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助营口商人售滞销丝绸 获酬金全部捐资助学 “上海钱业第一人”秦祖泽仁善行商 2023年10月23日

秦祖泽,字润卿

图为钱庄林立的上海江西路 资料图片

秦祖泽,字润卿(1877年—1966年),晚年又号“抹云老人”,宁波市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1877年9月27日出生于浙江慈城一个小职员家庭,少年家贫。1891年到上海豫源钱庄当学徒,1917年提升为经理,后又兼福康和顺康钱庄督理。他通过艰苦努力,1916年起,担任上海钱业公会副会长,1920年被选为上海钱业公会会长,此后,连任七届会长,长达15年,成为一名功勋卓越、蜚声海内外的金融企业家,被称为“上海钱业第一人”,是旧中国金融业巨子、钱业巨子。

诚实守信在金融界暂露头角

1891年,年仅14岁的秦润卿前往上海,在表叔林韶斋的“荐保”下进入上海豫源钱庄当学徒。后来父亲被洋行欺凌致死,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从此,他树立了自强不息、不受洋人欺侮的人生理想。父亲死后,年仅17岁的秦润卿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由于家境贫寒,秦润卿在很小时就立下了“男儿当自强”的志向。虽然父亲死后家中更加贫困,但他不向困境低头,生活更加节俭,工作更加勤奋,学习更加认真,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几年后,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豫源钱庄老板和经理非常赏识这个年轻人,3年学徒期满,秦润卿被提升为账房会计和钱庄文书。1897年,他又升任钱庄跑街,独立在外开展存放款业务。当时的上海情况非常复杂,工作稍有不慎,就会给钱庄造成损失。但他工作勤勉努力,每天来往于厂商之间,处事非常审慎。他真正做到了把钱庄的事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对老板忠实负责,每一笔信贷,他都要事先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一旦资金投入某家厂商,他会始终关心这家厂商的生产经营情况,全力以赴帮助厂商发展。他和他的信贷对象缔结的是血肉关系,他的客户都乐意和他打交道,都愿意把钱存在他的钱庄。

秦润卿理财勇于负责。1906年,已升任钱庄副经理的他,深感责任重大,工作上如履薄冰,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他非常谨慎,但还是出现了烟台客商赖账情况。当时的放款人畏惧路途遥远不敢去收账,但作为分管“领导”,他只身前往烟台收账,一去就是3个月,在人生地不熟的烟台,经过艰苦追讨,将欠款分文不少地带回上海。这不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巩固了自己在钱庄的地位。

成功收回营口欠帐名声鹊起

据《钱业巨擘秦润卿》一书记载:1908年,32岁的秦润卿只身赴营口成功收取一笔欠账。1908年,豫源钱庄发生了一笔2000两银子被来上海的营口客户拖欠的事件。钱庄原本为一名在营口从事豆油生意的人开出一张2000两银款的庄票,期限为3个月。谁知此事刚刚过去3天,一家上海丝绸行的老板手里就拿着这张庄票来兑换现金,钱庄不得已为丝绸行兑现了现金,而那名客商除了每隔3个月托人捎来一笔利息外,本金依旧没有归还,也杳无音讯。钱庄原本对这笔钱不报什么希望,但秦润卿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收账使命,也在营口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秦润卿于春节前来到营口,经过多方打听辗转找到了这名客户,深入了解后,秦润卿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半年前,这名客户在钱庄借了2000两银子之后,本想立即返回到营口继续做他的豆油生意。谁知路过上海滩上一条名叫爱多亚路的街口,眼前一家绸布店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他挤进去一瞧,原来是绸布店商家在进行亏本大甩卖,那绸布店里的丝绸确实便宜,只有别人店里一半的价格,他经不住诱惑,心想把这些绸布买下运到营口市面上出售狠赚一笔。绸布店商家也恰恰抓住他的心理,极力推销,答应了他的全部条件,就这样2000两银子换成的丝绸运到营口,这名客户原本以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些绸布运到了营口后,居然连一寸都没有卖出去。因此,他无法按时偿还钱庄的本金和利息。仔细查看,秦润卿弄清楚了这批积压丝绸在营口滞销的原因,原来这批丝绸的色彩太俗气,都是大红大绿的颜色,被爱赶时髦的上海人淘汰。同时,北方人很少用丝绸做衣服,也错过了销售的季节。

