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其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就是营口人孙家栋。
一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生于辽宁营口,父亲给他取名“家栋”,希望他长大能成为国家栋梁。由于遗传了母亲的左撇子,刚上学时,仅仅上了两周课,他就被学校勒令退学。孙家栋从小骨子里就有着不服输的硬气,仅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熟练地使用右手。在营口上学时,甚至可以左右开弓地打乒乓球。
1942年,年仅13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读书。17岁时,又顺利考入锦州大学。内战时期,学校停课放假,孙家栋像往年一样返回沈阳。没想到,归途中的一个消息,让他的人生来了一次大转弯——
他听说哈尔滨已经解放,他向往已久的哈工大将重新招生。很快,19岁的他通过资格审查,顺利进入哈工大预科班学习俄语。
3年后的元宵节,为了吃到晚上食堂做的红烧肉,孙家栋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学校。就在他和很多同学等着吃红烧肉时,学校突然宣布通知:新中国空军招人,有意者可自愿报名。他当即填报了从军申请,当晚便登上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
22岁,孙家栋正式成为一名身着蓝军装、头戴制式帽的军人,踏入中国航天大门。当时的空军第四航校急需俄语翻译人才,孙家栋因俄文优秀,被分配给苏联航空教官当授课翻译。
后来,他又前往苏联学习,在苏联求学的日子里,他切身感受到中国落后太多了,于是暗暗发誓:一定争分夺秒地学习,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祖国。为此,他比所有人都刻苦。在苏联期间,他绝对称得上是“顶级学霸”,门门考试都是5分。50克纯金的斯大林头像金质奖章,苏联军校那年只有13人获得,其中就有孙家栋一个。
1957年,毛泽东主席到莫斯科大学演讲,28岁的孙家栋听到了那番著名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些话是毛主席第一次讲,孙家栋是第一次聆听。这番话让他热血沸腾。他暗下决心,只要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二
1958年4月,西伯利亚的寒流肆意呼啸,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列车冲破寒冷的原野,喘着粗气隆隆地向北京驶去。车上,29岁的孙家栋结束了7年留学生活,登上归国的列车。
当时,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刚成立一年,祖国航天事业急需人才,于是便将当年留苏的学生们紧急召回。学了7年制造飞机的他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部,从事导弹研制工作。虽然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但并没有影响到孙家栋的工作热情。他甚至觉得,祖国让他从事研制导弹这么高难度的工作,是对他的信任,也是自己必须面对的挑战。
于是,他一头扎进了导弹研制的相关工作中。刚开始的研究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还算顺利。仅仅过了一年,中苏关系突然恶化,一夜之间,苏联单方面撤走了全部专家和顾问。看着做到半截的导弹,他和同事们深受刺激,也深深认识到,搞“两弹一星”,必须靠自力更生!他和同事们开始了日以继夜的工作。终于在17天后,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东风一号”。
1967年,为了在1970年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钱学森亲自指派38岁的孙家栋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聂荣臻直接批复同意。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他,再次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知识,进入另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三
1970年4月,在他41岁这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当时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从天外飞来的《东方红》音波,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也使美、苏两国相顾失色。孙家栋在航天界一战成名!
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后,他来不及休息,就又挑起了第二颗卫星上天的重任。仅一年后,中国第二颗卫星“实践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中国第一颗长寿命卫星。随后,他又紧张地投入到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工作。
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完成升空前的综合检查,进入发射最后时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点火后,卫星内部自供电状态没有任何反应。千钧一发之际,一声“停止发射”震醒了所有人,喊出这一声的正是孙家栋。发射程序被终止了,孙家栋也因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醒来后,他立即重新布置工作。15时30分,卫星再次点火发射。运载火箭却在点火飞行20秒钟后,又一次出现重大故障,现场安全控制指挥员不得不对火箭实施了安全自毁指令。
顷刻,卫星连同火箭在一声巨响声中,被爆裂的火焰炸成了碎片。几年来的心血瞬间化为灰烬,令他和同事们忍不住痛哭。为了找出失败原因,他在冰天雪地的沙漠里和几百人弯着腰,一寸寸摸索,寻找导弹的碎片并重新拼成导弹。逐一检查后,找到了失败根源: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裂,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从此,严把质量关,狠抓细节处,成为孙家栋的一种习惯。
1975年11月26日,新一枚运载火箭和一颗新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再次发射,成功升空,按计划在太空运行3天,完成地球遥感探测任务后返回地球,在四川省中部成功实施了回收,获得了大范围的遥感探测资料,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进入静止轨道时,突然发生卫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又是他再一次站出来力挽狂澜,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这颗卫星最终正式交付使用,信号覆盖中国全境,中国实现了中央电视台电视直播。之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也相继发射成功。
四
之后中国的卫星发射,进入快速和稳定发展时代,孙家栋也承担着更为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他被任命为国家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他上任后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中国卫星推向国际市场。当时最大的障碍,是别人对中国航天事业并不信任。他们一方面瞧不起中国,一方面又害怕中国夺走自己的市场。孙家栋又一次凭着“胆大不服输”的勇气,拿着仅是一张草图的火箭方案,闯进国际市场,开始向美国推销起中国的火箭。
当时,国家经济条件有限,出国每人每天只有一两元美金补助。经历艰苦的磋商和谈判,中国火箭终于有了第一笔生意。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卫星亚洲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真正迈上了国际舞台。
1999年,一次又一次为中国航天创造奇迹的他,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孙家栋还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五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发布,同时顺利传回《歌唱祖国》的旋律,这是我国首次从38万公里外的太空传回歌声。那一刻,很多人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令人动容的一幕:孙家栋、栾恩杰、欧阳自远3位为中国探月工程奉献年华的老科学家,紧紧拥抱在一起!
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家欢呼,拥抱,庆祝。就在这时,只见孙家栋一个人走到僻静角落,默默转过身,低头掏出手绢,一遍遍擦泪……
2009年,孙家栋80岁生日那天,他收到98岁的钱学森亲笔签名的一封信:“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2019年,孙家栋迎来90岁生日。这一年,41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全球组网布局。当我们网上约车、点外卖、开车导航时,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北斗卫星!
从51年前,“东方红一号”奏响太空,创造历史,举国沸腾,到今天,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成功,火箭一次次拔地而起,卫星一次次遨游太空,这一切奇迹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名字:孙家栋!有人称他是“中国卫星之父”,他却淡淡地笑着说:我是替所有的航天人领奖。
本报综合
敬告读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版自2021年1月5日起开辟大型纪实特刊“红旗猎猎”,至今日共刊发30期,现已刊载完毕,感谢读者关注!并向本刊撰稿人及提供营口百年党史相关资料者表达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