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丽爽
一
此处是辽宁博物馆的三楼展厅金牛山人展区。
我们一行人就站在门口,一步步走近面前的这个“人”。这是辽沈大地上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第一个直立的“人”。 在他之后,我们才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们身上发生的,越来越多的那些神奇。今天,我们将要试图循着他的足迹,去想象勾勒,那个遥远得近似于梦境的时空家园。
此时,割到脸上有些微疼的北风,已经被我们遗忘在展厅的落地窗之外。而无数次,穿越风雨中而来的那组化石,正安然地安坐在玻璃罩内。它们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向世人展示,它们曾经的荣光。
而提到这处发现,还要把时光推回到1942年。日本人田野光雄来到大石桥调查和开采镁矿石。在金牛山的石灰岩溶洞中,他发现了第四纪堆积物,找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这次发现,日本学者鹿间时夫曾在1950年作过报导。同时,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在开山打石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动物化石,上交给当地的考古部门。
蛛丝一样的线索,一直弹拨着世人的心弦。新中国站立起来之后的岁月里,一切事物获得新生。金牛山吸引着一批批考古人员,来了又去,去了还来。这里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们。他们相信,在山里的某处,一定存在神秘的藏宝洞,等待他们开启。
从1974年开始,先后10余次发掘,直到1984年秋冬之际,北京大学考古系著名教授吕遵谔带领他的学生们,再次来到这里。
精诚所至,金“牛”为开。这一次,他们终于在洞穴的第七层底部,发现了一批罕见的古人类化石,出土的骨骼被确定为同属于一个成年男性,包括头骨、脊椎、尺骨、髋骨、腕骨、足骨和趾骨等50余件,特别是其中完整的头骨化石,这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再也不是没有关联的一堆化石,它们曾经生长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跟随着他一起奔跑、跳跃、舞蹈、长啸。
这个“人”横空出世,穿越28万年时光,再次行走在东北大地的天辽水阔之间,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人证”。
他正处在北京山顶洞人向直立行走的现代人之间的阶段,他填补了这一时期人类发展史上的空白。就像一串珍珠项链,终于找到最关键的那一颗,得以成为传世珍宝。
他成为辽宁古文明的开端,成为辽宁历史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见证。他和他的同行者们在这里繁茂,让辽宁大地上有了健步如飞的开篇。
这项发现成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项目之一。1988年,西田村金牛山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因此,金牛山上矗立起一座向西而望的牛的图腾。
如今,我们一行人再次直面他。和那些化为石头的各色骨胳,早已灭绝的各种动物。时空转换,我们仿佛听见风雨中晃动的骨铃声响,穿梭在雨林中的投掷与追逐,还有那一堆篝火,燃烧着,熊熊火焰烘热了整个山洞,炙烤出油珠的肿骨鹿的香味,钻进山洞的土层里,随着时间堆叠沉甸,一层一层的,将历史和岁月一点点垫高。
真的,再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比博物馆更具有想象力的了。置身其间,我们尽力捕捉隐身于化石里的身世密码,体验人之初的欣喜悲欢。
垂钓于时间之河,我们站在21世纪的纵轴线上回望。拥有着牛一样精神的一群人,他们在辽沈大地挣扎着、生存着,他们抬升历史的土层,埋藏在这片大地上,抒写下辽河流域上人类不断向前探索成长的历史画卷。
历史与今天,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时光之河浩浩荡荡,这片土地始终粗砺,坚毅,丰饶,瑰丽。文明之光从这里点燃。这也成为我们来到这里的缘起,和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二
在时间筑就的洪荒里,你问,28万年该是何等模样?我指给你看:金牛山人的头骨,剑齿虎的长牙,还有图片里有些矮小模糊的山洞。
时间塑造了人类。而同时,人类也是时间本身。
“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又将归因于哪种奇迹?”你扭过头,看我。灯光照射在你的额头,阴影落在你的右脸上,那种疑问,孩子似的,就如我曾经问向姥姥时的虔诚。
或许,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心中都有一团疑问要和“这个人”说。现代人面对28万年前、那相似又陌生的面孔,总有些惊诧和怀疑,并试图在这里带走一点什么。
我也如此。却从来没有寻到确切的回答。二十几万年时光啊,多么漫长,这是连“万年”都可以忽略折叠的啊。时光多么奇特,像不像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对于我们眼睛所见的物体,大得如同太阳,只要距离足够遥远,也可以如一只红红的柿子。
我常常想,最早选择这处山洞的那些“人”,一定是最睿智最勇猛的一群。他们一定在亚热带丛林里跋涉过,没日没夜地寻找过,终于,他们发现了这里,既可以瞭望不知何时闯入的野兽,又可作为一夫独守的城堡。
