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针对孩子的营地教育在国内呈现越来越流行的趋势。适当的生存教育,有助于孩子们应对意外事件,增加自身的安全率和存活率,平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或许将会让孩子一生受益。在一些国家,孩子的野外训练课程都是固定必修的内容。
日本:小孩生存能力训练已成常态
众所周知,日本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台风、海啸等不时发生,小孩从小就接受防灾教育,防灾、生存能力的训练已成日常学校教育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每年进行防灾训练,预警地震等灾难发生时,大家立即到指定的避难场所集中。学校里设有紧急按铃,一旦发生灾害,老师拉响警铃。
科学系列漫画《逃生》在日本很有人气,发行部数突破1300万部。内容即讲述在异常事态下如何延续生命,描写的全是冒险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漫画系列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有不同内容,包括处在茂密的植物世界、无人岛以及遭遇台风、地震、火灾、毒气等该如何应对,甚至还有“太空生存”。
日本训练小孩的生存能力,关键在于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冒险的精神。综艺节目中,不时会播出艺人无人岛生活数天的节目。亦有室内及野外训练生存能力的场所,亲子参加的冒险活动很受欢迎。
普通家庭通常备有防灾包,里头有几十种防灾用品。比如保存期7年的水和食物、简易厕所、太阳能和蓄电池,干电池供电的防灾灯、小型净水器以及手套、安全帽、电池等。
此外,日本的年轻母亲会让小孩从小干些厨房的活儿,比如切菜、点火等。因为在野外的生存体验中,刀是很重要的工具,火也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德国:逛一逛当地的自然教育主题公园
德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被森林覆盖,是一个非常热爱自然、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德国人带给孩子的野外教育,不仅限于森林幼儿园或夏令营等某个地方。
在德国的很多森林散步,时不时就能看到有关自然知识和植物的介绍。森林、动物和游乐场三元素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且绝大多数免费。德国人喜欢将游乐场建在森林里面或森林旁边,设施几乎全部为木头和石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一不小心还能邂逅动物。
至于玩水设施,德国人强烈支持孩子玩水玩沙,满地修沙坑和水坑给孩子玩儿。
在一个由德国政府出资打造的自然教育主题公园,林中建了一条充满浪漫气息的“空中走廊”,穿梭于森林之中的环形走廊至少有六七层楼高。每走几步,就会遇到一些有关自然环境知识的互动展板,孩子可以通过动手游戏的方式获得自然知识。德国人还建了一个没有台阶的高塔,爬到最上面可以一览森林全景。塔顶依然不忘设置教育内容,中间摆放着一个粗壮的树干,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年轮,年轮上标有数字,游览者可根据数字阅读与其相对应年份的历史。
既然是给孩子建的公园,当然少不了游乐场。设施的材质由木头和石头组成。滑梯的楼梯是一根雕过的树干,提供多种抵达滑梯的方式,喜欢挑战的孩子会选择难度更高的方式爬上去。香草园里种了各种可用于烹饪或泡茶的香料植物,孩子学着辨别不同香味的香料。另外,还有拼图游戏来让孩子了解不同种类的森林都住着哪些动物。
公园还提供住宿及户外烧烤的地方。
当你习惯了大自然的美,习惯与自然为伴,就会忍不住想要保护它,也更懂得如何合理地使用它。
马来西亚:野外和校内生存训练无处不在
“回来了宝贝?怎么样啊养生小溪之旅?”
“不错,但是你们给我少带了一件替换衣服,我全湿透了!”
以上对话发生在一名在马来西亚国际学校上学的10岁女生与父亲之间,是她参加完学校组织的溯溪之旅归来之后的小“抱怨”。谁也想不到,一个寻常的郊游会真的是户外冒险——众多小学生在快齐腰深的水中跋涉。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工作人员与老师耐心介绍传授钓鱼、生火、攀爬等技能,不但提高自身能力,还充满大量乐趣,更没有功课测验考试。因此,露营和远足活动始终是最为学生们期待的项目。
学校为学生设计的野外生存课程,包括基本的野外导航、急救技能、食物采集和净化水源等,帮助学生了解野外环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在野外开展活动,学校还组织大量类似都市冒险活动,让学生学习在城市环境下的生存技能,包括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和导航工具、面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寻找和利用资源等。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生存训练项目循序渐进、年年不同。作为家长,大多数都是默默的支持者:鼓励子女学习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毕竟这些技能不仅在野外生存中有用,在其他方面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造访学校的嘉宾中,孩子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是一位独自骑行环游世界的勇士。而对于作为家长的自己来说,我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给女儿买了一本《野外生存指南》。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