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去,但每当止战之殇响起,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和那些舍生忘死的身影。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作为祖国东北的海防前哨,营口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有的人奔赴朝鲜,保家卫国,血洒他乡;有的人运送物资,救死扶伤,支援前方;有的人接收朝鲜孤儿,奉献爱心,开展国际救援…… 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缅怀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也感谢为抗美援朝作出重要贡献的家乡民众,更致敬继续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人们! 战旗飘扬春常在 2023年07月21日

健康小学少年军校的学生在进行操练。

营口籍抗美援朝英雄常恩举(左)、冷树国(右)。

1958年5月11日,在辽宁省欢迎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大会上,时任营口市人民政府市长的宫霞光荣获朝鲜抗美援朝二级国旗勋章。

1958年6月,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代表团在营口市举行欢送朝鲜孤儿回国大会。沈兹九团长为即将归国的朝鲜孤儿佩戴纪念章。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某部队连长刘永禄到营口驻军某部向战士传授实战经验。

志愿军老战士赵明志教小学生摄影。

傅若菁讲述战斗经历。

每逢清明节,我市各界人士到虎庄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

本报记者 崔薇薇

营口人在抗美援朝运动中

从1950年10月下旬到1951年5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遵照中共辽东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运动的指示》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活动。市委把全市文艺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中小学教师等各方面宣传力量都动员组织起来,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市委文艺工作队演出话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舞台洋片剧《戳穿美帝纸老虎》,驻军某部文工团演出话剧《让战魔发抖吧》等。

到1951年国际劳动节前,全市举行报告会518次,听众达16万人次,基本上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5月1日,全市有5万多人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示威大游行。

朝鲜前线不断传来的胜利喜讯,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市各界民众纷纷报名,要求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前线参加“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战斗。据史料记载,仅1950年11月25日,营口市区就有2000多名民兵和自卫队员走上抗美援朝最前线;从1950年到1953年,开赴朝鲜战场的营口汽车司机、技术人员、翻译、医务工作者达2000多人、民工担架队员1264人。

全市人民经常性地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先后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寄赠了大量的慰问信和慰问品,还选派代表参加了赴朝慰问团。从工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全市上下响应全国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纷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爱国公约”,加快生产,捐献物资,做好优抚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1951年,全市工矿企业工人出勤率由96%提高至98%,有的达100%。营口造纸厂10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的103%,营口纺织厂棉布日产量由2100匹提高到2241匹。从1951年7月到1952年6月,全市为抗美援朝共捐献东北币387927万元,可购买战斗机2架、高射炮1门。

为使朝鲜孤儿能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共中央决定接收3万名朝鲜孤儿。营口人民于1952年和1953年分两批共接收了1357名朝鲜孤儿,除正常组织这些朝鲜孤儿参加学习文化课外,还组织他们到营口纺织厂学习生产技术,为朝鲜培养建设人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朝鲜孤儿陆续回国。1958年5月11日,在辽宁省欢迎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大会上,时任营口市人民政府市长的宫霞光等19人因在抚养朝鲜战争孤儿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功勋奖章。

宫霞光一直珍藏着这枚“朝鲜抗美援朝二级国旗勋章”,并时常向子女讲述营口人民悉心照顾朝鲜战争孤儿的点点滴滴。老人去世后,子女们将这枚勋章视为传家宝,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象征着中朝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军中的特有风景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多年前,在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志愿军队伍中,一大批女战士随之踏上征程,部分营口籍以及曾在营口工作或战争结束后落户营口的巾帼红颜也在其中。她们虽没有冲杀在第一线,没有像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们的惊世壮举,但这些从硝烟战火中走出来的女战士,也是没有英雄称号的英雄。

日前,记者采访了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首批入朝参战的女战士傅若菁。昔日的“军中小花”,如今已是耄耋老人。

“我12岁参军,是党培养了我,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文工团员。”傅若菁回忆说,当时,军文工团分两个梯队,她是随第二梯队入朝的。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舞蹈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武器”——不但可以鼓舞士气,还能提升部队战斗力。傅若菁这个年龄最小的战士,在行军中、战场上从不掉队,步行到七八十里以外的部队演出,也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她教战士们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歌曲,并编成舞蹈边唱边跳,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增强了战士们的乐观情绪,坚定了战斗意志。

在前线,傅若菁印象最深的是首长和同志们对她的关心与爱护。当她第一次学编舞的时候,分队长史成亚(后来牺牲在朝鲜战场)看到她编的《手绢舞》后鼓励说:“你编得很好,要继续大胆编出更好的作品,为战友杀敌鼓劲儿!”傅若菁的努力也得到战友和首长的认可。在1952年评定级别(当时都是战士级别)时,比傅若菁年龄大的战友才评了个副班级,而她被评为正班级。

随着岁月流逝,许多往事都渐渐淡忘,但在朝鲜战场上的一幕幕,却永远刻在傅若菁心里。“战士冯志远看到我的鞋坏了,主动把他没舍得穿的新解放鞋送给我;战士王巩亚曾打落了一架美军飞机,他把飞行员降落伞上的绸布送给我一块留作纪念,直到今天,我依然珍藏着……”

后来,这位湖北籍女战士定居在站前区五大门社区,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率先垂范。退休后,老人离岗不离党,经常参加红色教育主题活动,为辖区居民、民警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用实际行动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让烈士魂归故里

