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整体修缮前的泰顺祥旧貌

辽河这条黄金水道曾给营口带来滚滚财源,河与海相接又延伸了水运航线,让营口码头可以商通四海,物流天下。近代以来,南北中外货物经营口港中转,开辟了繁忙的水上商路,茶叶也成为营口港重要货源之一,为这条水上商路添加了运输货品。
南帮茶商运茶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茶的国家,但东北不产茶,所消费的茶叶均来自皖、浙、闽、赣等我国南方的主要产茶地,作为东北水上门户和主要航运枢纽的营口成为南方茶叶的分销地。
营口茶栈的货源通过水运来自福建、浙江、江西和安徽等茶叶产地,除自营外兼代客商买卖,货物来源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条是南帮茶商把产茶地收购或自家窨制的茶叶用船海运到营口,委托某家茶栈代为批发;另一条是营口商人到产茶地收购,同样用船运回营口委托茶栈销售。营口成为茶叶集散地,以泰顺祥为代表的一些茶栈搞批发销售业务。
三江(江苏、浙江、江西,也有说是江苏、浙江、安徽)商人是南帮茶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循着水上商路一直来到营口,将茶叶生意做到了关外。三江商人到营口之前先是到了盖平(今盖州市)建起三江会馆,因会馆建有天后宫,又称海神庙,由此可推断出产茶要地福建也有贩卖茶叶生意的人来到了盖平。三江会馆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院内,西距盖州钟鼓楼150米,是盖州清代四大会馆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现仅存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的正殿,为大木架结构,前有券棚厅堂,厅堂前檐设有十攒装饰性斗拱。厅堂檐栏间无隔断,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整座建筑内原有彩绘基本保存完好,是盖州开埠的历史见证。随着清中期因辽河水运兴盛而使盖平商贸北移至没沟营(营口),商人也转至营口,盖平三江会馆设分馆于营口,在营口埠内先是设立江浙公所,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江同乡翁晓山等人计议将江浙公所及咸安堂义庄旧址改建为三江公所,后改称三江会馆;民国后由于三江客商猛增,民国八年(1919年)在营口二官塘(今辽河老街东南方不远处)附近购地建四合院会馆,为身在外地的三江人士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商人在营口经商,基本不带家眷,这些商人或是开河来、封河走的信商,或是驻留于某商号大屋子的“内寓”,都不在营口长期居住,所以基本上是独自一人在营口,以地域为纽带的这种带有互助性质的组织——会馆,就成了他们的依靠。从三江会馆在营口地区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三江商帮从事商贸活动十分活跃,其中的茶叶销售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营口港有连接国内外一些港口的水运航线,运输茶叶的航路主要有宁波和福州。营口至宁波航线船只载重在1000至2000石上下,即60至120吨左右,宁波来营口的木帆船船体较大,有“黑珠”和“大甲”两种船型,运来的货物主要有茶、绍兴酒、纸、陶器、明矾、竹及杂品,每年往返3次,回程运大豆、豆饼、豆油等豆货三品;营口至福州航线来营口的木帆船主要是“杉船”和“雕船”,船体较大,载重在千石以上,能压住风浪,适合在海中航行,运来的货物有茶、罗海纸、竹器及硬木等,回程同样是运豆货三品,每年也可往返3次。
各有侧重经销品
营口不但消费茶叶,还是远近闻名的茶叶集散地,运抵营口的茶叶到岸后,统统都进到茶栈里再批发售卖,茶栈也是“大屋子”的一种,营口最兴盛时茶栈多达几十家,知名的茶栈有兴茂北栈、裕泰号、泰顺祥、裕顺和、恒利德等。
清光绪十年(1884年)在营口开设的兴茂北栈主营茶叶生意获利很大,陆续开设的茶栈都很赚钱。进入民国以后,茶叶生意仍然好做,民国四年(1915年),山东登州蓬莱县(今山东省蓬莱市)商人在营口西大街开办了泰顺祥茶栈,专门经营各种茶叶,经理人叫刘世洪,字介卿,泰顺祥的开业使营口又增加了一座大茶庄,与其同类的这些经销茶叶的商号不但满足本地对茶叶的需求,还依托营口港成为重要的茶叶转运枢纽地。
茶叶除了在营口当地销售外,大宗茶叶经营口转运后主要销往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因此南帮的茶商、北帮各城镇茶庄的采购人员纷至沓来,营口各大茶栈都有南北客商“内寓”(常驻)或暂住,客人川流不息,如长春有名的玉茗魁茶庄就派人常驻营口泰顺祥茶叶庄,购茶数量可观,仅欠购茶货款就达数十万两炉银,足见营口茶叶生意之盛。
