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本报特推出专刊,与广大读者一起追溯抗战时期营口民众所经历的那段难忘岁月,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022年09月05日

首位入选“300名著名抗日英烈”的营口籍烈士

王德泰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杨靖宇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创始人,1908年5月23日生于辽宁省大石桥市博洛铺镇詹家屯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营口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无比愤慨,毅然投身于抗日的洪流。

1932年春,延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春荒斗争。东满特委号召人民“夺取地主的粮食解决春季饥荒,夺取敌人武器来装备自己,清算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愤怒的群众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反对日本走狗”等口号,冲进地主家开仓分粮。在这场斗争中王德泰受党组织的委派,担任了延吉县反帝同盟组织部长。

1933年12月3日,满洲省委向东满特委发出指示信,信中要求特委以延吉、汪清、珲春、和龙四县现有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1934年3月下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经过合编后成立,独立师下设四个团,王德泰任独立师政治委员。同年6月,王德泰被选为中共东满特委委员。

8月上旬,二军独立师二团和抗日义勇军联合攻打大沙河镇,毙、伤伪军30余名,俘虏70余人,缴枪百余支及一批军需品。中旬,独立团又同抗日义勇军联合攻打安图县城,打死打伤日军15人、俘虏10余人,迫使300余名伪军哗变,其中一部分人加入了人民革命军。在王德泰的领导下,在群众的支持下,二军独立师二团、独立团与抗日义勇军联合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基本控制了安图县车厂子、大甸子、太平沟等地区。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反日会、农民协会等群众反日团体,开辟了安图、延吉、汪清、宁安、敦化、东宁等地的游击根据地。

1935年3月,中共东满特委和二军独立师师部在汪清县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召开了人民革命军军政联席会议,魏拯民和王德泰共同主持会议。会后将二军独立师的师、团级干部进行了调整,王德泰任独立师师长。

1936年7月,东南满省委及抗联一、二军高级领导干部会议在金川河里根据地召开了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将抗联一、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并组建总司令部,杨靖宇任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王德泰任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并被选为东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联一路军的组成,实现了东南满抗日武装大联合。

同年11月下旬,王德泰正在小汤河村召开干部会议,研究如何粉碎敌人冬季“讨伐”的战斗部署问题。由于驻地封锁不严密,走漏了消息,我军驻扎在小汤河村宿营一事被敌人发觉。日军立即调集了600余人,连夜向我军驻地小汤河村包抄过来。太阳刚出山,敌人开始向我军驻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王德泰果断地下达了战斗命令,经过浴血奋战,连续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然而,就在我军即将胜利的时刻,王德泰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次战斗我军以少胜多,打死600多名敌人,俘虏数十人,并缴获许多战利品,但是,我抗联部队却失去一位卓越的指挥员和领导者。

这位营口大地孕育出的抗日英雄,抛洒下一腔青春热血,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东北这片土地。

飞翔的雄鹰

1945年5月18日,中国空军第三大队4架P-51战机从陕西安康出击,在河南信阳上空与日军零式战机遭遇。空战中,一架中国战机中弹迫降,飞行员伤重牺牲。

这名飞行员就是张大飞。为国捐躯,重于泰山!他是中国抗日航空英烈!他是血沃中华的勇士!他更是营口的光荣!

张大飞,原名张迺昌,又名张大非,辽宁营口人,1918年6月18日出生,1945年5月18日牺牲。“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建立,其父张凤岐利用任沈阳县警察局局长的身份秘密抗日,被日寇发现、逮捕,浇上油漆,活活烧死。一家八口连夜四散逃亡,张大飞和弟弟妹妹逃回营口,投奔姑姑。张大飞进入一所教会办的中学就读,后随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张大飞考取“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初三年级,食宿费用全免,从此有了安身之所。

随着日寇魔爪逐步伸向华北,“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又被迫从北平迁至南京郊外的板桥镇。在这里,张大飞认识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创始人齐世英的长子齐振一。齐振一经常带几个同学到家里吃饭,张大飞是其中之一。张大飞由此认识了齐振一的妹妹齐邦媛——1936年,张大飞18岁,齐邦媛12岁,他们第一次见面。

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10月,南京遭到轰炸,11月下旬,“国立东北中山中学”被迫又一次迁移。“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高中部的男生,一个个不满20岁的男孩子,既是逃亡者,又是保护者,在生死线上挣扎转移的路途中,他们组成了一支拥有100多支枪的学生武装队,护卫着这支逃亡的学生队伍和一批妇孺家属撤退到武汉。

1938年初,张大飞正式进入中央航空学校,从中央航校第十二期驱逐机科毕业后参加了保卫重庆的空战。1942年中国空军从空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至第十六期毕业生中选拔优秀飞行员到美国受训。受训结束后,这些飞行员立即被授予中尉军衔,并于1942年底回国参战。后来加入了由中美飞行员混编的飞行大队第十四航空队,即由美国人陈纳德指挥的著名的“飞虎队”。每一次战斗张大飞都像“拼命三郎”一样全力以赴。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所在的第三大队第二十八中队4架战机从陕西安康出击,行至河南信阳上空与日军战机遭遇。空战中,张大飞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张大飞历任中国空军第三大队第二十八中队队员、第四大队第二十二中队飞行员、第十一大队第四十一中队、第二十八中队分队长,升至中尉三级。对日空战获得战绩十八次,荣获二等宣威奖章、三等复兴荣誉勋章。牺牲后被追授上尉。

