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李强总理深入基层调研的号召,近期笔者到我省中部某村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学习为先、严谨调研的初心,圆满完成工作。现将村情民情调研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村564户,1564人,平均年龄43岁。土地总面积6545.44亩,耕地面积3311.93亩。生产道路共18公里,生活道路共5公里。家庭通电率100%,通讯网络信号覆盖率100%,宽带网络使用率50%,有线电视使用率100%,村内有物流配送点。县内从业人员310人,县外从业人员150人。初中及以下学历840人,高中或相当学历100人,大专及以上学生4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10人,参保率80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
(一)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健全,党小组5个,全村党员59人,在村党员59人,党员中心户5户。党员平均年龄52岁,其中女性党员9人,30岁以下党员3人,60岁以上党员1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7人,退役军人党员11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两委班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二)产业发展情况
村集体企业2个,年收入8万元。主导产业为高粱,种植面积400亩,亩产800公斤,种植户3户。传统养殖业为猪、牛、羊,2014年开始发展,村内养殖户200户,年末存栏20000头,全年出栏4000头。总投资1800万元,年净收益35万元。
(三)生态人居环境情况
全村退耕还林(草)面积787亩。饮用水基础设施共投入55万元,村民活动广场2个,人居环境满意度基本满意占比90%。
(四)村风民风情况
该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在全村老少之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坐标,为全村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织起了精神纽带,更让优良民风村风代代相传。
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基础设施条件欠缺
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教育硬件不足、基层医疗设施和乡村医生明显不足;市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仍很欠缺。
(二)乡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存在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相对低下、资源利用较为粗放,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事实上,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股精气神,而精气神的动力源来自乡村文化建设。
三、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的三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和加强农村特殊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水平,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二)全面加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
立足农村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富民富村产业。让种地的农民在农闲的空档就近就地兼业,增加收入。发展乡村二三产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让种地的农民能够兼业增收,安心务农。准确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活跃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三)促进农民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民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途径有许多,目前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三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同时还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增收和民生困难问题,帮助农村低收入人口创造更有保障、更加宽裕的美好生活。大石桥市百寨街道办事处 李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