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拓碑

金陵主陵区全景鸟瞰
中国各代封建王朝都提倡“厚葬以明孝”,每有皇帝死去,继位者都会动用大量的财力、人力进行安葬。很多皇帝在继位之初,即开始砸重金打造自己的陵墓。撇那些短命的小朝廷不谈,但凡享国超过百年的王朝,几代、十几代帝王的陵墓连接在一起,会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陵墓群,蔚然壮观。比较著名的如明十三陵,埋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两位太子,总面积达120余平方公里。
但国祚长达120年的金王朝,共埋葬有包括金太祖在内共17位皇帝的陵墓群,却神秘消失了400多年,直到近年才重回人们的视线。
一
金太祖本名阿骨打,女真族完颜部人,少年时就长得虎背熊腰,力大无穷,跟随父兄出征作战,不仅勇猛顽强还多谋善断,富于军事才能。他终其一生完成了建国、灭辽两件大事,为女真的统一与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阿骨打建国时间是公元1114年,国号为“金”,年号“收国”,建都上京,即现在的黑龙江阿城区白城镇。阿骨打病逝于公元1123年,终年55岁,《金史》记:“崩于部堵泺西行宫(今吉林省扶余县境内)”“九月癸丑(初三),梓宫至上京。乙卯(初五),葬宫城西南(即今陵址处),建宁神殿”。尸首运回上京,葬于宫城西南,建有宁神殿。
现在的黑龙江阿城区白城镇,就有完颜阿骨打的陵墓,占地面积整整5.1公顷。陵墓里的建筑也很多,有玉带桥、门殿、陵台、宁神殿及地下宫殿,是个旅游热门景点。但这是个假陵墓——阿骨打的尸骨,早在公元1135年被迁葬到胡凯山上;公元1155年,又被改葬到燕京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区)。
把阿骨打迁葬到燕京大房山的,是以荒淫无度闻名史册的海陵王完颜亮。海陵王完颜亮篡位自立后,在北京建中都。为达到长久目的,他动手将原在黑龙江阿城的祖陵迁至北京。
迁葬阿骨打尸骨后不久,完颜亮就“命吏部郎中萧颜良尽毁上京宫殿、宗庙、诸大族邸第及储庆寺”,宁神殿荡然无存。虽然金世宗在东巡时,初步对宁神殿完成了修复,但公元1227年,金宣宗朝叛将蒲鲜万奴起兵叛乱,又一把大火将之焚烧成了白地。
随着金朝灭亡,上京金太祖陵址及宁神殿堂不再有人提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二
直到20世纪初期,阿城人周家璧在其所著《阿城县白城考略》中提到,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南郊,东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约300米,有当地人俗称的“斩将台”,此处即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此语勾起了当代金史研究者的兴趣。实地进行考察,也证实了周家璧的推断。
1962年,阿城文物管理所首次对陵址进行调查,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金太祖陵址也因此在1980年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并用6年多时间,终于打造出完整的金太祖陵址公园,发展成了国家旅游景区。但,这个阿骨打墓只是一座空墓,真的阿骨打墓应该在北京的大房山。
而且,按照史书记载,从海陵王完颜亮定都北京,到金宣宗完颜珣迁都汴京,北京作为金中都达60多年之久,共葬有17代皇帝,绵延百余里,是一个极具规模的建筑群。
然而后来,这个建筑群却神秘地消失了。
根据史书记载,人们只知道阿骨打陵墓位于北京西南方向的大房山麓,但具体在哪儿,始终不得要领。从1986年开始,文物工作者采用电探、探铲、挖探沟等方式,也只测定出金陵在九龙山主峰云峰山,并未找到确切位置。
三
阿骨打陵墓的发现,与房山周口店车厂村一个叫刘江山的农民有关。
车厂村在燕山石化西面,是房山与门头沟接壤之地。当地居民说,之所以叫车厂村,是因为南宋时,金人在这儿修陵墓,拉来大批女真族工匠及修墓材料,车辆堆积成山,人员集结成村。村民坦承,自己就是女真人的后裔。
20世纪60年代,还是十几岁少年的刘江山有一种直感:“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不一般。”
20世纪90年代初,刘江山响应号召,在自家山后种苹果树,偶然挖出一块石碑,外面包了厚厚的泥土,斜插在地里。用铁锹挖,太沉,挖不动。邻居家里有炸山石用的炸药,邻居自告奋勇贡献出来,准备帮忙清理掉这石碑。可是,就在安放炸药的时候,刘江山发现,墓碑上雕刻着花纹图案。他愣了愣,赶紧用铁锹用劲儿剥落大石头上面的泥土,两条石刻雕龙赫然眼前。
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刘江山还有些小激动,说:“咱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知道,龙不是一般人能用的。”为此,刘江山停止了炸石,飞快地找来考古队。
考古队员经过精心清理,看到了碑上面刻着的字,为“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每个字都镀有朱砂和金子。考古人员告诉刘江山,睿宗文武简肃皇帝,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祖的墓穴,就在刘江山家后山。
从那一天起,刘江山被北京市文物局“相中”,负责守护皇陵,一守就是20多年。
四
金太祖的墓穴被发现后,很长时间处于半开发、半荒废状态。
2000年,相关部门准备对金代皇陵进行整体整修,修建“中国帝王谷”,将之建成旅游胜地。
2001年春,北京市文物部门抓紧对金陵遗址进行考古调查。
2002年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对金陵祭祀坑遗址进行清理发掘时,惊讶地发现,祭祀坑已经变成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村村民绿化用的蓄水池!
对金太祖陵的抢救性发掘和清理,迫在眉睫。
当然,金太祖陵所遭受的破坏,并不仅仅是今人所为。考古工作者打开金陵时发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龙椁已残毁,仅保留着椁盖和东壁挡板。
这是谁干的?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通过史料考查,找到了原因:金陵在元至明天启之前,一直享受祭祀,却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8年)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彼时,崛起于东北的满族自称女真族后裔,建立了后金,屡犯明境。明朝天启皇帝御敌无策,病急乱投医,向风水先生问计。风水先生拈指一算,结论是金陵“王气太盛”。于是,天启帝在天启二年、三年(公元1622—1623年)对金陵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毁坏。他们把太祖睿陵主陵脉的龙头砍掉一半儿,在咽喉部挖了一个深洞,里面填满鹅卵石,以断其“王气”,还把金陵地面上的建筑全部砸毁,甚至扒开墓道,掘开地宫,连金陵以外的金代墓葬也几乎无一不毁。为了震慑金陵的“王气”,天启帝还在金陵的原址上修了许多关帝庙,遗址留存至今。
金代皇陵比明十三陵还要早200多年,经过金代的金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世60年的营造,形成超大型皇家陵寝,面积也超过十三陵。目前,损坏严重的陵墓正进行抢救性发掘,保存完好的陵墓则保持原状。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