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史上,河流是乡土上最富有诗意与灵性的地理空间。河流古老,并将亘古。河流可延绵回忆,可伸展期待。回忆时,河流是乡愁舔舐脚面,期待时,河流是未来起飞的水鸟翅膀。那么,一个人当其故乡有河流,他生命的美学寄寓就多了一分润泽,而当他故乡的那条河被他所属华夏文明中古老的诗歌典籍记载吟咏,他是令人艳羡的。所以,读马冬生的诗作《带着孩子回故乡》时,我首先觉得他是一个有福气的人,他的故乡有一条《诗经》记载的淇河啊!然后,随着诗句的引领,我又看到了一位情感细腻、词语精当、思绪丰富多姿的诗人,他沿着淇河走着,一边表达着对淇河(故乡)和诗歌(文学)为代表的美好事物的赞颂,一边完成了一次自我内在精神世界的叩问、探索与升华。
(一)
“带着孩子回故乡”,这个题目颇耐人寻味。故乡,是属于既往概念的一个词语,孩子则是属于未来概念的一个词语,二者结合令回首不低落,让展望有根源。贯穿这首诗内外的淇河则以其河流隐喻的时间概念将过往和未来都凝结在其身躯。同时,河水感染下,诗人也有了广大无垠的情怀。从而我读到的这一场回乡之旅绝不是一首哀伤幽怨之曲。全诗的基调是昂扬的:故乡,“我”带着你的未来来看望你了!而对孩子,诗人说:“孩子,跟我回淇河,血脉才能打通”。
孩子,你看,你脉承遥远啊!这淇河“五亿年前就开始流了,孩子/流到你的脚下,仍是最初的流法”。马冬生在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些东西必须不变,比如对大地的情感,对故园的怀念,对亲人的爱恋,以及做人的气节。他的比喻非常生动:“就像淇河,总把三点水带在身边/因为有水的河床,灵魂不干枯/无论流向哪里,奔流的气息不变/澎湃的本色和寒暄的方言不失真”。自然山水以其气韵品质涵养着人的气韵和品质,像淇河一样奔流向前不退缩,像淇河一样质朴和本真。而当诗人说“161公里只是淇河站起来的身高/流,才是淇河生命的宽度与长度”时,淇河会感谢诗人赋予它的挺拔的精神面貌和深邃内涵。水的样态是贴地涌流,诗人的一句诗就让它有了站立的松柏和绿竹的精神风貌,而诗人对“流”的强调,则让我看到了步履保持前行和心灵永葆悸动的意义,而这是水的本性,水要跨越时空,纵横古今,就必须“流”。那么人呢?诗人告诉他的孩子,生命要生机勃勃才动人。对此,马冬生也有非常直抒胸臆的表达:
孩子,你有自己的飞
淇河秀出的,你要秀得更美
淇河没能秀出的,你更要努力
回故乡,请带走涌动不息的波澜
读这样的诗句,我看到,当孩子陪伴身侧,诗人的抒情遇到了回音壁,感喟有了吁叹的对象,哲思有了当下的启发意义。这些也使得诗人更加兴致勃勃,并让行文中的思想情感的现实意义充沛而昭彰。一首诗要取得预期的表达效果,行文前的巧妙的构思是非常重要的。
(二)
“一个人的成长也要像淇河一样/即使河谷狭窄,也要捧出两岸好风光”。读到诗人以这样的方式谈论淇河的时候,我的心中萦绕着一种愉悦的充满诗性的感觉,继而它引我思索。水的奉献,土的养育就像古时卫国、如今天下的所有父母一样,不辞辛苦,喂养子女长大成人。“如果没有淇河,就不会有双背鲫鱼/淇河,是双背鲫鱼的子宫与祖国”。这样的诗句只能出自一颗感恩的心。的确,回故乡,诗人一路怀揣感恩,他身体里的血比头顶的太阳还炽热。诗人激动地对孩子说,“把淇河从阴爱到阳,从生爱到死”,“人生就要气沉丹田的颂唱”。 能不爱吗?“一路经历了什么,淇河只说给自己”,淇河和养育孩子的父母一样,闭口不言苦痛、艰辛和劳累,他们是伟大的,因而,能不“颂唱”吗?