绿林好汉勇抗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辽河两岸的营口、盘山一带,众多绿林好汉挺身而出,在张海天(原名张贺年,绰号“老北风”)、项青山(原名项国学,又名项忠义,绰号“青山”)、蔡宝山(原名蔡金义,又名蔡济民,绰号“宝山”)和盖中华(原名盖凌香,绰号“中华”)等率领下,组成了数千人的绿林队伍——辽南义勇军。他们面对强敌,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地走上抗日救国的战场,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1931年9月19日上午,日军占领营口全城。10月底,原东北军军官李纯华从海城到达营口地区,转达了爱国将领、辽宁省警务处长黄显声命令,任命项国学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军司令,驻盘山;张海天为第二路军司令,驻辽中;盖中华为第三路军司令,驻台安。三支队伍共同组成辽南抗日救国军,并推选李纯华为救国军司令。

1932年2月2日,日伪当局为补充营口兵力的不足,将驻扎在大虎山方面的黑龙江伪军暂编警备第一旅调驻营口,改称辽河地区警备司令部,由大汉奸王殿忠任司令。

8月,根据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关于在“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期间打击日军的命令,义勇军第二军各路首领率部四次攻打营口。

从1931年至1933年,义勇军在营口及周围历次作战中,先后击毙日军少佐1人,大尉1人,少尉、伍长等数十人,击毙伪军数百人。

辽南义勇军从宣布抗日时起便严明军纪,张海天亲自制定了“四不准”和“十六字令”。“四不准”即“不准抢劫财物,不准强奸妇女,不准骚扰百姓、祸害庄稼,不准投降日寇”;“十六字令”即“杀富济贫,捐粮捐款,替天行道,违者杀头”。严明的军纪为义勇军赢得了民心,队伍受到了营口及周边群众的热情支持,许多贫苦农民不甘心当亡国奴,纷纷把子弟送到队伍中。还有一些群众主动为“老北风”的队伍刺探敌情、通风报信、站岗放哨、洗衣喂马、送慰问品等,辽南义勇军队伍日益强大。

八九月间,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对孤立无援的“小北风”张秉林部进行了大规模围攻,大队长“北霸天”“金龙”等相继壮烈牺牲。不久又由于叛徒出卖,义勇军“靠天”“九胜”等8名首领被捕。

1933年秋天,日寇实行“强化治安”,傀儡组织日益齐全,对义勇军的搜捕更加残酷和疯狂。为了保存力量继续抗日,张秉林、纪亭榭、卢士杰等研究决定,暂时将队伍转移到北镇医巫闾山,并计划以医巫闾山为根据地,养精蓄锐,待来年青纱帐起时再打回辽南来。部下纷纷表示:“你们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

1933年10月末,经过多次激战,义勇军伤亡惨重。张秉林则在战斗中失踪,义勇军战士只有五六十人突围成功,其余大都壮烈牺牲。而在北平养病的张海天也于1939年病逝,终年52岁。

“星火”划破漫漫长夜

1935—1945年,在盖平县(今盖州市)出现了一个由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自发组织的抗日团体“鲁迅文学研究社”,以文艺为武器,宣传反满抗日思想,出版了《行行》《星火》《辰星》《大地》等刊物,组织了学生读书会、开办了秋灯书店。因所办的刊物《星火》时间最长,也最有影响力,其成员被称为星火同仁,人员最多时达50余人。

这个组织的发起人花喜露,是盖平县归州国民优级小学教师、中共党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他正在奉天(今沈阳市)读书。1935年,花喜露与盖平县文学青年于家麟交上了朋友,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形成了共同的愿望,这就是:组织一个爱国青年的文艺团体,以笔做刀枪,进行反满抗日活动。

1935年8月的一天,花喜露、于家麟、王克范、李光海、张吉宽、刘永良聚集到一起,在盖平城外东双顶山研究成立文学社事宜。因大家都喜欢鲁迅的作品,因此起名“鲁迅文学研究社”,社刊叫《行行》,参加文学社的同仁叫行行同仁。刊物印刷地点设在花喜露任教的归州小学,资金由大家共同筹集。

1936—1937年,鲁迅文学研究社发展壮大,吸引了许多爱国青年。1938年以后,撰稿人越来越多,《行行》开始不定期出版,发行量也越来越大。后来又在《大北新报》上辟出副刊《行行》,以隐喻的手法宣传反满抗日思想。

1938年花喜露加入了“东北救亡总会”,在党的领导下明确了前进方向。他利用鲁迅文学研究社广泛联系文学青年,团结进步学生。并遵照田琛的建议,把《行行》改名为《星火》。

《营口新报》副刊编辑王觉,曾发表过反满抗日作品。花喜露、于家麟等觉察后,向他介绍了星火同仁的作品,建议在《营口新报》副刊开辟《星火》专栏,由花喜露负责编辑。1939—1940年,《星火》和《星火》副刊共出了29期。

1942年,花喜露、于家麟倡议在青年学生中组织读书会,传播进步思想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响应。有了这个组织,一批进步作家的作品得以在青年中传阅。

1944年4月28日,花喜露在奉天被捕。1945年5月,花喜露、于家麟、门文东、王夕澄、郁其文、鲁琪、李昌毓、臧永昌等11人被判刑。

1945年8月15日,伪奉天高等法院通知星火同仁出庭接受宣判的当天,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星火同仁胜利地走出了日伪监狱。花喜露因受伤过重,于1946年6月13日与世长辞。1985年,民政部追认花喜露、王克范为革命烈士。

星火同仁在日伪统治最黑暗的年代,以大无畏精神,自觉践行了民族使命,勇敢发出了民族的呐喊。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