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永恒的 安徒生童话 2023年03月31日

4月2日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诞辰。200多年前,一个嗷嗷啼哭的男婴降生在丹麦小镇欧登塞一间窄小破旧的房间里。他出生时的木床,不久前刚充当过一位病逝伯爵的灵床,床头连黑纱都尚未褪去。这个在如此窘迫环境中诞生的孩子,就是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没人能想到,他日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丹麦的象征。

绝不放弃,坚持写就爱与美的艺术人生

安徒生的父亲是个贫穷的鞋匠,母亲呢,作家在自传中写道:“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对生活的世界却一无所知”。11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后来母亲改嫁。14岁,他就收拾行囊,怀揣十几块钱,独自去首都哥本哈根闯荡了。离家之前,安徒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虽上过慈善学校,但“几乎一个单词也拼不对”。他的人生,像极了他童话故事里那只丑小鸭,从卑微中出发,执着于自己的天赋之路,最终一跃成为天鹅。

安徒生的人生跌宕起伏。他热衷讲述自己,一生中写下的自传作品多达五部。在《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里,他的童年穷困却不乏爱与尊重的滋养,虽然在一些研究者看来有些美化,但仍可作为理解其人生与文学的线索。他写到鞋匠父亲对文艺的热爱,每晚给他朗读拉·封丹、霍尔堡的作品,或《天方夜谭》里的故事,在休息日花一整天给他做精巧的玩具。

一家人用心将并不宽裕的生活过得温馨而精致。夏季的每个星期天,爸爸都会带他到树林里散步,令他热爱大自然。五月时节,妈妈会穿上唯一的连衣裙,参与父子俩的出游。“每当散步回家,她都要带回一大捧桦树枝放在擦亮的炉子后面,还总是把带叶的小树枝插在屋梁的缝隙里,用它们的生命来标记我们生命的生长。”妈妈把亚麻床单、窗帘浆洗得雪白,在厨房墙上挂满各种小画,如同一个小小的画廊。当别的孩子习惯于被老师责罚,安徒生的妈妈却主动找到老师说“请不要打我的孩子”。

这些充满爱与美、自尊与自重的启蒙教育,令安徒生从小便热爱艺术,并相信自己具有艺术天赋。14岁时,他来到举目无亲的哥本哈根,竟敢于循着报纸上的地址,敲开一位位著名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的门,毛遂自荐。这是非凡的勇气。

他尝试过唱歌、跳舞和演戏,却一一失败。但凭借在任何逆境下都要坚持下去的决心,即便被嘲弄、被辜负,安徒生还是不断寻找着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终于,皇家剧院的经理科林注意到了他,发现他虽有天赋,却欠缺系统教育。科林向国王申请资助,把安徒生送入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这成为改变他命运的关键一步,也许正因此,在安徒生的自传里不断出现这句话:“你得去上学。”

22岁时,安徒生被哥本哈根大学录取。他获得国王的旅行基金资助,一生完成长途旅行29次,走遍欧洲,甚至抵达北非。一路上,他不断拜访当时的欧洲文化名人,从作家雨果、狄更斯和海涅,到音乐家门德尔松和李斯特……人们惊讶于这位年轻作家身上的勇敢与莽撞,即便名不见经传,也要想办法叩开这些名人的大门。这段经历也被安徒生记录下来,在自传中,他留下一幅19世纪欧洲文化领域细节饱满的长卷。历经岁月,这些历史的肖像终成文化的宝藏。

常怀希望,用儿童视角创作透视人性的童话故事

终其一生,安徒生创作了大量童话、小说、戏剧、诗歌、游记,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被广泛阅读。但真正令他不朽的,还是童话。这160多篇或长或短,少量取材于民间传说、大部分由他原创的童话故事,在全世界译本众多、发行量巨大。

很多人认为童话是写给儿童的读物,事实上,大部分安徒生童话都不是专为孩子而写。从出版第三本童话集开始,他就特意去掉了“讲给孩子听”。借用孩童的天真视角,作家透视人世的悲欢,人性的渊薮。在他的童话里,孩子们收获了瑰丽的想象、坚韧的意志和爱的抚慰,而成人领悟到的则更复杂,也更广阔。

例如《海的女儿》,小时候看只觉得是个玫瑰色的、为爱献身的故事。长大后重读,才发现它的叙事里有着迥异于其他王子公主类童话的独立女性视角:小美人鱼始终在自己做选择,为了追求永恒灵魂和理想生活,她决意从海底到人间去,宁愿放弃长达300年的寿命,并用声音交换一双腿——这背后不仅仅是爱情。为坚持初心,小美人鱼放弃刺杀王子,宁愿化为泡沫消逝,最终来到精灵的世界,得到天使的祝福:只要她一直积攒善行,就会获得永恒的生命,亲手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在爱情故事的外壳下,这是一个女孩追寻自我、不断选择,最后获得重生的故事啊。

安徒生的感伤中常怀希望,他用令人心颤的诗意,为悲剧铺上一层如月光般温柔的底色。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天寒地冻中单衣赤脚的小姑娘,在火柴的微弱光芒里瞥见幸福生活的样子,伸手被幻影中慈爱的祖母揽入怀抱。《没有画的画册》里,32个独立的小故事,写遍藏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无常和死亡。但因为故事是由每晚爬上阁楼与穷苦诗人约会的月亮讲出,起伏不定的命运中仿佛又多了一点安抚人心的“确定”——月亮总会升起,未来总会来临。这样的天真与悲悯,给了安徒生童话经典文学的质感,也令人读后灵魂久久震荡。

光明网

人物小传

1805年4月2日,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他的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童年生活贫苦,在慈善学校里读书,并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安徒生从小热爱文学。11岁时,安徒生的父亲去世。2年后,母亲再婚。14岁时,安徒生只身前往首都哥本哈根追求艺术理想。17岁时,他发表了诗剧《阿尔芙索尔》,崭露头角。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1828年,他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安徒生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他的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5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皇帝的新装》。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冰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

安徒生一生未结婚。他将自己毕生的时间都耗费在了童话上,他不愿意去接触外人,他十分自卑,认为自己不仅相貌丑,还穷。在临终前不久,安徒生曾对一位年轻作家说:“我为自己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拒绝了自己的幸福,并且错过了这样的一段时间,那时,尽管想象是怎样有力、如何光辉,它还是应该让位给现实的。”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安徒生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享年70岁。其身后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代表作品

《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野天鹅》《拇指姑娘》等。

世界上有一些书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安徒生的作品就具有这种独特魅力。每个人都会告别童年长大成人,但每个人心中也都会留下属于他自己的安徒生童话。在他的笔下,现实与幻想水乳交融,他以天真又悲悯的情怀写就的童话故事,具有超越时代的经典与美,历经两个世纪而毫不褪色。安徒生的母亲,“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对生活的世界却一无所知”。家庭虽然穷困,安徒生却不乏爱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