颂唱淇河的美丽吧!
一茎草长在淇河边,是淇河的福
戴上这样的发卡,淇河多么妩媚
一只白鹭飞在淇河,是淇河的醉
有了这样的粉丝,淇河怎敢有瑕疵
把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放在心上
心啊,才会清澈见底才会如花怒放
把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捧给故乡
鹤壁啊,还有什么不能守身如玉
请介绍更多的草香鸟啼来此安家吧
孩子,谁介绍的,就给它《诗经》的赞许
如果淇河有性别,它一定是大自然的女儿。来自大自然的也要由自然来打扮,一片修长的草叶就是淇河别在发间最美的环佩:淇河的妩媚是去雕饰的妩媚。淇河淡素明澈的情怀所醉心的也是白鹭这样俊逸飘远的生灵。诗人爱心盈满地描摹淇河,它的圣洁是草香鸟鸣等美丽事物的庇护地和欢乐园。我想,诗人这样的赞美是爱的情不自禁的流溢!
“把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放在心上”,他乡的游子会守身如玉吧!“把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放在心上”,它所流淌的大地会守身如玉吧!“时光的沙漏带不走淇河的风骨”,那么他所哺育的人呢?在纯洁伟大的河流面前,诗人反躬自问。淇河之行,归乡之旅,也是诗人的一场自我审视之途。
颂唱淇河上的岁月吧!“谁在此嬉戏玩沙,把童真放回心尖”?诗人看见自己幼年时在河边游戏,耍闹时,含在眼中的泪是否模糊了视线?那无忧无虑奔跑的身影啊,他是否还能辨认出来?此时,“接通淇河的呼吸”,他是否能够“抛却无尽烦忧”?美丽纯洁的淇河啊,我回来了,请为我“消解尘世的嚣声”!美丽纯洁的淇河啊,你看,我依然珍藏着你河床与岸上“无污染的沙粒”!淇河啊,你如此美丽纯洁,“无论是谁都要拒绝任何不怀好意的侵袭/要和三千年前的窈窕淑女交换身姿”!
也许还能找到淘米用的筲箕
只是不知还能否唱好淇河的歌谣
谁撒网再没有回来,谁还在等待
淇河,你的记忆中还保留着“我”的母亲在岸边淘米时年轻的身影吧!淇河,当年“我”的父辈们打渔满载而归时,岸上女人们期盼的目光是他们胸膛最热烈的火啊!淇河,你也一定听过很多凄楚的歌,那用泪洗过的词句,现在也仍然在你的水中贮藏吧!还乡是寻根之旅,许多故人、旧情和往事都需要重拾与翻捡。“《诗经》里垂钓的人”此时是马冬生,他在思念,回想和追忆。
带着孩子回故乡,不只是让孩子看看
淇河的模样,寻根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和淇水有关的,也就是和生命有关的
好风光好日子,才是两岸最美的花开
今生,我低头,只向淇河低头
我下跪,只向淇河滋养的土地下跪
一只雎鸠从《诗经》里出发
孩子,你要清楚它最想去向哪里
“今生,我低头,只向淇河低头/我下跪,只向淇河滋养的土地下跪”。这样感人的诗句,只能出自一颗激动的心和一个深情的人。读这样的诗句,我感到了诗人心身的颤动。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在《诗人》一诗中写道:“想知道要触动人心、/要读者的血沸腾起来的秘诀?/先让泪充满你眼睛,/先让你的嘴唇因激情而颤栗”。马冬生能不激动吗?淇河和故乡与生命相关,一个已过中年的人,回乡时的思绪是丰富而热烈的。马冬生能不动情吗?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现在眼前是“好风光好日子”,这才是一条河最期盼的“最美的花开”!马冬生也是充满激情和信念的,“一只雎鸠从《诗经》里出发/孩子,你要清楚它最想去向哪里”。有如此葱郁的情感,马冬生的回乡之旅才生动,美好,让我读了兴味盎然。
(三)
