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宇晴
置身熙熙攘攘的通惠门市场、车辆川流的景观得胜路、乐业安居的启文小区……你可知道,通惠、得胜、启文,每个名字背后都矗立着一座城门,蕴藏着厚重的历史。
提起城门不难想到北京,因为对称的格局,老北京被称作“三头六臂哪吒城”。依河而兴的营口则与众不同,背靠天然屏障修筑的三面城墙,引大辽河潮水护城。本来沿河狭长一条的水旱码头,有了半圆形的城郭形制。
从西到东,德盛、秩成、阜有、扬武、启文、通惠、丰济、履和、绥定九座城门,历经150余年,土圩倾圮,不复存在。而这样的过程本身,就见证了一座城从小到大,从局促一隅到气象万千。
九门不在,营口因此日渐铺展;九门仍在,滨城因此韵味绵长。
修筑城郭定方圆
老营口城的平面呈半月形。北面一条直线,东、南、西三面被外皮沟和青堆子河两条潮沟所围绕,完全利用了大辽河及天然潮沟的自然条件。
1861年营口开埠,辽河航运日益兴盛,外事交涉日渐增多。1866年,清政府在营口设置奉锦山海关兵备道,首任道台叫俊达。俊达上任后发现,营口商埠有海盗、土匪的隐患,却没有城郭,于是下令征调民夫修筑围墙。
围墙用土石杂筑,俯视平面呈半圆形。北靠大辽河一条直线,东起青堆子,西到西潮沟,南围墙至辽河岸长1.5千米。墙外有10多米宽的壕沟,借引潮水,随潮涨落,实现“护城河”的效果。
自此,“向无城郭”的营口有了圩子里外之分,让埠内有了安定感。根据后来日本军事间谍曾根俊虎绘制的营口地图,城墙高6尺有余、厚5尺有余。
有城墙,自然要设城门。营口城共设九座门,门外修石桥或木桥,与大道相通。九门呈弧形排开,与大辽河共同勾勒出营口城的框架。
绥定门、履和门是营口的东大门。绥定门位于如今辽河大街“八大局”楼东侧,红旗小学附近。此处当年有双桥,其一在营口纺织厂俱乐部东侧,叫安定桥,另一桥在俱乐部西,是绥定桥。绥定门东面有一条经过牛家屯、石桥子,通牛庄、海城的官道,是东北各地来往营口必经之路。履和门紧邻绥定门,筑有高大门楼,有脚踏和平之意。
丰济门是营口南大门,在今华联饭店南侧,“丰济门里”地名仍在。丰济门外的邰家屯向东有官道,经何屯、韩家学房、夏家屯通向大石桥。
西炮台是营口的海防要塞,连接西炮台的官道上有营口的西大门——德盛门。从位置上看,德盛门在营口西边界担当着突出的军事防御职责,于是后来,为了提振士气、稳定民心,把城门的名字由“明德昌盛”的“德盛”,改成“旗开得胜”的“得胜”。
九门映照市井烟火
换算成如今的计量单位,营口城墙总长度约为6800米。九座城门作为营口城市器官,划分城市空间、承担职能功用。
通惠门通向二道沟盐场、盖平县及辽南各地。二道沟运盐车辆及金县、复州、盖平的大豆、高粱都从此路、此门运抵营口。当时,盐税和红白粮贸易税是营口的大宗财源。冬季,每天都有上千辆几套马的大车进出营口。人欢马叫,好不热闹。
中国旧时,一向是文官居东、武官居西。营口九门的设置也遵照这一规制,于是有了一东一西的启文门和扬武门。
启文门,在原营口食品公司北侧,寓意以圣人文风启迪黎庶,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后来,营口还将文庙迁至启文门内。
扬武门位置在今天的平安路北段,当年驻营口海防马步练军营在此安扎。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