为了尽快帮助商户销售这批丝绸,有效回笼资金,为钱庄完成收账任务,秦润卿经过对营口市场进行调研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建议做新娘子出嫁时用的丝绸棉被,他发现在营口乃至东北,家家闺女出嫁,都准备十条八条的棉被,现在又逢上过年,正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要是把丝绸棉被投放到市场上去出售,它肯定会成为畅销货。随后,秦润卿又积极帮助客户筹集生产资金,他本人亲自出面,向在营口经商的山西商人寻求资金支持,最后他的诚意打动了山西商人,同意拿出资金购买棉花一起合作。一匹匹大红大绿的绸布加上雪白的棉花做成的棉被果然受到人们欢迎,一投放到市场就供不应求,价格也随着水涨船高,最后赚了个盆满钵满。秦润卿计算了一下收入,除去要加倍归还给山西商人出资购买棉花的那一部分资金外,还净赚了银子2800两。这名客户欣喜若狂,他不但还清了钱庄的欠款,又另外拿出400两银子作为酬金送给秦润卿。可秦润卿执意不收,他只带上该收的银款搭乘京奉铁路的火车,过山海关后返回到了上海。又过了一年,这名客户居然给豫源钱庄每个人都送来了一桶豆油,他表示自己要做钱庄一位“天上响雷都打不散”的长期客户。

由于秦润卿处处为客户着想,善于理财,为人诚信,1909年,已是经理的秦润卿开始主持钱庄全面业务。在他的领导下,豫源钱庄不断稳中求变,迅速发展为上海钱庄业界的领袖。1923年起,他还兼任其他两家钱庄的督理,统一领导三家钱庄的业务。从此,他在上海金融界备受关注。

将在营口诚信助人获得的巨额酬金全部捐资助学

秦润卿理财忠于职守,常怀感恩之心。他与钱庄老板非亲非故,但老板对他非常信任,认为他是难得之才,委以重任。钱庄老板临终前将自己的全部产业托付给秦润卿,并叮嘱子孙不得干预钱庄业务,子孙们只能按照各自名下的股份分取红利。但秦润卿是忠于职守之人,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板死后,他几十年兢兢业业,当好老管家,善待老主人的后人,每年都给东家带来丰厚的回报,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还在正常运营。

秦润卿理财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他认为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热心于“振兴实业,挽回权利”,以钱业支持实业,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他乐善好施,大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扶贫济困。他认为,财富应当转化为仁慈的德行,德行也可以转化为财富,光有财富而没有德行是不可取的。当年在营口受到秦润卿大力帮助的那名客户,在渡过危机以后,专心从事豆油生意,没几年豆油生意已是越做越大,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多。秦润卿根据实际情况便把他介绍给源丰润银号,源丰润银号在东北辟有分号,不断地向这名客户提供资金,这名客户经营的东北豆油运到了江南各省出售,使这两家赚了个盆满钵满。源丰润银号为了感谢秦润卿这位中介人,就赠送给了他一笔巨额酬金,秦润卿开始拒不接受,再三推辞,可源丰润银号却坚持赠与,秦润卿只好收了下来,但决定要替这笔巨款寻找一个合适的去处。1915年,他利用这笔巨额酬金为家乡贫苦子弟造福,与旅沪同乡李寿山等人集资在慈溪县城内创办普迪小学,他取此校名,乃寓“普及文化,启迪民智”之意,还亲立“勤、俭、公、忠”四字为校训。该校专供贫苦儿童入学,学杂费全免,赠送笔墨文具,教师待遇从丰。不久,学校名声四起。十年后学生激增,校舍不敷,又在县考棚旧址外另建普迪二校,两校学生总共近一千人。他聘请鄞县名秀才谢缄三任校长,教师中多饱学之士,有柔石、巴金等,直至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办,前后近半个世纪,为家乡和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王继鹏(营口市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