怀乡是现代人在现代性语境中的一种情绪。怀乡的本质是一种怀旧,是一次个体寻求经验与记忆的旅程,因此它并非总是指向某一个确定的故乡,而是广义的家园,并且它也包括了现代人深刻的文化乡愁。我们许多人没有走过青苔不怯屐消磨的石板小巷,没有淋过那梅子黄时雨,没有见过枕水人家山色水韵里的满城翻卷飞絮,却做过同一个关于江南的梦,这就是记忆场在发挥作用。这些记忆既真实存在,又以象征的形式构成“第二记忆”呈现,这里有寄托,有期许,有想象。《诗经》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华夏人不也是“第二记忆”吗?马冬生老师也说,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上的故乡,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由此我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将《带着孩子回故乡》分成两部分,分别环绕淇河和《诗经》抒发情思。读《带着孩子回故乡》的第二部分,当我看到《诗经》在这首诗中的多角度呈现的时候,我的乡愁也得到了一种审美的激活和诗意的慰藉。
《诗经》,才是我们共有的精神的故乡
一枚枚古老的汉字,在焕发新的意蕴
一首首卫国的民歌,在传递先祖血脉
所有与淇河有关的,被《诗经》接回家
那些回不去的光阴,被泛黄的册页凝结
孩子,枕着淇河入梦,梦才清澈香甜
读着《诗经》长大,生命才不荒凉
这些诗句,能够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唤起共鸣。因此读马冬生的这首诗,我倍感亲切。《诗经》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诗经》在马冬生的故乡是神圣的。《诗经》中有39首诗采自淇河岸,有6首诗直接描写了淇河。所以,诗人马冬生在他这首由两部分组成的《带孩子回故乡》的第二部分用整整十小节围绕《诗经》来抒发情思。
“怎样读,才更像一个古老的卫国人/怎样读,才能读出淇河新的浪花”?诗人说,“不必装腔作势”,要古朴地读,纯真地读,“读出淇河奔流不尽的气势/读出鹤壁人的精气神,读出《诗经》的光芒”,读出爱国家,读出爱亲人。读《凯风》诗人想起他经受着病痛折磨的母亲:“母亲,我想重新回到你的肚子里/像排雷一样,用小手一个一个把癌细胞清除/用小嘴一个一个把癌细胞咬死”。回鹤壁故乡,在淇河岸边,将诗文深情地阅读一次,把情感充盈地宣泄一次,苦痛哀乐都切肤地重温一遍。诗人叩问着,探索着,这是情感与心灵升华的道路。“在《诗经》里找到的,要在淇河找到/在《诗经》里找不到的,要在血脉里再造”。读《诗经》,马冬生也在思考什么样的诗才能成为传世佳句。他认为“接地气”是成为好诗的基础。
最后,诗人说“读《诗经》就是给心灵输血”!《诗经》是诗人“安放灵魂的家园”,诗是诗人的精神与心灵的寄托和擢升。他这个归乡的人,既秉承《诗经》的优良传统,也在努力续写着新的诗篇。因为《诗经》的原因,对于这个淇河岸边成长起来的诗人来说,写诗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呢!
带着孩子回故乡,就是回淇河
回鹤壁,回中原,回《诗经》的根部
把淇河读得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把《诗经》读得意境深远韵律悠长
所有反复修正的诗句和灵魂
归乡的人啊,怎能不读出清澈的涟漪
桨声也有音律,浪花也有平仄
《诗经》的水袖,还会再有三千年那么长
声情并茂,淇河从血管里流出
鼓掌击拍,鹤壁在乡愁中混响
马冬生说:“只有淇河,能荡漾出《诗经》悠远的韵味/只有《诗经》,能把淇河的灵魂升华”。而读马冬生的诗作《带着孩子回故乡》,我也读到了悠远的韵味,我的思想情感亦得到了一次补养和提升。我流连于诗人的语句,就如同那位周朝时期的采诗官观赏古卫国的竹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全诗词语有绿竹之葱茏,意境有绿竹之青翠,情思有绿竹之摇曳,它们都在淇河中照影,在淇河的清波觅到涟漪,并随淇河流淌淙淙有琴音萦绕乡情。《带着孩子回故乡》,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