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吴玲光 右:李艳萍
本报记者 赵颖 文/摄
北风萧瑟,寒气袭人。在西市区五台子街道华安社区活动室里,16名柔力球运动爱好者身着红色的运动服,伴随悠扬的旋律,挥舞球拍,元气满满地练习柔力球。队伍前后各站一人:前者,为学员做着动作示范;后者,不断提示大家动作要领。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她们就是营口三为老年大学柔力球班的教师——李艳萍和吴玲光。
记者采访中得知,李艳萍是华安社区的居民,退休后她积极参加社区活动。2004年,经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李艳萍开始学打柔力球,从单纯的休闲娱乐到系统规范的训练,从在公园一角练习到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柔力球比赛,习练柔力球带来的益处让李艳萍深有感触。
“柔力球运动,看似简单,实际学起来并不轻松,它是一项集健身、娱乐、展示和竞技为一体的群众体育项目。由于该运动科学、健康、高雅、富有民族韵味,所以深受中老年人喜爱。”李艳萍说,她习练柔力球已近20年,随着球技不断提高,跟随她学习的姐妹渐渐地多起来。对于随时入队的新队员,她从不推脱,只要肯学,她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2016年,吴玲光加入柔力球队。通过两年认真学习,她掌握了十几套柔力球的打法。共同的爱好,让李艳萍和吴玲光有了共同的想法——带动更多的人学习柔力球,让大家都能享受柔力球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2018年,她们被推荐到营口三为老年大学义务教授柔力球课程。5年间,共招办10期柔力球学习班,累计教授300余名学员。看着大家通过练习精神面貌得以改善,她们深感欣慰。
68岁的领队吴玲光说:“在社区锻炼的队员,许多都是老年大学里的学员,多数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每周在老年大学上一节课,远远满足不了大家的学习热情。柔力球这项运动,每天都需要练习,才能提高技艺、强健体魄。我和李老师商量后,就把队员们带到这里,争取让大家每天都有时间和场地进行练习。”
不知不觉,一节课结束了。课间休息时,队员们围了上来,积极踊跃地分享练习柔力球的感受。今年75岁的马玉琴说:“我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记忆力、协调能力都相对较弱,有时一个动作需要学习好几遍,老师百问不烦,百教不厌。夏天,我们在室外练习时,李老师站在阳光下指导,我们站在荫凉处学习。一堂课结束,李老师满头大汗,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我练习柔力球已经4年了,刚来时身体素质较差,动作协调性不好,老师讲的动作引导语,我反应不过来,但老师和队友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每次向她们请教,大家都会耐心指导,使我能够坚持把每套动作都学会。这些年坚持下来,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反应速度都得到明显改善。这是一个温暖有爱的集体!”杨素兰老人激动地说。
团队后勤部长夏曙光告诉记者,两位老师为了教授大家学习柔力球,音箱已经用坏了4个。如今,队员们已经学会了原创柔力球套路《红尘蝶恋》《红枣树》《双脚踏上幸福路》等5套打法。老师们自编套路已经很劳心费神,义务教授大家也很费力,队员们一致认为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很幸运,“老师授课分文不取,辅助设备不能再让她们自掏腰包。”于是,队员们自筹资金作为活动经费,并购买日常学习设备。“2020年至2023年,柔力球班分别代表三为老年大学和华安社区参加全国柔力球柔乐球网络视频比赛,连续4年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共收获5个一等奖,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夏曙光自豪地说。
说到为何执着于义务教授柔力球,两位老师坦言:“柔力球队,是一个团结友爱、和谐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三为老年大学为离退休老年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社区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练习场地,我们愿意发挥个人的特长,为大家做点实事儿,带动大家参与健身,把身体锻炼好,让自己活得开心、让儿女们放心、让社会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