兴盛的营口茶叶贸易依仗产茶地运进来的各种茶叶,运送茶叶的货主只负责把茶叶运到营口,不用操心如何卖掉这些茶叶,将运进营口的茶叶销售出去的任务是由茶栈来完成的,形成了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既有联系又各负其责的较“另类”一条龙产业链,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符合了“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化作业模式,产供销各环节不但要紧密合作,还要分工明确,主要就是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保障营口销售的茶叶始终具有极佳的信誉,为长期经营营造良好氛围。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营口港每年都有封冻期,南帮茶商在封河之前要离开营口,如果这时还有茶叶没售出,茶栈因有利可图就会接手,不至于让茶商受到损失,是对茶商利益的一种保证,同时,茶栈还能赚到一些好处,属于“俩好嘎一好”的买卖,最后是皆大欢喜,茶商不会耽误返程,茶栈大屋子还做了顺水人情,又有一笔收入,这样的营销方式或许是因地制宜而顺应需要产生的,有利而无害。
营口有三种经营茶叶的销售方式:一是单纯经营茶叶的专门茶栈或茶庄,这样的字号有裕泰号、泰顺祥、裕顺和等;二是兼营其他杂货而偏重于茶叶销售的大屋子,有恒利德、聚合福、兴茂栈、泰顺同等,三是兼营茶叶而偏重于其他行业的大屋子,有合发栈、公裕号、德增和等。
营口茶栈获利主要靠获取佣金,收取的额度是销售额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再有就是栈费,即管理费,包括代客装卸车船、报关、市内运输、进仓出库,占销售额的百分之一,其中还有一项是为来茶栈经销的大客户商人免费提供食宿,让到来的南北客商无后顾之忧,经营达不到一定额度的客商不在免费之列;再有一种收入是遇有南方茶叶客商在冬季返乡前剩有货底或急用款项时,他们降价将货兑给茶栈,茶栈待旺季转销出去,可获更大的利润。
别具一格建铺面
依托营口河港口岸巨大的吞吐量,西大街(今辽河老街)被开发成一条闻名中外的商业街,由南方运来的茶叶就近运到这里的茶栈进行交易,老字号泰顺祥就是此行中的一家久负盛名的商号。
泰顺祥茶叶庄坐落于营口辽河老街中部南侧,建于清末,正立面为“巴洛克”建筑风格,石质门框,门楣外凸,四周镶嵌花边的门额题写字号名,女儿墙上部中间两侧的曲线体造型做成极似刚采摘的茶叶形,女儿墙下配以上大下小的砖斗,波浪形曲线与曲面展示立面与空间凹凸起伏与运动状,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也修筑于建筑两侧山墙顶端,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泰顺祥建造之际正值营口西大街(今辽河老街)兴盛之时,是在我国传统建筑基础上,加以西洋建筑艺术处理手段,反映出当时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机勃勃的劲头,颇具艺术价值,也表明该字号主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将当时时髦的建筑元素应用到自家铺面修造上,为营口的近代建筑增加了一个新颖别致的造型,观之令人耳目一新。
比营口晚开埠近半个世纪的大连港受日本人控制,虽然铁路开通后使运输较营口方便许多,但很多中国茶商还是愿意到营口做茶叶生意,让营口茶叶生意兴隆至伪满洲国成立后。营口多家茶栈年批发量巨大,以泰顺祥茶叶庄为例,据统计,其年经销量达120万斤,所经营的茶叶多为毛峰、龙井、玉兰花、玳玳花、珠兰花等上品。
伪满时期,泰顺祥茶叶庄掌柜是聂蓝璞,在瑞昌成商号的后面开设了分店,名号为泰顺同,兼营药材、杂货,掌柜是孙荫堂,营口解放前夕泰顺祥停业。
人走茶凉终落幕
营口各茶栈经营茶叶的品种为红茶和绿茶两大类。绿茶分窨花和不窨花的烘青、毛峰、大方、龙井等。窨花当中又分茉莉花、玉兰花、玳瑁花(香料一种)和珠兰花等。种类不同的茶销往不同的地区,红茶多销往吉林、长春、哈尔滨等地;大方多销往沈阳、安东(今丹东)等地;回民聚居区多销不窨花的素荣或窨花的珠兰花茶等。
清末至民国初期,营口茶叶贸易非常兴隆,茶栈、茶庄遍及营口埠内,曾是东北茶叶集散地。伪满洲国成立后,营口茶叶生意一落千丈,为了寻得生路,有的茶栈不惜铤而走险。据《营口文史资料》第5辑《营口茶栈的没落》文中记载:“有的茶栈利用偷汇的方式把资金调到关里,另行开业。所谓偷汇的方式,就是说有人专门做这种生意,即设法兑换日本银行或朝鲜银行的大面钞票,随身携带,通过山海关带到关里变通钞。据说带过去有很大好处。不过泰顺祥偷汇的人竟被奉天日本宪兵队查获逮捕了,不但钱损失了,经理也由于受牵连在营口宪兵队拘押两三个月。”
伪满时期因币制不同无法汇兑,再加之海上交通受阻,南方的茶商不能来营口,台湾茶商转至大连,致使营口三分之二的茶叶生意去了他地,剩下的三分之一茶叶生意批发权还被伪政府开办的“广益公司”垄断,致使营口茶栈生意走向衰落,到1936年营口只有“正大春、春茂祥、宝兴长、德兴永、广香拉、广裕茶庄(后改嘉兰春,又改信一茶庄)、信生茶庄、志诚茶庄和一品香”等九家零售茶庄,大宗茶叶在营口集散的现象从此结束,与昔日茶栈繁荣景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一些茶庄为了生存下去,将批发的整包茶叶分装成小包零售,惨淡经营。许多茶栈人员改行,有的远走他乡另谋生路,依靠营口港发展起来的茶叶集散地悲凉落幕,如同“人走茶凉”般地退出历史舞台。
王辉/文 运延财 张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