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仲属宁 文/摄
近年来,营口以河海奔流之势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山岳挺立之志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全市人民全情付出,全力投入,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8月15日—18日,在市委宣传部开展的“我的营口·我的家”系列文明城市创建主题活动之“看家乡变化 促营口振兴”活动中,我市媒体记者、机关干部、一线工人等近千名各行业代表,分批次参观考察了我市文明创建成果。
一名参与活动的机关干部说:“我们或是决策者、或是执行者、或是建设者、或是见证者,总而言之,都是光荣的参与者!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螺丝钉精神做好手中的每一件工作,完成好每一件服务民众的小事,用面对城市向好、人民幸福的期待,拨响一根根奋进拼搏的琴弦,让城市文明在变化中涵养气质,让振兴突破的信心和决心在点滴变化中凝聚壮大。”
老街文脉 见证历史文明
进入营口主城区,很多外地游客和返营的市民都会看到一个指向营口旅游景点的指示牌——辽河老街。
曾被誉为“关外小上海”的营口,百年前的繁荣场景和商贸故事,浓缩在这条老街的亭台楼阁与花草树木间。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牛庄等地为通商口岸。牛庄是距离营口东北方向45公里、辽河入海口以东的一处商业集镇。1861年,英国驻牛庄首任领事密迪乐在考察了营口和牛庄之后,认为营口港深河阔,更适合开港,于是强行要求清政府以营口代替牛庄开港成为通商口岸。代替牛庄开港后,本有商业基础的营口逐步繁荣起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营口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东北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
走在辽河老街,市民代表们倾听着解说员娓娓道来:
“这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是营口经济和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营口历史的见证。自清雍正四年即1726年,这里已经是商业繁荣的街市;到清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南北客商纷至沓来,西方商客咸集于此,成为北方粮油、药材的集散地,同时也有来自南方的染料、布匹、茶叶等。营口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多家知名油坊、老字号药堂、银号等,营口独有的商业形式——大屋子也应运而生。一时之间,老街两旁,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东北经济最繁荣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
历史上的辽河大街西起天后宫、东至东海关(现国际酒店位置),由西大街、永世街、东大街相连而成,全长3公里。现在的辽河老街是历史上的西大街,东起老爷阁旧址(现老街东部停车场),西至天后妈祖庙,全长1.3公里,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左右两边有近百年的近代建筑31处。它们形式多样、用途各异,是一条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名街,被誉为中国北方“露天的百年商埠博物馆”。
进入夏季,辽河老街成为我市夜经济最活跃的地点。夏日的夜晚,市民在这里品美食、看演出、赏夜景……一串串古老街区的印记,成为市民触摸历史的向往。
2022年,辽河老街继续推进改造项目并列入民生工程。在参观考察地,市民代表详细了解了工程改造推进情况。
老街南侧,新建的仿古牌楼最有特点,成为营口新地标。牌楼上方有四个大字:“天霞迎祥”。因为营口是中国内陆唯一一处可以看到海上日落的城市,无论朝霞还是晚霞,都寓意为营口人民送来一份祥瑞。民生工程还包括:在老街南入口处,打造一处营口辽河老街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内设多媒体放映厅、营口礼物文创超市、母婴室、便民服务站以及开放式休息区。此外,还包括东部旅游公厕、垃圾转运站的建设,道路道板的铺设等,让广大游客在辽河老街能有更好的旅游体验。
一名站前区市民代表说:“我们的城市建设越来越高端,作为普通市民,我的幸福感满满。来老街游玩,各种配套服务更健全,文明层次和文明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份幸福感伴随着自豪感油然而生。真的,身为营口市民,我感到很幸福!”
一名市直机关干部说:“了解了老街的历史文脉,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也更为珍视、爱护全市发展建设的成果。历史上,我们的祖辈和父辈,用经济繁荣烙印了营口人昔日的文明和发展;新时代,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城市文明助力添彩。”
炮台风云 激扬振兴动能
沿着辽河文化产业带新打通的旅游景观路一路向西,营口西炮台遗址成为众多来访者驻足、感悟的一处景区。
营口西炮台遗址是一座清末修筑的近代海防军事工程,始建于1882年,建成于1888年,迄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它是清末重要的海防军事遗址,在近代军事防御工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西炮台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保存完整的生土材料建筑遗存,还是我国沿海古炮台中原始风貌保存较好的一座。
沧海横流,岁月沧桑。西炮台修筑后,先后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894年10月下旬,甲午战争的战火烧到辽东半岛。1895年3月6日,日军进攻西炮台,为阻挡日军进入炮台,管带乔干臣下令炸毁通往炮台的所有桥梁。当日军进入地雷区时,清军引爆地雷13处,使日军一举攻占炮台的计划破灭。3月7日凌晨2点,日军派工兵和步兵偷袭西炮台,乔干臣率领官兵坚守到当日上午10时,最终不敌,被迫突围,西炮台被日军侵占。这次战役是日军入侵营口外围以来遭到的最顽强的一次抵抗,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有力的一笔。岁月悠悠,西炮台遗址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记录;沧海桑田,西炮台遗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
西炮台遗址占地8.05万平方米,由保存完好的900多延长米夯土围墙、3座炮台、挡墙、暗炮洞、营门、护台河和晚清铸铁炮、铁碉堡、练兵场雕塑小品、历史陈列馆、复制的克虏伯火炮以及现代退役火炮、飞机等,组成了一座军事遗址的露天博物馆。
1963年,西炮台遗址被公布为辽宁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辽宁省委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8年,被辽宁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共青团辽宁省委确定为辽宁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命名为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0年,被少先队辽宁省工作委员会命名为首批少先队校外活动基地。自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15万余人,累计接待游客400万人。西炮台是营口的象征。在芦荻和海天映衬下,肃穆、庄重的西炮台遗址也是当今世界上未经烧制的土构建筑中的稀世瑰宝之一。
市民代表李女士说:“西炮台遗址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置身和平环境,我们更需阔步发展,为振兴中华献计出力,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奉献青春。”
一名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在参观现场说:“透过历史的硝烟和战火,我们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个年代营口人的坚强、不屈和抗争精神;那些火炮滚烫胸膛里发出的怒吼,依然穿越时空,回荡在今人的耳畔。它激励着我们在振兴、突破的道路上奋发图强,勇毅前行。”
一名返营大学生感慨地说:“营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把营口人的精神、气质带到每一个学习和生活过的城市。将来选择就业,回家乡发展是我的首选。”
一名西市区市民代表说:“营口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主要是环境越来越好,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各种城市基础建设、人文景观建设都在与大都市接轨,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幸福感不断增强。将来,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我也会建议他回到家乡。”
记者从市创城办了解到,近年来,全市人民全身心投入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营口文明城市创建取得突出成效。两年多来,改造城区道路21条,打通新联大街、智泉街等断头路;改造老旧小区267个、惠及居民6.78万户;更新老旧供热管网190公里、供水管网127公里、燃气管网113.53公里,建设口袋公园130个,施划停车位6万个;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八大行动,整治城市“八乱”35.2万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我们的初心和目标始终不变,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营口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凝聚起守正创新、团结拼搏的精神气质,更增强和提振了全市人民在振兴营口新突破上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将全力投入、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让文明创建的过程,成为改变城市面貌、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