于是,他们在这里安了家。这里成为他们以及后来者的家园。他们用火烧烤猎物,他们精心打磨石器,他们用力切割食物,他们一定也曾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取暖,一边聊着收获,他们高兴时也要舞蹈和歌唱。他们在这里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
曾有研究推测,全世界的人类都曾有一个共同祖先。几百万年前,他们生长在非洲东北部,之后的百万年间,他们四处迁徙,像水流淌在地球上,更像植物,落叶生根,长成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那后来呢?28万年之后的时间里,又发生过什么?一切都在等待破解。可以寻到一丝答案线索的,只有在他之后的先人遗迹和遗址,大致勾勒出他们在大地上迁徙奔波的方向和轨迹。在辽沈大地上,在营口金牛山之后,星星一样散落的,有本溪县庙后山、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沈阳新乐、大连旅顺郭家村、朝阳凌源牛河梁……,从古人类到闪烁着现代人的文明之光,在一座座山洞里、地屋中燃烧着,时断时续,万年不熄。
后来的历史渐次明朗清晰,从青铜时期到战国时期,从汉代到辽金时期,从元明清到近现代,在历史面前,人生百年简直如蚂蚁之于大象。这时侯,我开始理解陈子昂。他登上幽州古台的那一刻,怆然泣下,四顾茫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感念天地之幽幽,独叹人生如尘埃,飘浮千年。
而现在,时代的蹄音愈响,因千万种奇迹汇聚,才轮到我们栖居于21世纪的时间里。我们来自何方,留给后来人继续寻找。金牛依然在传说里任劳任怨,开拓进取;姥姥讲的故事里,闯关东的先辈们背乡离井渡过渤海寻找到新的家园。这是属于新金牛山人的时代。就如鲲鹏游于北海,扶摇九万里必定不再只是梦想。
我也常常期待,人事做到尽头,奇迹就会如期而至。世间万物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引力,联结现在和过去;“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双眼总会在生命中发现,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家园。
三
我的老家就在金牛山脚下的西田村。很幸运,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是金牛山的孩子。金牛山的故事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那一股子牛劲随着传说,刻印在了小孩子的骨子里。一茬又一茬。
小时候的我们,在金牛山上自由生长。考古发生地的那处山洞,曾经是我们常去侦察的地方。我们最爱的一种游戏,是站在山坡上,排成一横排,风吹起我们一蓬蓬乱发,张扬在蓝天下,站在一旁的“小不点”数着“1、2、3”,我们就沿着近乎50度的斜坡俯冲而下,似一只只牛犊初生,奔向充满希望的田野。
2020年,秋风再次扬起金色手臂,抚摸着金牛山脚下那一片硕果累累的玉米地。这个季节,一切都将迎来盛大的成熟仪式。
我又一次回到这里。
儿时的伙伴们都变了。这是可以想象的必然。在这片大地上翻天地覆,是这个时代的必然。
金牛山早已经被精心保护起来,变成古人类旧址陈列馆。这里每天都有人前来寻找答案。
在它南面,又矗立起一座新的纪念馆。这是大石桥市党史馆,西田纪念馆。缘起是1948年成立的田家屯党支部,是大石桥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历史总会青睐于第一个。我的一位高中同学陈荣被委以重任,负责筹建纪念馆。我们在微信上联系,在朋友圈点赞纪念馆壮大丰美的样子。
这一次,终于从视频里走进真实的展馆。我想,每一个来访者都能感受得到一个城市文明和历史厚重的滋养。背靠金牛山,就是这里成为红色革命历程最为深切的支撑。
一张张老地图、老报纸、老照片、账本、名册,诉说从过去到现在的辉煌时光;一张张奖状、一枚枚奖章、一座座奖杯、还有军服、棉被,被风雨打湿过的痕迹犹在,那一声声解放的枪声犹响在耳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挖西大河时的铁锹长满了铁锈,如麻子镶嵌满脸,抬田用的柳条筐,满身土色,还有全国知名的乡镇企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是新时代的“金牛山人”。
从党史纪念馆再往南走,我与一片金黄对视。一望无际,黄澄澄的玉米里凝结着金牛山浓稠的历史。在它们身边,相邻而居的,是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
沧海桑田,这里早已不是热带丛林,渤海湾吹来的海风在这里停留一下,又继续向东飞去。村民们不必再担心野兽,甚至不再担心天气。现代科技被村民运用得如鱼得水,大棚里的草莓四季花开,如片片白蝴蝶,鹅黄的花蕊,娇嫩,鲜甜,只需再等待一个月,就会有鲜红的果实垂落下来,挂在近一人高的架子上,露出红红的笑脸。它们期待着一拨拨同样新鲜的人们到来。
娇艳欲滴,似玛瑙如珠玉,小草莓已经成为乡村旅游里的主角,成为抖音视频里主播带货的“主咖”,他们为美丽乡村建设,点燃醉人清香的红色火炬。
今天的西田村,也正在成为建党百年大业中的一朵浪花,幸福地翻涌在辽沈大地之上。
当我再次站在金牛山人发掘遗址面前。我惊叹,感慨,被时光打磨过的,洞穴里的七层土层,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层次分明。每一层不同质地和颜色,都在向我讲述,那遥远历史中不一样的风雨和故事。
而今天,我有幸站在最顶层,同所有新金牛山人一起,迎着太阳,向着大海,挥洒智慧和汗水,为我们的根脉,为我们的家园金牛山,浇铸出新时代独有的时光记忆,留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