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修缮前的双兴福旧貌




营口居于渤海辽东湾畔,大辽河入海口处。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有渔盐之利,特别是辽东湾里的大渔场,带给沿岸人们无尽的美味享用和丰厚的馈赠,也为营口商埠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财富。
辽东湾里大海市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河傍海的营口海岸线近百公里,辽河口、大清河口及浮渡河口皆为浮游生物的繁殖区,鱼虾资源丰饶,是当年奉天境内五大渔场之一,水中取利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初春,海里的鱼类在山东半岛停留,以等待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水温上升。到了四月间渤海及黄海西北部水温上升,黄花鱼、榻板鱼、红娘子鱼等鱼群开始移动,立夏前后,黄花鱼洄游而来,由南至北进入渤海辽东湾,盛大的黄花鱼群好像排列成阵一样,密不透风,形成黄花鱼汛,随后依次有“鲙鱼汛”、“鲅鱼汛”,形成延续很长时间的大海市。
清代,营口沿海以盛产黄花鱼而名闻遐迩,在大海市的助力下成为奉省的渔业中心,山东芝罘(今烟台)、威海、石岛、荣城、龙口等地的渔船云集辽东湾渔场赶大海市,这些渔船远道而来捕鱼,再加上本地赶海的渔船,海面上各种渔船蜂拥而至,满载而归。
清代沿海捕捞都用木船,据《营口县志》记载,有风网船、对网船、燕飞船、花鞋船、小舢板、滚钩船、钓钩船和扒网船。捕鱼方法采用网和钓两种,捕捞作业的网具有风网、挂网、流网、拉网、张网、袖网、凉网、插网等。那时捕鱼作业使用帆船还好些,如果无帆而以橹桨摇之,渔民就更加辛苦。虽然如此,当收获满满的渔民将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运至营口,由双兴福等渔商铺面销售后,买卖双方尽显高兴幸福之态,这或许就是双兴福字号得名的一种想法。
渤海辽东湾除黄花鱼为大宗海产品外,所产主要鱼虾种类有:对虾、青虾、白虾、鲅鱼、胖头鱼、青皮鱼、铜罗鱼、偏口鱼、箭头鱼、敏子鱼、鲁子鱼、梭鱼、大刀鱼、大头宝鱼,贝类包括:蛤、蛏、海螺、海蛎子、蚬子,还有海蜇、海参、八梢、飞蟹、墨斗鱼等海产品。辽河入海口至三岔河段所产的鱼虾种类有:小刀鱼、黄姑鱼、鲤鱼、鲶鱼、回网鱼、怀子鱼、白鱼、河蟹、杂虾;在二界沟附近产的鱼虾种类有:鲜杂鱼、鲜杂虾、咸干鱼、咸干虾。
营口也流传下来许多种鱼、虾的吃法。比如,黄花鱼用盐渍,四季无缺;鲅鱼“鲜食、渍食皆宜,唯其籽渍后,食之饶有风味,其价稍昂”;梭鱼四季可捕,早春开海时捕之谓“净肠梭”,初夏时捕之谓“麦黄梭”,味甚鲜,为佳肴上品;佳鲫鱼虽产量不多,但肉嫩味美,所以,民间素有“梭鱼头、鲅鱼尾、佳鲫鱼肚子、鲇鱼嘴”之说,从中也道出了梭鱼最先上市,鲅鱼是在“大海市”即将结束时最后上市的渔汛顺序。青虾每年开海后先趋于市,有“时鲜”之称;夏秋之交所捕的黄虾,俗称虾钳子,可加工成“海米”,其大如钱,其味尤佳;米虾体小,日常食用者少,多制成卤虾酱或提取卤虾油,为调味精品。
水产交易销售场
营口能品尝到众多的海鲜与河鲜,这些美味不但能满足人们的味蕾之愉,而且还是营口一个重要的商贸交易种类,成为水产品的集散地,带来无尽的财富。
据《营口文史资料》第6辑《营口地区清代渔业及海产品集散情况概说》一文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统计,盖平区域的熊岳河、鲅鱼圈、望海寨、西海套、西河口等处,有渔户四百三十一,各种渔船二百九十四只,年产黄花鱼七十五万七千斤,鲙鱼二十四万九千斤,鲅鱼七万斤,铜鳞鱼五十九万四千斤,梭鱼一万一千斤,各种杂鱼三十万斤,杂虾十六万八千零四十斤。”由此可见,二百多万斤的鱼虾年捕捞量支撑着营口巨大的交易规模,其中,黄花鱼排在交易量之首。
