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叶嘉莹:贯中西文脉,承诗香百年 2023年07月21日

7月18日,农历六月初一。据南开大学官方消息,荷月(六月)初一,是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生日。出生于1924年的她,迎来了百岁华诞。

受家庭熏陶,叶嘉莹很早就开始诵读唐诗。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成为一名老师后,叶嘉莹倾尽全力传播古典诗词,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学生。

沧桑百年,叶嘉莹的人生经历足够传奇,虽屡经磨难,却从未丢掉对古诗词的热爱。她曾坦言,“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诗词的女儿 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她曾回忆道,“我出生在六月,父母说那是荷花的生日,所以我的小名叫做荷。”

那时的叶家恪守礼仪,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父亲是启蒙老师,会拿毛笔与朱砂在黄裱纸上写字、画圈,教她辨识字形字音,讲解不同读音蕴含的道理。11岁时,叶嘉莹已能在伯父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词。1945年,她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

对彼时的叶嘉莹来说,她和古典诗词的联系,随时间流逝变得愈发紧密。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到了台湾。不久后,由于丈夫没了工作,她便靠着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生活不易,是诗词给了她面对人生坎坷的力量。

叶嘉莹曾屡经磨难,但哪怕丢掉了衣服、行李,她始终贴身携带着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她最清楚它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生活安定下来后,叶嘉莹将这些宝贵资料交付于恩师女儿,着手整理出版,“我讲课也从不按照老师的(笔记)。只是觉得,若老师的思想就这样失传,很可惜。我还被别人笑,除了文字,做什么都马虎。”

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赴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准备好一杯咖啡、一份自制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晚餐也仅是用馆外推车售卖的食品简单对付,她这样便能一直工作到天黑,日复一日。

自1966年起,叶嘉莹先后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1979年后,她每年回中国教书,曾应邀在国内40余所大专院校义务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最终选择在南开大学执教与定居。

家传、勤奋、天资等种种因素叠加,叶嘉莹在古诗词研究领域的成就越来越多。她也仿佛是一位天生的老师,给学生授课时,总能精准传递古诗词中的意蕴。

不过,叶嘉莹说,自己更大的爱好是“好为人弟子”,喜欢学习。她曾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叶嘉莹以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著有数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在中国古典文学界及广大诗词爱好者中影响深远。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也正因为了解古典诗词的价值,叶嘉莹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她曾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后来,叶嘉莹将历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产的收入计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后又于2019年再次向迦陵基金捐赠1711万元。

有人问叶嘉莹为何如此慷慨,她淡然回应道,“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烦恼。我内心有理想、有持守。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很平安,也很快乐。”

2019年9月,叶嘉莹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2021年年初,叶嘉莹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词这样写道:“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叶嘉莹始终未曾停下研究古典诗词的脚步。

在一次采访中,叶嘉莹诚恳地表示,“如果说,要我总结出最希望将中华诗词的哪一种美感向西方世界传播,那就是诗词中的中国人的精神。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感、意志与品性,是我最希望传递给西方读者的。”

“羁旅”与“归来”

17日,光明网刊文《诗人·学者·教师——写在叶嘉莹教授百岁寿辰之际》,文章对叶嘉莹的生平和学术做了介绍。

在南开大学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与陈省身故居宁园之间,有一座仿古四合院——迦陵学舍,里面陈设典雅别致,存放着丰富的诗词古籍。书香和书声从这里溢出,为校园增添了醇厚浓郁的人文气息。迦陵,是叶嘉莹先生的号。近些年,叶先生就是在这里读书、写作、教学。

叶嘉莹,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世纪60年代赴北美执教,1979年起回到祖国大陆任教。叶先生的诗词作品呈现了她曲折苦难的经历和坚强执着的追求。从整体来看,叶先生的诗词创作,可归结为“羁旅”与“归来”两大主题。

在迁往台湾的第二年,叶嘉莹的丈夫赵钟荪先生因“思想原因”被捕。1949年冬,叶先生带着仅三个月的长女也一并被关了起来。第二年,带着哺乳期女儿的叶先生被释放,却失去了教职和宿舍。她写过一首《转蓬》,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诗中,叶先生把自己比喻为随风迁转、远离家乡的蓬草,在无枝可依时遭逢莫名的祸患,同事避之不及,亲友又搭救无门。

