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敬礼 老兵 ——两位营口籍抗美援朝老兵的圆梦之旅 2023年06月09日

本报记者 崔薇薇 孙文茹/文 郭文斐/摄

6月3日清晨,天气晴朗。董振峰、毕云福两位营口籍抗美援朝老兵在志愿者的搀扶下,坐上一辆中型客车驶离我市。这是一场“圆梦之旅”,目的地为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和鸭绿江断桥。

“当年我跟生产大队的党员们一起去过抗美援朝纪念馆,一转眼都过去30年啦!听说后来那里改扩建了,特别想再去看看。”毕云福说。“头两年志愿者们带我去过一次,没看够,一直还想去,这回咱老哥俩一起圆梦喽!”董振峰笑着回应。

大年三十,我随部队跨过鸭绿江

今年89岁的毕云福是大石桥市高坎镇毕家村人,1950年10月应征入伍,“当年我们村有6个年轻人一同入伍,最大的二十出头,最小的就是我,才17岁,个子还没有枪杆子高。”去往丹东市的路上,毕云福缓缓回忆道,当年,他与其他新兵们一起到吉林省长春市开展了3个月的集训,每天都要进行拼刺刀、打靶等军事训练。“集训结束后,我随部队从长春乘火车到达丹东,然后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途经西安站(现辽源站)时,当地的乡亲们为战士们准备了上前线的干粮,“四五斤重的饼子每人一份儿,装在一个个口袋里,帮我们挎到肩上。到了本溪站,部队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杆枪、80发子弹和4枚手榴弹。那时候,跨江大桥还没断,我们是大年三十乘火车渡过鸭绿江的……”

那一天,桥的这一边,家家户户正准备迎接新春;年轻的战士们,则正奔向抗美援朝战场的最前沿。

我的父亲,是你们的战友

“请问二位是抗美援朝老兵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门前,一位女士走上前来,亲切地与两位老人打招呼,“我们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去世了。今天我们专程从北京带母亲来这里参观,正好遇见你们,能不能请你们一同合张影?”两位老兵欣然接受,和战友的遗孀及家人在纪念馆门前合影留念。

“大老远就看见你们穿着军装,感觉特别亲切,父亲生前经常给我们讲他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老人的女儿刘建华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刘训禄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随铁道兵第一师入朝参战。

在纪念馆内,刘建华和母亲找到了多张志愿军铁道兵彻夜抢修被美军炸坏的铁路、桥梁的珍贵照片。刘建华感慨道:“当时美军疯狂空袭,频频炸毁我们的铁路和桥梁,父亲和战友们每天都夜以继日地修铁路、修桥梁,以保证战场上人员和军用物资的供应。在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铁道兵浴血奋战,打造了一条炸不毁、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看着两位老兵胸前佩戴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刘建华泪光闪烁:“父亲也有一枚同样的纪念章,我们珍藏起来了。我们以你们为荣,也祝你们身体健康!”

体验过战争的残酷,才更珍惜今天的幸福

山风呼啸,雪花飞舞。山坡上,志愿军战士们架着步枪,匍匐在雪地里,保持着战斗姿态,身上落满积雪——纪念馆里,还原了长津湖战役的场景。

坐在轮椅上的毕云福,思绪又飞回到70多年前。入朝第一天,他随部队抵达新义州,一下火车,满眼废墟,迎接他们的是猝不及防的空袭,毕云福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被分配到一营一连一排,立刻跟随部队奔赴前线。为了躲避敌人的空袭,我们都是夜晚行军。正值寒冬腊月,晚上更是冷得不行,但是我们必须马不停蹄地赶路,赶上下雪天,积雪都能没过膝盖。气温最低时有零下40摄氏度,很多战士为避免被敌人发现,趴在雪地里被冻死,电影《长津湖》的场景,我们都曾亲历过。”回忆起牺牲的战友,老人几度哽咽,“同村的战友牺牲时,我跑过去见了他最后一面,他才二十出头啊!那么年轻,却再也回不来了……”

