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郑恩波 散文作品 喜看白云已成海 ——故乡文友剪影 2023年10月17日

插图:夏立新

(接上期)

3

和伟(笔名河苇)先生和我同龄,是熊岳高中校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与磨砺,如今的和伟已经不再是那个穿着家织布学生装,捧着诗稿,站在黑板报前,与我探讨新诗押韵问题的文学爱好者,而是有着15部皇皇巨著,闻名国内外的诗人、学者、专家了。在诗歌领域,和伟是我由衷尊敬、佩服的老师,我称他先生是再合适也不过了。这些年来和伟出版的著作有《河苇新诗选》《河苇曲艺选》《贺尤传奇》(长篇鼓词)《河苇诗词选》(一集)《河苇诗词选》(二集)《河苇七律选》《古今绝句精品类编》《古今绝句三百首品鉴》《古今律诗三百首品鉴》《绝句创作百法》《当代诗词鉴赏》《学员作品评改汇编》《诗词典故汇解》《河苇诗论选》。和伟的书能被“架子大”、名气响、要求高的王牌出版社之一——中国文史出版社作为畅销书反复再版,实在是一件喜事。而《绝句创作百法》一书,全国有近40家诗词学会、老年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选用为教材和学员课本,这是诗词界一大盛事,让和伟及其朋友们感到分外惬意。目前,全国的诗词学会有上百家,他们的刊物都刊登过和伟的诗作。和伟还是个得奖大户,这些年来,他获得的各种诗歌奖有数十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0多项,可见他诗歌创作成就之高,名气之大。

对于这样一位重量级的诗词作家所取得的斐然成绩的全面评价(创作和诗论两个方面),那是需要多篇大篇幅的文章或成本的研究专著方可完成的。在这篇综合随笔式的短文里,我只以《河苇七律选》一书为例,对其诗词创作的全貌浅评一番,以此表达对老友发自内心的祝贺和阅读作品欣喜、欢悦的心情。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很多。首先,诗人博大的胸襟、宽广的思路让我非常叹服。古今中外,伟大的诗人都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怀大志者。《河苇七律选》中有不少诗篇对伟大的时代纵情高歌;对祖国壮美山河传神描绘;对历史风流人物大加赞美;对革命历史深切缅怀;对美好田园倍加热爱……和伟竭力表现、放声歌唱的都是关系到人民利益、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事、盛事。他那支强劲、多彩的笔,始终关注着人民的喜、怒、哀、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歌唱,鼓舞、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和伟是一位勤于学习,强烈追求诗美的诗人。他认真学习我国优秀古典诗歌的技巧。为了知晓和伟律诗的妙处,我认真地将《河苇七律选》中的每首诗与盖州古代的著名诗人王庭筠、于华春、王郁云、王晓岚、焦和生等人的律诗进行了比较,发现和伟的律诗完全可以与他们的作品相媲美。《河苇七律选》中颔联与颈联巧妙的配合,对仗精湛的镶嵌,都达到了艺术的极致。和伟是驾驭语言的专家,他的语言锤炼得炉火纯青,他的律诗意境深邃隽永,立体感极其鲜明。两组构图优美、色彩绚丽的七律“山河景观”和“田园新典”连在一起,就是一部万紫千红、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清明上河图》;而“风流人物”和“缅怀纪念”两组诗连在一起,则构成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中华儿女英雄谱。

4

倘若有人问我,你在家乡最早结识的文友是谁?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现在你们还有联系吗?他有哪些重要成就?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最早与我结识的故乡文友是李钟敏、黄希良两位盖州文坛里的老兵。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彼此建立了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深厚感情,所以一向以兄弟相称。今年,钟敏大哥92岁,希良大嫂90岁。至今我们还保持着很亲密的关系。

那是1958年秋末冬初,盖县文化馆为创作大型影腔戏《望儿山下红旗飘》,请了10多个作者在文化馆忙活了约20天,其中有包括我在内的熊岳高中的4个学生。当时我19岁,读三年级,钟敏大哥26岁,是创作组的两大主力作者,刚刚出版了小歌剧《江山多娇》,我对他很崇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能创作、出版一部歌剧,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也说明他不仅对戏剧文学很内行,而且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再说,钟敏大哥很纯朴、谦逊,待我们温和又亲切,这更增加了我对他的好感。

不过,让我更敬佩的,是他对人生道路果断而正确的选择。1945年到1947年夏季,国民党的新六军和共产党的解放军在辽南“拉锯”。不少富人家子弟都投奔了新六军,而十四岁的少年李钟敏,这个当地大财主的儿子,却跑到旅大,投进老红军剧作家陈其通领导的白山艺术院,选择了革命的道路,成了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文艺队伍的一员。因为年纪太小,在白山艺术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根据上级的“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指示,钟敏大哥便又回到已经解放的家乡。先是当了小学教员,不久被安排在盖县文化馆做群众文化工作。钟敏大哥的事业心极强,一直靠近党组织,很早就写了入党申请书。为了表达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还主动到当时非常艰苦的舟山群岛劳动锻炼了2年,但是,一直未能实现入党的愿望。

