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速成”的心理咨询师 是“解忧”还是“忽悠”? 2022年12月02日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我国经营范围含心理咨询的企业已超16万家。疫情期间,心理咨询需求暴涨,让不少培训机构看到了商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很高,动辄几千元,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虽然是非准入类职业,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却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还有机构声称,只要刷课时,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就能“速成”。

“心理咨询不但可以缓解大众的心理困扰,还可以给职业人群进行心理减压,对大众心理健康促进有很大帮助。”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别让心理咨询变心理“忽悠”。

培训合格证

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

11月底,某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以“12月1日后仅招收心理学本专业考生”为由,催促学员报名心理咨询师培训,“封班”“赶考末班车”是她频繁使用的“销售话术”。

“100多个小时的培训视频,播放就能累计学习时长,考试只有选择题。”一位学员向记者透露,自己就是这样“速成”取证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培训机构的招生“推广话术”中,将培训合格证“包装”成“从业资格证”,声称考了就能“持证上岗”。事实上,以市面上较为普遍的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为例,其发证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其官网上已明确表示:心理咨询现在是非准入行业,该项目不是心理咨询师认证,更不是职业资格。参加基础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还不具备心理咨询独立执业的能力。

除了培训市场的鱼龙混杂,一些线上心理咨询平台还存在咨询师资质不达标、胜任力不足的现象。

记者在一家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上看到,平台对心理咨询师的学历、专业都不做要求,自行注册就可接单“执业”,在平台昵称中可随意设置咨询师、导师等头衔,收费也可自行决定。

记者发现,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以心理咨询和具体心理咨询平台、机构为对象的投诉不在少数。

没有了“硬门槛”

不代表行业没门槛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专家表示,相较于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巨大。

2017年9月,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职业资格设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资深从业者看来,退出职业资格目录后,心理咨询师似乎没有了“硬门槛”证书,但是并不代表行业没有门槛。相反,成为心理咨询师远非培训拿证那么简单。

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所学术总监、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外聘导师林秀彬介绍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系统培养,不仅要达到一系列的胜任力标准,还要遵循工作伦理守则。“理想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本硕期间要学习数十门心理学专业课程,硕士期间还须在督导下进行至少几百小时的临床治疗或咨询实践,并且在获硕士学位后接受规律、正式的个体、团体督导至少一年。”林秀彬表示,国内大多数硕士即使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实习,也要在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继续在督导下进行实践,才能达到250小时面对面服务以及100小时督导这一基本准入标准。

现实中,心理咨询师缺乏专业能力,很容易导致来访者咨询后更“受伤”。采访中,多位心理咨询师均表示,不乏来访者因接受非专业心理咨询而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病情加重的案例出现。

统一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

目前,心理咨询行业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从长远看,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有赖于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心理咨询行业是需要建立信任的行业,来访者基于信任才会向心理咨询师吐露心声、配合治疗,不要让以信任为基础的心理咨询行业失去根基。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出台统一的心理咨询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让有需求的咨询者能有所参照。”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