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成长,大都离不开长辈们的精心呵护。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童年的我亦犹如一只幼小的鸡雏,是在大人的羽翼庇护下长大的。但在我的童年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外,不得不提的就是我的祖父——惯我宠我的爷爷。 记忆中的祖父,个头不高,满脸的慈祥,是个喜欢热闹的老头儿,我的童年生活几乎是和祖父在一起度过的。 祖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人,养蚕放蚕好像是他一辈子所从事的农活,因为,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就是一个放蚕的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描写了农人的辛苦劳作,但又有谁知道养蚕人的辛劳呢?现在,每当我们盖着柔软的蚕丝被,乃至吃着极具营养成分的茧蛹时,不知你可曾想到,放蚕人是多么的艰辛啊!这些,在我亲眼目睹了爷爷放蚕的经历后,深有感触,至今难忘。 农村养蚕分春秋两季,春季大约在清明前后,秋蚕则在六七月份,我不仅目睹了亦参与了爷爷养蚕的整个过程,只不过只是跟着瞎混而已。 记得那时,每到春天,当山上的树叶发芽变绿之时,爷爷便将储存了一个冬季的茧种(即蚕茧),用麻绳穿成串,俗称穿茧种,而后悬挂于我家的里屋炕面之上(主要是获取炕面上所散发的温度),过了些日子,待到温度适宜之时,小小的蛾子便从蚕茧中孵化出来,这时的爷爷就要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抓蛾子。 抓蛾子的活并不繁重,只要蛾子孵化出来,就先要将其抓起来,放进一个用柳条编制而成的蚕筐里,然后盖上盖子,以便雌蛾与雄蛾交配。但就是这项看似简单的流程,却是一个繁杂的工作。首先,蛾子孵出的时间既不固定也不统一,随时都会有幼小的蛾子从蚕茧中孵出。因此,需要有人24小时的守候;其次,蛾子孵出后,在短短时间内,便能飞起,而飞起之时,蛾子翅膀煽起的绒毛弥漫在空气中,呛得人连喘气都费劲,这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在寂静的夜晚中,我会常常听到爷爷的咳嗽声。此外,若是白天屋内有亮,光线好,还好办些,若是晚间可就麻烦了。我记不得我们那儿是哪一年才按上电灯的,记忆中开始养蚕时是没有电的,每逢夜晚,就只能点上一盏煤油灯照亮,昏暗的灯光下爷爷经常通宵达旦地忙碌着,其艰辛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好在这项工作也就几天时间就过去了,接下来就进入到孵化蚕卵这一阶段。 小蚕从卵中孵出时,呈黑褐色,大小与大一点的黑蚂蚁差不多,待到山上的树叶变绿了,就要将小蚕移送到山上去,并将其分别撒到一簇簇以供小蚕生长的一种名叫尖柞的灌木之上。这时,每天就都需要有人在山上看着,以防鸟儿们将小蚕吃掉。 爷爷经常放蚕的地方,人称大坪顶。 这是一座不算高的小山,从山底到山顶,大约也就需要半个小时左右。人来到山顶,眼前便会呈现出一块平坦的草地,足有几个足球场大小,也许,这也就是“大坪顶”一名的由来吧。 春天的大坪顶,过了“五一”之后,各种野草便撒欢儿地疯长,绿油油的一大片,充满了无限生机。若逢一场春雨过后,草地上的小草更是碧绿碧绿的,加上点缀着的各色野花,平坦的绿地就像一块绣了花的大地毯,美丽极了。我时常地躺在这天然的地毯上,眼望着头顶的蓝天,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中:蔚蓝蔚蓝的天空没有一点瑕疵,远处飘着朵朵白云,形态各异,变化无穷,瞬息之间会演变出各种形态:有的像匹小白狗,有的像匹高大的骏马,更有的像只淘气的小白兔,它们悠闲地在空中漫步,不大工夫,便不知了去向;蓝天下,成群结队的鸟儿,快活地在空中飞舞着,一会儿落在树上,一会儿直冲蓝天,口中发出唧唧的叫声,真是到处莺歌燕舞,热闹非凡,为寂静的群山增添了无限的活力;明媚的阳光照在草地上,照在周围的群山之上,在绿色植被的映衬下,是那样的柔和、温暖,沁人心脾,有时,我会在陶醉于无限美好的景物时,朦朦胧胧地进入了梦乡。 爷爷的蚕场就在这块平坦草地的周围,这里生长着一种叫尖柞的绿色灌木,此树叶适合蚕儿食用,蚕儿的一生就生活在这种树上。 蚕儿的一生,需要蜕掉几次皮,方能长成,待到最后一次蜕皮时,只要将蚕移放到可供蚕做茧的树上即可。这中间爷爷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好蚕儿,以防鸟儿、虫类等破坏,使其健康生长。 其实,放蚕也是有风险的,亦有丰收与歉收之年。当然,这些并不在我的关注之下。在与爷爷放蚕的过程中,除了分享一点劳动的乐趣,获取一点劳动的经验之外,我大部分享受的则是那种类似野孩子所拥有的那种生活方式。 爷爷除了放蚕劳作外,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每到秋季,待将收获的秋茧拾掇好后,便将迎来一个漫长的冬季,这时的爷爷一改放蚕的身份,而成为一个艺人——一个秧歌队的头领。原来,我们村里在爷爷的张罗主持下,成立了一个业余秧歌队,每到年终岁尾的农闲之时,便自觉地组织起来,在爷爷的带领下,每日排练演出,忙得不亦乐乎,而整个活动的场所就在我家的院内,整个活动能持续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尤其是春节期间,秧歌队便要走街串巷,东家耍一通,西家演一场,整日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这时的我,和其他小伙伴们,更是活跃至极,或踩着高跷模仿大人学表演,或与伙伴追逐嬉戏,或跟随秧歌队呐喊喝彩……总之,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会处于这种亢奋的状态之中,有时一天下来,一个人便被弄得精疲力尽。但尽管如此,那种优哉游哉的生活,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感觉,真的很好,而如今这些感觉,早已荡然无存,无处寻觅。 我不知道爷爷是否读过书,但我从未见过爷爷看过书,在跟着爷爷的日日夜夜中,我没有听过爷爷对我的任何说教,也未曾从爷爷那儿学过一首唐诗宋词之类的东西。然而,就是爷爷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那种勤劳朴实的性格、那种乐于助人的言行、那种勤俭持家的作风,以及那个淳朴的劳动人民形象,却深深地感染了我,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以至于在我的身上至今还烙着爷爷的印迹。我觉得,这种榜样的影响作用,在人的一生教育中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真的,身教胜于言教啊! 爷爷去世那年,我也就六、七岁。记得那天是阴历腊月十五。此时,爷爷已患病多日,用现在的话来说,爷爷当时应该患的是心脑类的慢性病。十五那天,我们家宰杀年猪,那天的爷爷异常的兴奋,还吃了不少猪肉和血肠,只是晚上爷爷上厕所时,便发生了意外,在昏迷了两天后爷爷就再也没有醒来,我最亲爱的爷爷就这样离我而去。 如今,爷爷不在了,我也由一个孩童变成了爷爷。抚今追昔,我是多么地向往着往昔的生活啊!向往着那一个个无忧无虑的日子,向往着那跟随着爷爷的一个个白天黑夜,更向往着与爷爷在一起时那种其乐融融的生活。然而,我深知,这只能是一种留恋,一种痴想而已,我所能做的,就是把爷爷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那种勤劳朴实的性格、那种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那种勤俭持家的作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衷心地祝愿天堂里我那敬爱的爷爷一切安好! 插图:夏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