以营口为中心的近海渔业较其它地儿很繁盛,如此大量的鱼虾产量在营口集散,当然离不开交易场所。据《奉天省营口县事情》记载,水产销售有三种情况,一是渔商对渔夫,二是原产地渔商对消费地的粮栈杂货店、代理店、运送店,三是经纪人对小卖商。
另据《营口县志·渔业篇》记:“自旅大租借后,内海与人共之,时有日本渔人羼入,辽东湾领海主权因之日蹙,当局忧之。所以急谋保障渔界,巩固海权者良以此耳。适因商部顾问张謇条陈七省渔业,于光绪三十二年咨行到奉,赵将军尔巽扎饬知府黄家杰前往沿海一带妥为筹办。旋从商人孙继尧等之请,设立渔业公司……”在清咸同朝以前,渔民可以自由出海捕鱼,旅大租借后,中国渔民行动时常受限。有鉴于此,1906年设立官商合办的渔业公司,官本五千元,商家出资三百元入官股,购买船只和渔网开办起来。因营口“地控黄渤”,便将渔业公司设于营口,另设有分公司;两年后,又设奉天省渔业商船保护总局,因办公地点在营口,又简称营口渔业局,执行水产管理、征收渔业税、商船保护、管理水产学校。下辖营海、锦县、盖复、庄河、凤安五个分局以及后来由营口渔业销售场改组的营口渔业分局,拥有镇海、绥辽、开海、安海、靖海、飞龙、快马等炮舰和12艘巡船。捕鱼、售鱼等事项归渔业公司管理,征税、缉捕等事务由官局进行办理,有效地保护了渔业资源和渔民利益,并在产渔区分设渔业销售场。
营口渔业销售场地址在后河沿永茂德胡同,今辽河老街北面的河岸边,主要负责征收渔业秤用(渔税),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营口渔业分局,除了继续开办渔业销售场、稽征渔业税外,还拥有对辖区内的渔业行政和保护等任务,其周围有像双兴福一样售卖水产品的商铺围绕。
在产渔区所设的销售场内树立高杆悬挂黄布双龙旗,便于渔船瞭望停靠,门首横立匾额,上部写设场之地名称,下面写着某路渔业第几销售场。场内木质告示牌上粘贴收取税费额度、违规惩罚条章及渔业商船保护总局张贴的告示。
销售场分为专办和代办两种,因营口是主要的产渔区,故境内设有营口、盖平西河套、望海寨、鲅鱼圈等专办销售场。销售场内的秤手负责过秤事务,使用专为称量渔货而准备的秤,不准使用私自带进的秤,否则严惩不贷。专办销售场又分常立(常年鱼虾销售之处)和暂设(渔汛期开办)两类。
进到专办和代办销售场内的渔货一律由专人过秤后出售,防止徇私舞弊等事情发生,过完秤,写清楚鱼类品种、重量,核算钱数收取秤用后,不许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
销售场人员组成包括:由总公司选举股东一人为经理委员,总局选举一人为监查委员,还有书职、秤手、巡役等人员配备,他们或是在专办的销售场里尽职尽责,或是监督着像双兴福渔行这样距离销售场稍远一些的铺面。
老街有个售鱼铺
营口当年非常在意渔业发展,除了官方对渔业的管理外,还成立了渔会。据《营口县志》里的“营口会社团体一览表”记载,“渔行同业公会的主席是原成斌,地点在福建公所胡同”。从中便能看出营口渔业很盛,渔民也不少,以至于成立了“渔行同业公会”这样的组织直接为渔业服务。尤其是拥有渤海、辽河的渔业之利,成为渔业交易中心,发达的渔业销售场在清末民初时的交易年额达到百万元,辽河老街上的双兴福也在当时的渔行里占有一席之地。
双兴福号坐落于营口辽河老街西部南侧。通体水泥罩面,墙面三根仿石柱直通女儿墙,高起的女儿墙上用线条的明暗处理增加立体感,女儿墙下凸出的砖斗同样起到立体效果,整体匀称的立体感更显建筑挺拔,成为一座正立面为“洋门脸”而引人瞩目的建筑。建于清末的双兴福是这条街上最小开间、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也是最小的一座渔行商号,却做着水产品大生意。
