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光阴的故事:三楼副食商店 2023年03月06日

坐落在营口市站前区的三楼副食商店是营口现存、而且至今还保留着部分原貌的一家副食商店。走进三楼副食商店的大门,迎面满满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回忆。墙上的宣传画,门额上那块“为人民服务”的牌子,历经岁月的风霜洗礼,依旧还是从前的样子。在那个没有电脑绘图设计的时代,所有的宣传画都是画工纯手工完成,画面中的字体和图案也处处体现着那个时代的审美和人文特征。这些场景,不由得让60后、70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揣着零花钱兴奋地奔向副食店的糖果和酸萝卜的幸福时刻。

定格在老时光里的三楼副食商店

从上世纪70年代就在这里工作,三楼副食商店老职工的李文清一直干到了退休。据李文清老人他介绍,自从1977年参加工作,他就被分配到三楼副食商店,当时的三楼副食商店可是大商店,店里有30多名员工,大家每人负责一个柜台,卖肉的、卖菜的、卖鱼的各司其职。商店还有供销员、财会人员等岗位,还有主任、副主任等领导班子。当年三楼副食商店的规模也比如今大得多,负责周边很大一片区域居民的副食品供应。三楼副食商店往日的规模,我们如今已无从考证,唯有从眼前这些斑驳的宣传画、用了几十年的肉案、被油脂浸润的钱匣子、早已无法使用的秤台和屋顶的老式吊扇等,人们依稀看到商店当年的繁华和热闹。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三楼副食商店也随着市食品公司一同解散,李文清就把三楼副食商店的店面租赁下来,一直经营着。别人的店铺都是追求装修得越新越好,可从李文清接手三楼副食商店那天起,店内有些设施就刻意地没再改动过。用他的话说,很多老人对这个副食商店都很有‍‍感情,“老人们上这来买货, ‍‍进屋里一瞅,常常会说就喜欢这里过去的样子。”‍‍

李文清说:“回想起来,我从‍‍20多岁就在这工作。现在60多岁了,每天看到这些老物件,就不由得想起年轻时那些岁月,我觉得我还像过去一样能干‍‍……”

珍藏三十年的“肉票”

在营口三楼副食商店中,留存着很多有意思的老物件。其中就有李文清老人留存了30多年的肉票,每次提起肉票的时候他都非常的激动,他说:“肉票是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对肉食品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肉食品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简单来说肉票是可以定量购买猪肉的凭证。”

李文清介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卖肉都是卖冻猪肉,副食商店得先去食品厂取肉。当时肉比现在便宜很多,才8毛钱一斤,但猪肉凭票供应。所以当时肉票是很珍贵的东西。国家每个月都给各家发肉票,‍‍但由于数量有限,每家分到的重量是有限的,基本上都在半公斤以内。卖猪肉时收上来的肉票,副食商店也必须妥善保管。因为副食商店去市食品公司取肉也需要相应数量的肉票,缺一斤肉票都不行。

李文清老人珍藏了许多1991年4月份的肉票,这些肉票能保留下来也是机缘巧合。老人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逐步放开,猪肉虽然价格在一点点涨价,但市场上个体工商户销售的猪肉也多了,大家宁可多花点钱也愿意去卖不限量的猪肉,副食商店里凭票供应的平价猪肉也就一点点地没了市场。1991年4月,市食品公司也不再回收猪肉票了,于是这些肉票就一直保存在三楼副食商店的抽屉里,直到今天。

当年这些无比金贵的肉票,是否延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不得而知。但李文清老人无意间保留下的这些1991年4月的肉食券,证明了从1991年的4月起,肉票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彻底淡出了营口市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