1962年,叶先生写过一首《海云》:

眼底青山迥出群,天边白浪雪纷纷。

何当了却人间事,从此余生伴海云。

结合两年后写作的《南溟》,就知道这首诗并非看上去的那样意象高远、立意洒脱。《南溟》写道:

白云家在南溟水,水逝云飞负此心。

攀藕人归莲已落,载歌船去梦无寻。

难回银汉垂天远,空泣鲛珠向海沉。

香篆能消烛易尽,残灰冷泪怨何深。

短暂、缥缈的意象其实表达的是无常、易逝的漂泊感,叶先生在台湾任教的十余年,似乎从没得到过安顿。

赵先生没有稳定工作,叶先生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自1966年起,叶先生先后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不得不用英文讲授中国古典诗歌。1968年秋,叶先生在美国任教合同到期,写下《留别哈佛》三首,其中第一首言:

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行色我何之。

曰归枉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歧。

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

浮生可叹浮家客,却羡浮槎有定期。

此时,叶先生的父亲和两个女儿已经移居美国,她如果回到台湾任教则收入不够家用,只能在北美另寻机会。这首诗沿用了落叶等意象,尾联以羡慕天河上定期往来的浮槎哀叹自己漂泊的生活。

1979年春,叶先生在一首绝句中写道:

五年三度赋还乡,依旧归来喜欲狂。

榆叶梅红杨柳绿,今番好是值春光。

此时她已经55岁。离乡30余年的叶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申请利用假期自费往返大陆讲学,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后转赴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和南开大学。叶先生拜访了陆宗达、史树青、郭预衡、刘在昭等旧日师友,写了12首赠诗,其中最后一首是: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叶先生以“散木”自喻,认为回到故国才真正找到了“乡根”和归宿,此后“归来”主题又多次出现,例如叶先生在应中华诗词学会友人邀请赴宴时口占三绝,其中第二首说:

我是东西南北人,一生漂泊老风尘。

归来却喜多吟侣,赠我新诗感意亲。

回国任教让叶先生获得了安顿,旅居北美的岁月因此不只感到漂泊。1997年,温哥华花期将至,叶先生又要踏上旅程,写下绝句,回应了初到台湾时写作的《转蓬》:

久惯生涯似转蓬,去留得失等飘风。

此行喜有春相伴,一路看花到海东。

诗中虽然仍把海外生活视作漂泊,却提到有春相伴便有花可观,旅程因此有了值得欣赏、玩味的景致。

多家多人送祝福:

知者乐,仁者寿

18日上午,南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刊文《迎庆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祝福先生健康长寿!》文章写道,荷花又名莲花,被誉为“花中君子”。马蹄湖荷花是许多南开人内心深处的“南开情结”,而荷花也被誉为南开“校花”。叶先生自1979年起,每年利用假期来南开讲学,每每在秋天回到南开时,都因为错过了马蹄湖荷花花期而感到遗憾,因而曾赋《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曰: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

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后来,叶先生在南开定居,在坐落于马蹄湖畔的迦陵学舍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了这份与南开的深厚情谊,先生赋诗曰:

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

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南开大学方面表示,知者乐,仁者寿。让我们共同祝福叶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除了撰文庆祝之外,此前多地已举行相关活动庆贺叶嘉莹先生百岁寿诞。

中新网6月10日报道,“好花原有四时香”叶嘉莹先生百岁寿诞诗词书法作品展近日在北京人美美术馆举行。展览由中华诗词学会指导,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等协办。各界嘉宾怀着对叶嘉莹先生的敬仰和热爱,齐聚一堂赏诗情、品墨韵、庆佳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作为叶嘉莹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致辞中回忆了与叶先生之间绵延十余年的师生情谊。他表示:“我的主业是科技和教育,但叶先生总说我是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正的诗人’,正是这样的认同和鼓励,使我有了更上层楼的勇气和信心。”

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叶嘉莹先生本人无法亲临活动现场,她的弟子迟宝东作为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言。迟宝东说,先生见到今天胜友如云的盛况,见到如此多的“传灯人”,必定十分开心。

诗人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诗魂”;痖弦称赞叶嘉莹是“穿裙子的士”;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叶先生的课……

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叶嘉莹在人生的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都让她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