“很多退伍后的事情,父亲都不太记得了,可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每一幕父亲都记得特别清楚,可见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毕云福的女儿感叹,父亲平时很少对后辈们讲那段历史,这次丹东之行,她才第一次听到父亲如此详细地回顾那段岁月,也让她更加以父亲为骄傲。

朝鲜战场上,有数不清的“黄继光”

90岁的董振峰是盖州市杨运镇南岔村人,与毕云福同年入朝参战。“晚上作战的时候,炮火把夜空照得和白天一样亮!”这是他对那场战争最深刻的回忆。

在黄继光塑像前,董振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黄继光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地堡枪眼,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597.9高地。其实,在朝鲜战场上,还有数不清的‘黄继光’!”老人回忆道,“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我们扛军旗的战士不幸中弹,后面的战士会立刻冲上去接过军旗,即使再倒下,军旗依然屹立不倒!我们的战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军人可以倒下,军旗不能倒下’!当时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守住阵地才能保卫祖国,把敌人打跑了,咱们才能有太平日子过!志愿军战士们舍生忘死与敌人拼杀,最终长眠于朝鲜战场上。在我们心里,他们都是‘黄继光’!”再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曾与自己生死与共的“老伙伴”,董振峰身躯微微颤抖,神情十分激动。

倾听红色故事,感受“生命的跨度”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兵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他们不怕牺牲、保家卫国,我们应该永远学习并传承他们的精神!”站前区红旗小学教育集团五年级学生潘梓童是此次“圆梦之旅”的一名小志愿者,听两位老人讲了很多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的故事后,内心很受触动。他说,从此,抗美援朝战争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一页,更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跨度”。

“丹东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征地、凯旋地和抗美援朝精神纪念地、传承地。本次‘老兵圆梦’活动,我们与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们一起回顾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画卷,感受到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帮助他们圆梦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志愿者翟德松对记者说。

据了解,站前区慈善总会站前慈善志愿服务队开展的“老兵圆梦”活动始于2020年,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九季。志愿服务队先后陪同十余位老兵到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鞍山烈士纪念馆等地参观,到大石桥市水源镇烈士陵园扫墓,观看电影《长津湖》……“最初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我们在慰问服务中了解到,许多老兵想去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看一看,所以,我们想在老兵们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他们出去看一看、走一走。”志愿服务队副队长田学军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开展“老兵圆梦”活动,与老兵一起“追溯红色记忆,凝聚信仰力量”。

鸭绿江断桥上,聆听《我的祖国》

当天下午,志愿者们又陪同老人来到鸭绿江断桥遗址参观。70多年过去了,被美军炸断的鸭绿江大桥仍留在江心,无言地诉说着那段历史。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战士已成为鲐背老人。望向对岸,两位老兵喃喃道:“战友们,我们来看你们了。”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身着军装的两位老兵格外引人注目,游客们纷纷向他们投来敬重的目光。一对牙牙学语的双胞胎男孩在家长的引领下,向两位老人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老人见状,立刻给孩子回敬了军礼。他俩的眼中满是慈爱,更有对祖国未来的期待。

断桥上,两位老人邂逅了在女儿陪伴下参观断桥遗址的抚顺籍抗美援朝老兵刘玉臣。交谈中得知,他与两位营口籍老兵同年入朝参战。刘玉臣感叹:“我今年92岁啦!原来在部队是高炮兵。这是我退伍后第一次回丹东,变化真大啊!”

故地重游,几位老兵都感慨万千,他们眼中含泪,双手紧握在一起。老兵们现场为大家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虽年事已高,但他们依然思维清晰,豪情满怀,言语间洋溢着豪迈的革命气概,耀眼的军功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结束行程前,两位老兵来到桥头一侧名为《为了和平》的雕塑群像前,整理好军服,将胸前的军功章和纪念奖章排列得整整齐齐,庄严地对彭德怀元帅的雕塑敬了一个军礼。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浩荡奔涌的鸭绿江畔,传来了歌曲《我的祖国》的动人旋律,听起来格外亲切。歌声唱给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更唱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记忆铭心刻骨,追思从未远离。为了祖国、正义与和平捐躯的英雄们,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建设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