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怎样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2023年11月07日



本报记者 佟婷婷


学期过半,学习节奏与进度愈来愈快。相比开学初,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量有所增加,大部分学生可以适应这样的节奏。但也有家长发现,孩子爱闹小情绪,容易焦虑。这些小情绪和焦虑会导致孩子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对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让他们从小情绪和焦虑中走出来呢?


多数焦虑来自家长

“目前,学生的焦虑多数来源于家长。”长征小学迟丹阳老师从教30多年,她发现,家长们的高控制、高要求、高期待,是导致学生焦虑的导火索。很多家长嘴上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身体健康就好,可是在潜意识里却藏着“孩子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的想法。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口中所说的相反,情绪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形成表里不一的情况,“孩子能感受到家长的情绪,无意识地随着家长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因而出现紧张、焦虑等表现。”

悠然心理·站前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外聘心理教师于素维也表示,前来咨询的人群中,家长焦虑的比率更高。即使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但有的家长焦虑程度比孩子还要大。


我们如何应对焦虑?

老师:生活中的事情放手让孩子做

迟丹阳老师表示,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多方面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从失败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的童年记忆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不是或高或低的分数。她说,生活中的事情放手让孩子做,从叠被子、整理书包、洗袜子等小事做起,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不要怕浪费时间,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强大得多。”

迟老师发现,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做事慢,就自己搭把手“帮忙”完成,既节省时间,又不用看着干着急。其实这样做,就错失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时机。孩子叠被子、收拾书包、洗袜子的过程,是树立责任心、培养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承受力、坚韧性的过程,“孩子嘛,能遇到的困难,也就是生活上和学习的事儿,单一地让孩子处理学习上的事儿,他们也会有思维疲劳的时候。”

迟老师建议家长,在孩子有限的生活圈子里,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感受什么是不会、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改错、什么是成功……生活如此,学习亦是如此。

心理专家:知己知彼

心理教师于素维表示,首先得理解焦虑,而不是盲目出击。大多数人可能“谈焦色变”,认为焦虑完全是不好的、有害的,或有些口号是“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其实并非如此。焦虑是一种以内心混乱状态为特征的情绪,通常是一种泛化的、不集中的、对某种情况的过度反应,伴随着紧张感、担忧的想法以及躯体变化。也就是说,焦虑的感受,是由心理、生理共同作用组成。应对焦虑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把焦虑像敌人一样地消灭,而是调整到一个适宜的感受值。

“适度的焦虑不是坏事,过度的紧张焦虑会导致孩子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对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也产生不利影响。”于老师说,首先,家长需要调节好自己的状态。如果家长自己处于焦虑状态,一定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心平气和的状态去面对孩子并与之交流。其次,要耐心听取孩子的倾诉。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家长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应仔细了解孩子的想法。比如,可以这样问问孩子:“我看到你好像遇到什么麻烦了,能和我说说怎么回事吗?”孩子如果愿意说,家长不要急着打断或纠正,可以用点头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听,也可以做一些回应,比如说“我能感觉到你内心的难受”等接纳孩子情绪的话。家长的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满足孩子倾诉的需求。

除了心理释放外,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可通过运动的方式放松自己,克服焦虑。于老师建议,家长或孩子出现焦虑情况时,可以找一个舒适的姿态坐好,双手自然放在双膝上,然后从脸部肌肉开始放松,一步步到肩部放松、腰部放松、腿部放松。随着整个身体的放松,人就会慢慢进入平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