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铜銮铃 2022年04月11日

战国战车综合复原图,图中可清楚地看到,士兵们使用的戈及车衡上的銮铃。

李一鹏

营口市博物馆馆藏铜銮铃通高14.4厘米、宽8厘米,年代西周。铃体轮式外缘,辐射形缕孔扁球状铃体,中空,内含石丸,下部为长方高銎座。座体四面饰3道竖直线纹,下面和背面有4个对称的菱形突起,四面上下部各有一方孔,正面右下角铸有徽记图案。

铜銮铃,是古代马车上的装饰配件。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发明了球状空腔、腔壁镂孔、内置陶丸,摇动时陶丸碰撞腔壁可发出声音的陶质响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在中原地区出现一种体量很小,内空似倒置杯状的铜响器,顶上有一个穿钮,底部开口,里面挂一个活动的小铜舌,摆动时铜舌与器壁碰撞可发出响声,这种铜响器就是“似钟而小”的铃。而后,在北方的青铜时代遗存中,发现了一种鸟形的铜响器,虽形态略有差异,但都保持了鸟类的特征。这种鸟形铜响器,是对古代传说中鸾鸟的模仿。既然鸟形铜响器是模拟的鸾鸟,响器又都可以称为铃,那么,鸟形铜响器就可以称之为鸾铃。因为鸾鸟“鸣中五音,领声作则至”,“见则天下安宁”,具有祥瑞之意。为祈求吉祥,所以后来也就将响器都统称为鸾铃。又因为都是金属制成,所以“鸾”由从鸟而改为从金,“鸾铃”成为“銮铃”。

銮铃起源于西周。銮铃,在周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为周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大致结构分两部分:上部分为铃主体,铃上有辐射状镂孔,里面有小石丸,石丸随车而动,击打出清脆的铃声。下部分为方形銎座,固定之用,用来安装在车轭上或者车衡上。

车上装銮铃,一方面是行车时警示路人,车马未到,铃声先至;另一方面可以麻痹马的听觉,长时间嘈杂的铃声,会使马对声响的刺激变得迟钝,从而在驾车时不易受其他声响的刺激而受惊,保证车辆平稳行进。

我们知道,车马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到西周时期,车马被赋予了新的礼制意义,并广泛运用于祭祀、朝觐、军事和田猎等领域,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马在使用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使用的车马、车饰、马饰等都有等级之分。銮铃也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等级不同,用的数量不同,按照8、6、4、2以此递减。最高级别的马车上可装8个銮铃,古代帝王的车驾上就为8个。帝王车驾的代称,就是銮仪(帝王的车驾及仪仗)、銮驾、随銮、迎銮等。《诗经》中,有对銮铃声这样的描绘:“四牡彭彭,八鸾锵锵。”意为四匹骏马奔腾驰骋,8只銮铃发出锵锵的金石之声。可见,古人正式场合的车马仪仗,对銮铃也是有规制的。

(作者系市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