营口处于辽河冲积扇平原,河海交汇,濒海临河的地理位置使渔业很盛,是著名的渔业区域,渔民很多。由于营口水面每年都有封冻期,使近代营口渔业交易又出现了前市与后市之分。“前市”即从渔民到普通渔商直接交易,就是渔民捕获的各类水产品被渔商一手钱一手货现场买走;“后市”即预先办理季节性的手续或水产制品卖与杂货商等事务合同,渔民所获得的渔产完全都由事先签订合同的渔商贩卖。
活跃于营口的当地渔商常常在捕渔期前,将渔业资金及生活费用等先借给渔民,渔汛时直接获得渔民捕获的鱼产品,属于“后市”行为。双兴福作为一家渔行铺面,具有渔业交易“后市”优势,鱼产品放置在它北面不远的辽河岸边码头销售场,这里只收取货款。另据1939年《营口电话番号部》记录,此时双兴福掌柜是王庆恩。
渔业带动附属业
一到每年的鱼汛期,各种鱼类被捕捞至营口出售,场面十分热闹,渔民和渔行经销商各有获利。营口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设立了西大庙鱼市场,进一步活跃了营口的渔业,这个位于今辽河老街西面的贩卖各种鱼类的市场吸引市内鱼商每日早晨在此聚集批发贩卖,鲜鱼销往奉天以南,干鱼销往奉天以北。
包括双兴福在内的营口埠内渔业市场的繁荣也广开了渔业税征收的来源,主要包括渔业销售秤用,税率是买卖双方各按售百抽四为额度,转卖到外地的渔货再预收转卖主百分之四的税额;船网保护费则按船、按网、按人区别对待收费,以求达到相对公平;商船保护费的征收具有保护商船的性质,凡是往来关东海面的商船(轮船和江河内的舢板、拨船不在此限),按载重量收费,十石收大洋二角,百石收二元,依次递增,在船只出港时交付。
对于这些征收上来的款项规定了用途,用于渔业行政经费可以使用在总局、分局、舰、船、场、卡的经常性和临时性费用,教育费使用于办理水产学校及选送留学生费用,建设费可用于办理各种渔业建设事业。总而言之,收取上来的渔业税费只能用在沿海渔政、维持海上治安、培养渔业人才和发展渔业等方面。
因有鱼虾之利,营口很重视对水产方面专门人才的培训。据《营口县志·渔业篇》记载:“水产养殖场在埠西得胜门外,附属于辽宁省立水产高级中学校,为渔捞制造各科学生实地练习之用。”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二月,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水产系的李安人从沈阳来到营口,在营口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礼堂号召应届毕业生报考省立水产学校,但当时人们对水产学校认识不足,还是愿意去考工科、商科或医科,因为这些学校毕业后很容易找到工作。
当水产学校于1924年3月1日正式开学时,由于报考人数还不足一百人,即全部录取,分制造班(加工班,学制三年,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和渔捞班(学制五年,学生是高小毕业生)。学校设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渔捞科主任和制造科主任各一人,另有教职员若干人。课程包括普通课(语文、英文、日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美术、音乐和史地等)和专业课(制造、造船、航海、渔法和航海实习、渔业实习、专科实习等)。
1928年12月,校长李安人升任奉天省渔业商船保护总局最后一任局长,水产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到渔业局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李安人带领四艘炮舰撤往天津。伪满时期水产学校被日本人控制,后迁至营口市区东部的牛家屯。光复后,水产学校遭到破坏,最后解散。
今天,虽然双兴福这样的渔行不复存在,但从其留下的老字号建筑还能感知当年兴旺的渔货交易,而且辽东湾里的大海市还在,人们仍能品尝到时令海鲜。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