒体人。一次次活动中,王菲得到锻炼并快速成长,荣获营口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校期间的种种经历,帮助王菲顺利完成了校园到职场的华丽转变。
“我会带着母校的期望扎根营口,为营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王菲说。
2017年,营口理工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94%,留辽就业率为72.0%,其中在营口就业的153人。留营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物流业、制造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近百分百就业,就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营口忠旺铝业有限公司、营口北方制桶设备有限公司、营口大力汽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信风海运、信风海运物流等。
到2018年学院建校5周年之际,学院已从创建之初的5个专业、590名在校生,发展到20个专业、4472名在校生,专业设置和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了300.00%和657.97%。学院先后获批为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5所基地学校之一,首批辽宁省全面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试点院校之一,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30所建设院校之一,辽宁省首个加入全国应用技术联盟的本科院校。
“在营口理工学院,老师既是家人也是朋友。正是老师们的付出,让营理成为一个可以验证可能、创造奇迹的地方。如今,我也成为营理一员,我愿在最好的年华,与营理共赴美好明天!”学生刘瑞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