70多年前,随着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我市一大批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一名18岁的营口小伙子,看到要好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军,立即回家告诉妈妈,他也要参军。妈妈不同意,出门时将他反锁在屋里,他爬上高高的后窗户跳了出去,跑到营口火车站征兵处报了名,跟随队伍踏上军列,奔向战场。这个与家人不辞而别的小伙子名叫赵振铎。

两年后,战争结束了,志愿军凯旋,赵振铎却一直没有消息。一些牺牲的战友家门框上,红红的“烈属光荣”牌十分耀眼,他家门框上却空空如也。直到1962年秋天,西市区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将闪耀着烈士光辉的“烈属光荣”牌,庄重地钉在赵振铎家门楣之上。经组织甄别,赵振铎被追认为“失踪追恤烈士”。原来,他牺牲时已经是一名排长了。赵振铎的妈妈泪如泉涌、泣不成声……她逢人便说:“我儿子是烈士,我儿子是英雄!”

1997年,赵振铎的妈妈在弥留之际对其他子女说:“你们振铎二哥已经牺牲40多年了,他既没有墓,也没有碑,清明节想给他烧张纸都做不到,我为此难受了一辈子……如果有一天,政府能给你们二哥修个墓,立个碑,你们一定要替我去给他烧几张纸,告诉他,妈妈很想他。”

2014年,市政协组织开展政协委员下基层活动中,时任民盟营口市委秘书长的王文戈见到了赵振铎的弟弟。交谈中,老人一句“让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烈士魂归故里”的话,令王文戈等人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他们迅速形成提案,开展多番调研,终于查找到390名营口市抗美援朝失踪追恤烈士的名字。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16年4月,一面长40米、高3米的失踪追恤烈士英名墙在大石桥市烈士陵园落成。漂泊了60多年的390名英灵终于魂归故里,与营口这片热土深情相拥。同年清明节,我市举行“失踪追恤烈士英名墙祭礼”活动,赵振铎的家人和多名烈士亲属参加了活动。

多年后,王文戈回顾为390个英灵重归故里而发声的过程,用了8个字形容:“情也厚重,心也释然。”

营口地方史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韩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我和同事曾多次来到这面烈士墙下。每当看到这一排排烈士的英名,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长眠营口的无名英雄

除了大石桥市烈士陵园,大石桥市还有一座虎庄烈士陵园,里面安葬了44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的尸骨。然而,44座墓碑中,只有21座镌刻了名字,另外23座成了无名碑。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金萍向记者介绍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大石桥市当地的荣军医院紧急收治了许多前线转运过来的伤员,他们中有一些人因伤势过重,永远长眠于这片土地。研究室工作人员通过多方寻访,得以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为了救治这些伤员,很多当地百姓自发到医院增援,有的帮助运送伤员、有的帮忙照看伤员。很多伤员伤情严重,疼得整日整夜睡不着觉,医护人员和百姓没日没夜地陪护,为他们换药,给他们鼓劲儿。”

多年来,来自河北、湖南、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的志愿军家属辗转找到这里,来给家人扫墓。但是,“被家人认领的烈士仅占少数,很多受重伤的战士都没来得及留下自己的姓名,成为永远的无名英雄。”虎庄镇年近九旬的李素兰老人曾参与当年的救治工作,但她婉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那段伤痛的岁月,老人不愿回首;但志愿军战士的光辉形象,始终深藏于老人心中。

为了让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安然长眠,1953年,大石桥市建造了虎庄烈士陵园,2010年又进行了重建。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中央屹立的纪念碑,已成为一种动力,一种希望,一种对生命、对和平的深刻诠释和启迪。

抗美援朝精神 我们来传承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连籍战士赵明志曾两次荣获三等功,1956年被授予上尉军衔,退伍后,曾在营口日报社等新闻单位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他总是到艰苦的工地、边远落后的农村拍照,一干就是42年。凭着战功,他本可以优中选优、成名成家,却选择了一条默默无闻的平凡之路。他说:“能够活着,看到人民享受到幸福的生活,就是莫大的幸福!”

1990年赵明志离休后,仍相机不离手,深入我市数所小学,义务教孩子们摄影。他带领孩子们参加全国少儿摄影大赛,获得奖项百余个。最令他难忘的,是在健康小学少年军校教孩子们摄影的那段经历。其撰写的《手持相机写沧桑》一书中,摘选了该校一名小学生的日记,里面这样写道:

“上四年级了,长大了,我们想像解放军叔叔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学校和某部坦克团联系,为我们建立了‘少年军校’。

我们自制了木枪,大伏天在太阳下操练。汗水湿透了衣裳,我们也不叫苦。我们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小太阳’‘小皇帝’,而是能吃苦的‘解放军’了。

通过讲传统、看军营、参观大工厂,我们更具体地懂得了祖国、集体、纪律和荣誉的含义。班级里的好人好事不断出现,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爸爸妈妈都夸我们进步了!

如果问我们将来做什么,我们会自豪地回答:‘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1991年,健康小学少年军校正式成立。2003年,中国少年军校总校授予该校“少年军校示范校”殊荣,成为当时全国百所少年军校之一。该校坚持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充分发挥示范校的典型带动作用。2022年,该校被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30多年来,该校已形成以国防教育提升校园文化、深化成才理念的办学特色。军魂大厅、国防专题走廊、国防教育体验馆像一颗颗熊熊的火种,点燃了每一个学子的红色强国梦。

营口人将继续用热血浇灌报国情怀,用担当诠释强国决心,赓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勇毅前行、不懈奋斗!

(相关材料由营口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