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春游都江堰 2023年03月27日

李正良

“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都江堰的热情歌颂。带着对都江堰的向往和好奇,今年春天,我乘机飞赴蜀地。

三月的成都,春草萌发,春花次第吐蕾开放,块块油菜地的花儿,开得最为娇艳,把大地织绘成一幅幅锦缎。

到蜀地的次日清晨,我便乘坐城际高铁,来到了魂牵梦萦的都江堰。进入风景区内,游客们被青城山的仙境吸引,而我情有独钟的还是都江堰。沿岷江循水而上,就可以看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读初中时,历史课本中就有“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文字。都江堰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且一直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向北望去,早春的岷江如同婀娜多姿的白衣少女,游走在连绵起伏的雪山间。极目远眺,雪山如棉,漂浮在蓝天白云之间。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它发源于四川松潘,流域面积大,落差大,汛期汹涌澎湃。在远古时,岷江被当地群众称作“恶龙”——枯水期,人们饮水困难,万顷良田晒枯。此时,这里哀鸿遍野;汛期到来,岷江水滔天排浪,水势浩大。从古灌县流入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四十多个县,瞬间变成人间炼狱,这里的人民背井离乡。大水过后,富饶的土壤被冲蚀,变成砂石千里的惨状。如何降住这条“恶龙”?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命李冰父子赴任蜀地,根治岷江。

李冰到蜀地后,看到蜀地受苦受难的人民,心中便下定决心,一定要用余生改变这里的现状。他认真分析,实地考察,走访群众,认识到这里灾难的原因是水患,水患的根源是岷江,不把岷江根治好,这里的老百姓永远都不能安居乐业。他反复思考,如何能在汛期把岷江多余的水引到长江,在枯水期让岷江有水,用于人民的饮用和灌溉。他苦想多日,终于想到了一个治水良策。但是在修建过程中他遇到了重重困难,尤其是蜀地山多,怎么能够把水引过去呢?只能凿山,但是凿山又谈何容易呢?

一天,李冰的儿子李二郎路过铁匠铺。看见铁匠把铁块烧红,那铁块儿就变软了,捶打成型之后,放入冷水中,马上又变硬了。二郎灵机一动——把岩石烧红,再浇上冷水,岩石一定会变脆,肯定比较容易凿开。他连忙赶到工地,带着大伙烧山石,浇冷水,尖锄一啄,一撬,凿山的进度果然快多了。这样用时8年,硬把玉垒山凿成20米宽,40米长,20米深的通道。后来,人们把这条通道叫做宝瓶口。为了解决岷江汛期和枯水期分水问题,他率众将玉垒山凿成离碓,离碓东侧叫内江。内江河床比较深,枯水期河水有六成进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离碓西侧叫外江,汛期将六成的水,分到外江,杜绝水患。为了解决泥沙问题,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二百多米的飞砂堰。飞砂堰,即溢洪道。在汛期将多余的水和砂石分到分砂堰,根治了水患,解决了灌溉问题。从此岷江这条恶龙被束缚。

李冰父子发动民众,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至今仍起着航运、灌溉和分洪三大作用。往日的“水乡”“火盆”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岷江东侧的青城山上,修建了二王庙。在离碓和玉垒山上修建了伏龙观。从此,古代诸多文人墨客,在此处留下赞美李冰父子的诗句。2018年8月13日,都江堰申遗成功。著名学者余秋雨游览完都江堰说,“我认为中国最宏伟的工程不是长城,而应该是都江堰。”的确,都江堰是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智慧和自然环境,创造的一个造福后人的伟大水利工程。古代人们没有破坏环境,而是利用环境,因势利导,修建成这项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游完都江堰。乘机返回时,在高空俯视都江堰,看到青藏高原的雪山和成都平原的沃野,内心更敬佩古人的伟大智慧。可以说,没有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就没有秦国的统一。现在生活在都江堰的百姓不仅安居乐业,而且还享受到了都江堰带来的旅游观光“红利”,过上了小康生活。由此,我也更加理解习总书记阐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