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波
趁春节的热乎气儿未散,聊一聊节日里的孔子及其“礼”的表现。
孔子非常注重“礼”,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孔子回老家过节一事,很多人恐怕并不知晓。在《论语·乡党》篇中,有这样一句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翻译过来就是: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傩音n uó,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原始祭礼。古人认为,瘟疫等流行病是因疫鬼兴风作浪而起,故用傩来迎接神灵、驱除疫鬼。南朝儒家学者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说,傩始于周朝,主要内容是:方相氏(周朝设立的专门驱疫的官职)画上金黄四眼,身披熊皮,执戈扬矛,率领数百人一起叫喊着驱逐疫鬼。360国学网上解释说:“傩,古时腊月击鼓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由此推断,孔子的确于某一年的寒冬腊月回老家过春节了。遇到傩祭时,还穿上了自己的朝服。朝服又称“具服”,是中国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也是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孔子进入鲁国国家领导层是51—55岁,先后担任过主司土木的大司空(相当于国家建设部部长)、主司律法的大司寇(国家公检法一把手)以及摄相事(代理宰相),究竟是哪一年孔子回家过节并被记载下来了,我暂时没找到答案。阼音z uò,古指东面的台阶。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阼阶,东阶也”,以揖宾客,承祭祀等。
孔子衣锦还乡,受到乡亲礼遇,请他站在东阶主人的位置上,身穿朝服,肩负组织驱赶疫鬼仪式有序进行,以及守护祖先神灵不受声势浩大的祭祀场面惊扰的重任。北宋经学家邢昺认为,孔子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尊礼的表现。
孔子对身份普通的乡邻们以“礼”相待,至少还有以下两个细节: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和乡亲们一同喝酒后,孔子要等拄拐杖的老年人走出去后,自己才走出屋子。杖者:拄着拐杖的老年人。资料上说,古人礼节,宗庙尚爵(爵位),官场尚位(官位),乡人尚齿(年龄)。《周礼·党正》曰:“饮酒于序,以正齿位。”可见,古时乡下饮酒是讲究按照年龄次序安排座位的。虽然孔子身居高位,但回到家乡,仍遵循乡人之礼,尊重长辈,恭敬如斯。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意思是:孔子回归故土,跟乡亲们在一起时,言行温和而恭敬,好像不善于说话。乡党:乡里、家乡,亦可指乡亲。现代历史学家钱穆解释说:“孔子生陬邑之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后迁曲阜之阙里,亦称阙党。此称乡党,应兼两地言。”恂音xún,恂恂:恭顺貌。
孔子不善于说话吗?不,他是朝廷高官,全国名师,周游列国时曾向数位国君“推销”过自己的儒学,口才绝对顶呱呱。然而,面对父老乡亲,他表现出的是一个智者的安详与谦虚。
写到这里,笔者想到春节期间网上的两则热搜,一是某知名演员回村过年,村民们排队与之合影,他来者不拒,被赞没架子;二是某名嘴过年现身湖北老家,单手搭着一名漂亮女同乡的肩膀含笑合影,被网友质疑是否得体。和孔子返乡的言行对照,谁做得更好些,答案一目了然吧?
20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