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平县志·工业篇》

高档蚕丝被
王金令
蚕茧的加工再生产
“野蚕初行时,以为不可缫,皆以打线纺线为主,后缫丝织之益佳 ,则别乎山绸而名之曰茧绸,其实山绸乃本名也”(清王远綎《野蚕录》)。初起,多凭手工,操作打线。乾隆年间就出现大的缫丝作坊。据记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盖平县姜二到邵至俭家纺茧线,每月工钱三千”(孔经纬:《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道光十年(1830年),流寓盖平的山东人带来缫丝技术,出现用“尖头子”(一种手操“丝缲子”器具)抽丝的专业户,从此产丝量大增。盖平、岫岩等处的茧“称为西山茧,每千茧约重十一斤,可缫丝七两,其丝细而洁”(《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非常受外地商人的欢迎。当时盖平县是“朝而授茧,暮而缫丝,权其轻重以给其值。几乎无一里一家不缫丝者”(《奉天通志·实业九》)。据《奉天通志·实业九》)记载,道光年间盖平县已有缫丝厂。从道光至民国初年盖平县的缫丝业迅速发展,顶峰时(1915年)年产丝17549担。1916年,盖平县设立了一些专门缫丝公司,各公司有资本金1000—3000元不等。1919年,山东省昌邑县人温朝钢在盖平城创设德胜(盛 )祥丝行,资本金银元2200元。当年,经营口港出口的盖平茧1279担,丝3138担。
1919年前后,民国政府颁行奖励蚕业法后,新开的黑剪(未纳税的剪场)超过红剪,红剪与黑剪合计1.46万把,1.5万人放养。柞蚕茧大量增产,促进了丝厂大量的诞生,有的发展为大厂,绢绣、练绸工厂也发展起来。
当时的熊岳城的制丝业最盛,有制丝户约20余家,职工25000余人;织绢绸工厂23家,职工1000多名。茧绸被面是当时的新产品和出口产品,主要输往日本、印度和香港、澳门等地,20世纪20年代初,盖平县共有制丝厂22家、制丝机4720台,每厂容五六百人至九百人不等。如豫达昌、利源长、大德恒等,每厂收购大茧数百万元,年产丝2200捆,茧绸被面千余匹、练绸约3000匹,均为出口产品。时年产茧绸约万匹,多染紫色,贩卖到蒙古。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工业》载:“所制之山茧练绸,五彩十锦被面,均有可观,年产额一万数千匹”(每匹三十市尺至一百市尺)。练绸之产品可与河南鲁山绸、山东昌邑绸并驾齐驱,质甚轩轻。这种绸料被民国内务部授予三等特评奖。1921年,盖平县共有经营柞茧半制品的商号44家,其中卖丝栈27家,买丝栈17家。到1923年有较大的植坊(即制丝工厂)10家;有机坊(绢绣工厂)7家,年产量10560斤。温朝纲的德盛祥丝行有厂房8间,缫丝机100台,工人170人,日产大纩丝60斤,丝绸14.5匹,产品销往东北各地。这是盖平县丝绸业的繁荣期。1925年盖平有制丝工厂22户,资本金奉票52.5万元,机械4720台。年产丝1880捆。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德盛祥缫丝厂转让给东聚丝行,增加资本3000元,首创药水丝,年产丝10余箱,灰丝130余箱,有职工2300余人,成为盖平城大厂之一。“九·一八”事变后,盖平柞蚕业逐步走向衰落。
建国后,盖州的丝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如何合理利用开发,传承和发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宝物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柞蚕业也发展起来了,同时也为蚕丝的精加工带来了契机。有人就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搞起了柞蚕丝的科研开发,使之走出大山、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创了品牌、创了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盖州暖泉工业园内的营口朗时多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多年已发展成为辽宁省柞绢纺织行业骨干企业、我国最大规模的柞绢纺织企业。该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纺纱、织布、染整生产设备和国际最先进的气流纺生产设备,主要产品有:丝绸面料、丝绸服装、真丝地毯、柞绢纱、柞绵条。产品产量、品质、出口量均居同行之首,其郎时多丝绸面料获得了中国丝绸协会高档丝绸标志使用授权,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深受国内外客户信赖和好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柞蚕丝的色牢度、抗皱性、水洗光照褪色是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朗时多”敢为天下先,重金倾情聘请能人,近几年投入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生产“朗时多”丝绸每道工序都有独特工艺,色牢度达到4级,远高于行业普遍的二级水平。营口朗时多有限责任公司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获得染色与后整工艺技术2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他实用新型专利(以上摘自《盖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