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图:夏立新
柳条箱里的秘密
杨月琴
记忆中,那是一个被父亲搁置在木板的隔层上、偏米黄色、用柳树条编的长方形的箱子。它是一个朴素的、没有经过任何漂染、原生态的旅行箱。
那时我还小,懵懂中对那个束之高阁的物件很好奇,当时只知道它是父亲从部队转业时带到地方来的。那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放置得那么高,而且还用块淡绿色花布遮挡着。每每看到它,我就会胡乱地猜想……
后来我上了初中,人稍长大了一些,胆子也随之大了起来。有一天,我忽然对这个柳条箱有了一睹为快、一探究竟的想法,就趁父母不在家,找了一个木头凳子站了上去,刚好能够得着箱子。我先把箱子掀开一条大缝儿,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将目光投了进去,搜寻着我想象无数次的“秘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包着塑料皮的彩色笔记本。这是当时女孩子都非常喜欢的本子,常常用来抄写歌词或记录心中的小秘密,算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吧。另一个吸引我的,是一个外皮老旧的白色帆布包裹。包裹里会是什么呢?我迫不及待地用双手将箱盖向上举,然后一只手撑着盖子,另一只手伸进去触摸包裹,试图打开,但终因力不从心,失败了。后来,我索性用力将包裹拽出来,揽在怀里,然后轻轻地平摊在炕上,一层一层将包裹打开。
打开后我发现大包裹里竟然还有两个小包裹。打开其中一个包裹,里面包的是一套叠得板板正正、肥大的、八成新、土黄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咦?这么好的衣服咋没见父亲穿过呢?一定是他忘记了,如果穿上肯定会很神气,同学们见了也一定会非常羡慕我有这样一个曾经当过兵、上过战场的勇敢的爸爸。
现在想来,父亲当时是舍不得穿的。这套军装作为一段青春的记忆,也是父亲对于那段难以忘怀的军旅生涯的一种怀念与依恋吧。
另一个小包裹里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盒子,里面足足有十几枚各式各样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立功勋章,还有立功证书。我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一枚枚勋章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像是欣赏一件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我试着将一枚勋章佩戴在胸前,突然心情就开始激动起来,一种神圣感充盈在心中。过了好久,心情才慢慢平静,我想我当时已经对父亲的“珍宝”爱不释手了。我认真地辨识着这些勋章是哪一年、哪一次战斗中获得的荣誉。
这些纪念章、勋章和证书向我讲述了父亲挥洒青春热血的不平凡的经历,也让我想起父亲身上的几处伤疤。有一次,父亲在换衬衣时,我看见了他身上的疤痕,就凑过去问……父亲说,那是在一次战斗中留下的。1951年的冬天,当时战斗正打得激烈,忽然一枚炮弹落在他们连阵地附近,弹片横冲直撞,父亲没有躲过,鲜血瞬间就浸湿了棉衣。父亲晕了过去。听了父亲轻描淡写的讲述,我的心情可没那么轻松。我伸手轻轻地抚摸着父亲身上那道伤疤,脑海里随即呈现出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战斗场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父亲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都说在战场上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幸运的是,父亲在党的关怀下,经过后方医院的精心治疗,没有落下残疾。我想这每一枚勋章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吧。
听姐姐讲,父亲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由于父亲有勇有谋,在部队当上了连长,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因屡立战功多次获得部队嘉奖。
父亲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他很少向我们谈及他年轻时的事情。我也很后悔,父亲在世时,我没有详细了解他那奋斗的青春,这也是一直留在我心中的遗憾。
在父亲的柳条箱里,盛满了他生命中血与火的印记,盛满了一个退伍军人的家国情怀,也记录了父亲无悔的青春。那一根根柳条以及每一枚勋章所承载的故事,已深深植入我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