钟敏大哥政治命运和文艺事业的根本性转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组织根据钟敏大哥几十年来的一贯表现,很快就吸收他入了党,让他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入党后的钟敏大哥如鱼得水,似虎添翼,一口气写出了多幕话剧《金菊花开》,之后又接二连三地写出《碧流河畔》《情满山乡》《大雁齐飞》3部歌剧。能写歌剧,创作歌曲自然不是难事儿,《赤山情》《北海恋》《清河美》等几首赞美家乡的歌曲出自他的手,便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盖州是评剧的发祥地和流行地之一,建国初年,曾有过一个“兵强马壮”的评剧团。钟敏大哥是个评剧迷,中年以后,他还写过几部很规范的大型评剧。年纪稍大一点儿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钟敏大哥创作的《红岩》《雷锋》等剧。

评价钟敏大哥一生的戏剧创作,不能不对震撼人心的大型歌剧《张志新》多用点笔墨。张志新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重感情的钟敏大哥,一连多少天,他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日夜不息,一口气写出了讴歌张志新感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的大型歌剧《张志新》。这部歌剧演遍了城乡,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此剧也成为钟敏大哥的代表作之一。

不久,上级便把盖县文化馆、图书馆两个馆长的重担交给了钟敏大哥,并让他担任这两个单位的党支部书记。当时,钟敏大哥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真是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大干了——办培训班培养业余作者;搜集美术、书法作品;办展览;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那是钟敏大哥今生最繁忙、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

退休之后,钟敏大哥仍不辍劳作。他先是与夫人黄希良及张柏、王一鸣两兄弟跟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合作,编辑、出版了6斤重的《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这本大辞典含金量很高,省级协会以上的会员占入典人数一半以上。戏曲界的泰斗、延安时期的老艺术家郭汉城先生题写书名;著名红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凡作序。该辞典还选进了近200名小童星(小作家、小书画家、小音乐家),使该辞典别具风格,格外抢眼。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各类文艺家辞典中,这部《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是一部鹤立鸡群之作,深受专家和读者的赞扬。

之后,钟敏大哥、希良大嫂及其伙伴们又出版了一部中老年书画集《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部不寻常的书画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他们二位高深的艺术鉴赏力和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进入古稀之年,钟敏大哥还以令人不能置信的毅力学会了钟鼎文(也称金文),而且用钟鼎文书写了自己创作的《北京奥运历程赞》《李氏立身治家三字经》。年近九旬,钟敏大哥和希良大嫂共同完成了一项宏大的工程——《红楼梦诗词曲赋金文墨迹》。这部巨著有两大看点:一是可观赏《红楼梦》中全部诗词曲赋用金文写成后的“英姿”,进一步感受古老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可品鉴两位作者对《红楼梦》中全部诗词曲赋译成的新诗的译文和对小说每一回故事梗概的介绍。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文史知识,要完成这一浩繁的工程,是万万不可能的。钟敏大哥、希良大嫂,我敢说,这部书是可以传世的。

要谈我和钟敏大哥、希良大嫂的感情有多深,我想只谈一件事情就足够了:每年春节,钟敏大哥都要用大红纸写一个条幅寄给我,祝贺新春,每年不落,迄今已装满一匣子。这是我珍藏的最重要的宝物之一。他们为我的文集写了序言,其中的一首诗是这样概括我们兄弟般的情谊:

人生幸事得遇挚友,与君相逢建国不久。

风云突变怒海同舟,半个世纪兄弟携手。

守望相助飞雪白头,挚友情深铭心永留。

祈福吾弟夫妻长寿,欣逢盛事安度晚秋。

5

阳光和煦、桃李争艳的初夏,我又回到了母校熊岳高中。一首嘹亮、豪迈的熊岳高中校歌表达了母校的心声:

“辽东湾波澜壮阔任我远航,紫藤树根深叶茂伴我成长,厚德博学自强不息,庄严的校训牢记心上。我爱你熊岳高中,你的谆谆教导永志不忘。青春年华啊绝不虚度,要用奋斗去奏响生命乐章。向前!向前!我们积蓄报国的力量,向前!向前!我们放飞理想铸辉煌!”

许多年前,好友刘绍棠在写关于我的一篇文章中曾说“无友不如己”,讲他虽然在乡土文学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我多,但在外国文学方面的素养可能不如我。当时对他的话我不以为然。今天反思起来,我觉得绍棠说的话很对。确实如此,凡是朋友总会在某方面或者多方面比自己强,自己要认真地学习朋友比自己强的方面。

这次回故乡,品读了一些朋友送给我的书,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无友不如己”这句话委实有道理。这些朋友大多是我的同学,当年我们是在一条起跑线上开始了文学的征程,而今,这些当年的小苗已经成为栋梁,在中国文学方面成了强我很多的老师,我要认真地向他们学习。行文至此,我想起了著名青年散文家祝勇为我的文集写的赠词:喜看白云已成海,苍松化为龙。说心里话,那个赠词用在我身上太过,用在故乡文友们身上正合适。我愿意用这句赠词作为本文的标题,敬赠给故乡的文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