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营口地图上的满铁码头


民国时期的满铁码头


今营口老港

普济医院

今中国石油长征加油站东市府园小区

1917年营口地图上的“青柳街”和“花园街”

青柳街气象观测所

花园街

今站前区东市北街

今站前区园林街

民国时期的营口公园

1907年营口地图上标注的“公园”


今辽河广场
满铁码头
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者为达到长期霸占营口并控制水运口岸权,实现早日侵占全东北的目的,在营口东部设立了新市街,大兴土木,修铁路建码头。
日本人首先对俄国人经营的营口牛家屯煤炭码头进行改扩建,将原简易码头加固改建维护使用。1925年12月,利用冬季封港之机,将煤炭货场扩展到码头前沿,更有利于煤炭运输。1928年7月,官商双方投资近80万日元,将牛家屯煤炭码头改建成钢筋水泥混凝土永久性码头。
随着日本出口掠夺量不断增加,急需再建一座散杂货码头,1928年,满铁以33万日元吞并日本仓库汽船株式会社,在青堆子河(原港务局与航运局分界沟)西侧建散杂货码头,设趸船(水鼓)2个,停靠3000吨货轮两艘,岸边建砖木结构仓库两座(即一、二号库),称为满铁一号码头。1929年8月,日本军国主义出于侵略战争需要,并为满足军火工业供应,又在牛家屯煤炭码头西南1.5公里处,投资15万日元,修建一座生铁专用码头,大肆掠夺东北的铁矿资源。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批军用物资通过满铁码头运往侵略前线。1945年“八·一五”光复,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营口满铁码头终于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普济医院
普济医院是由爱尔兰传教士于1870年在营口创办的教会医院,开启了东北地区近代西医的先河。
1868年11月14日,英国首任驻营口领事托马斯·泰勒·密迪乐因病死在营口领事馆内,英国为了保障侨民的健康,派遣医生传教士约瑟夫·莫里诺·亨特(1833-1884,又译为狄德、很德)夫妇和同伴休·瓦特尔(又译为万特)从英国南安普敦乘船出发,到营口筹划建设医院、教堂和学校。
约瑟夫·莫里诺·亨特到达营口后,很快开办了诊所,通过诊救病人得到政府和百姓的信任。1870年4月,他将原来的小诊所扩展为普济医院,地址在三官塘东(今站前区八田地里,长征加油站东侧)。
营口普济医院设有男病室35间、女病室10间,内外科医士、助手10余人,看护男、妇七八人。后来屡加改建,医院规模逐渐扩大,1897年建成新的院舍,有男女病室、院长公馆等多座建筑。到20世纪30年代,有房舍60余间,男病床35张,女病床30张,医护人员10余人。
日俄战争期间,普济医院促进了中国第一个红十字分会——营口红十字分会的诞生。为了救济战争中受难的百姓和士兵,上海绅商发起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推举时任普济医院院长白兰德为营口红十字分会主任,以普济医院为红十字分会总医院,清政府特为营口红十字分会拨款10万两,救助直到1906年3月结束。
1943年,28岁的营口人吕铮出任营口普济医院最后一任院长,在政局动荡、经费奇缺、药品匮乏的条件下,吕铮和全院医护人员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1948年4月,经辽宁省民主政府同意,由营口市民主政府接管,将该院全部人员、设施、药品合并到营口市民主政府诊所。
花园街与青柳街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者在营口东部(今站前区一部分)划定5.43平方公里的日本专属区,名为新市街,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国”。花园街和青柳街就是新市街境内的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位于今人民公园西侧。
花园街地处新市街的核心地区,因地处日本花园(旭公园)对面而得名。该街长1.5 公里左右,宽8米(今东市北街),当年这里商业区店铺鳞次栉比,应有尽有。从日本人留下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服装店、写真店、盐田商店、朝日新闻报社等。日本侵略者以武力欺压、巧取豪夺中国人民,在这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青柳街,地处花园街南侧,即今站前区园林街,长1公里,宽8米。街道两侧建有众多日本满铁等政要人员别墅和商铺,至今仍有日本关东厅营口气象观测所、东亚烟草公司等百年老建筑旧址。
营口公园
营口公园又名营口花园,建于清光绪末年。营口公园在今辽河广场中间偏北,从辽河边向南29丈(即96米多),西从今国际酒店东马路边向东65丈(即216米余),与今辽河广场东西长度差不多。公园不仅“远望风帆沙鸟历历在目”“水亭周围芦苇丛杂,风起凉生,萧萧作响”,而且“尚有名联美不胜收。”据记载,公园内匾额楹联颇多,名人楹联就十幅有余。辽沈道尹佟兆元有联曰:“胞与触怀,来看亭外城郭,依稀烟火万家忧乐共;胸襟期远,到指天外海山,隐约乾坤一气古今游。”营口市政筹备处处长兼山海关税务司史清寰撰写的楹联:“兴至即来游,民胞物与,老安少怀,愿继横渠铭右座;公余无个事,云淡风轻,花红柳绿,且随明道过前川。”现花园小区的名字就由此得来。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