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图7

图8

图9

图10 有“天后宫”字样的祭祀用品及石匾额。

图4

图2 清《雍正四年重修没沟营龙王庙碑》。

图3 清《雍正四年重修没沟营龙王庙碑》(拓片)。

图5 西大庙外的观音阁。

图6 “西大庙市场”的牌匾下,挂着“紫气东来”的匾额。
营口于1861年开埠,一般将这一年作为营口城市的起点,营口城市不算久远的历史也成了很多营口人心中的一个缺憾。然而,营口市内却有一座早于1861年修建的庙宇,即市民俗称的西大庙。这座紧贴着大辽河的庙宇,随着这座城市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不断演变着功能,变化着名称——从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的龙王庙,到后来的药王庙、财神庙,再到天后宫、魁星阁,又成为佛教僧人主持的海潮寺、西天寺,西大庙成了一座多种信仰集于一庙的宗教场所,生动展现了营口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和气质。
2023年11月29日,有关部门在西大庙原址处举行了恢复历史原名“海潮寺”的揭牌仪式,对于追寻城市历史、挖掘文化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编者
通郡渡津处 宗教各异存
“西大庙”是后来作为俗称被叫出名的,因为它建在营口市街区的西端(图1)。
营口这块地儿,是随古辽河迁移而来。河水将上游的泥沙冲裹而来,积淀在这里,慢慢在辽河口形成三角洲。经过日积月累,终于有一侧贴近到河口左岸,渐渐成为滩涂和沼泽。最初,土壤水分饱和,长出沼生植物,便有了先人居住于此。在河岸还没有修建码头时,附近已形成了许多潮沟,人们在这里停船、休憩、繁衍。不久,炊烟在这块土地上空袅袅升腾,直到三角洲渐渐变成了稳固的辽河左岸。人群聚落达到一定的密集程度后,便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当人们在物质家园的建设中能够养家糊口的时候,建设精神家园的需求就上升到一定层面上来。
营口人历来有海纳百川之胸怀,容得下四方来客,各异风俗。当时,人们的信仰和追求杂乱,财神、火神、海神、鼋神等均有供奉。最初有一些简单的、较小的、低矮的小庙在这街巷的湫隘中存在过,在一些碑碣中,龙王庙、药王庙都有提及,也包括佛教的海潮寺。营口的海潮寺属于禅宗的“曹洞宗”,寺庙规模不大,大概很简陋,但有僧人管理。
清雍正四年,人们决定在这里重新修建一座龙王庙,修建时立了一块《修龙王庙碑》。这事儿在当时的人群中引起轰动,因其关乎到这一人群部落安全生存的民间信仰。
龙王起源于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传说龙王掌管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故在河海之地常被崇拜。位于河海交界的没沟营(营口较早的称呼之一)修建龙王庙,在一个以海为生的人群聚落中,自然是头等大事。
除了清雍正四年立的那块《修龙王庙碑》之外,清末民国时期,营口西大庙正殿前立有十多通石碑,包括《示禁碑》《药王庙重修碑志》等,这些碑文对清朝雍正至乾隆时期营口的辽河航运、粮豆贸易等情况作了记载,可惜如今都已经寻不到了,但幸亏有拓片留存:
“没沟营北接辽河,西面沧海,一通郡渡津处也。而舳舻云集,日以千计。使不建庙以巍焕其观,何以为归往而?且往来商旅祈安祝平,尤赖龙王,以保无恙;使不建庙以妥侑其神,又何以为拜祷地哉!此古人建没沟营龙王庙所自来也。……”
这算得上营口城市开发史上的重要记录了,是研究营口开埠前的早期历史和营口城市起源的重要佐证(图2、图3)。
清雍正四年后重修后,西大庙正式转化为佛教信仰,后定名为海潮寺,伴随潮起潮落,幽远地伫立在辽河南岸龙兴之地。
贸易吞吐港 妈祖佑海航
用于海神崇拜的天后行宫,是西大庙的一次系统升级和重组。
大凡北方的妈祖庙,都是南方商人盖的。当南方商船和其他地方的商船平安靠岸,在海上漂泊数日且担惊受怕的商人、船民及其家人,无不庆幸与感恩。南方商人都祭祀妈祖,时刻感恩妈祖的护佑。于是,在没有妈祖庙的没沟营建一座天后行宫,是众多南方商人和船民的心愿。
妈祖,即海神娘娘,她是宋代莆田人林默,幼而神异,屡显灵异于海上。相传舟船在海上遇险,往往见天际雾中有红灯出现,即为林默来救,必能脱险。屡与危难相遇的渡海者大多祷祀她。
南方商船来营口是为了贸易。营口当时输出商品以大豆、高粱、豆油、煤、生铁、滑石、药材为主,输入商品以面粉、木材、棉布、棉线、矿石及竹、纸、陶瓷、砂糖、茶、烟草为主。贸易带动了这座城的兴盛,也带来了民俗信仰。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南方航海而来的外埠客帮和本埠商家共同出资,把即将坍塌的龙王庙和刚修缮不久的药王庙拆除,在两座庙的旧址上修建了天后行宫。
从一张老照片来看,天后行宫至少是三开二进深古大厝,屋脊呈弧线,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别致典雅,蔚为壮观(图4)。
厝,是闽南一地颇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朱红砖瓦,白石壁角。中轴对称,四周封闭的红砖为“结界”,里面以中厅为中心,左右是进数不等的院落。进与落往往轩轾不分,几进古厝又称为“几落”。
第一进必定是门厅,第二进才是整个群落的主角。建筑比山门大些,“光厅暗室”布局。这种布局会让中间的厅堂宽敞明亮,这里自然供奉的是妈祖,即海神娘娘。厅的两侧是东、西大房,在闽南民居里也是主要居室。一般东侧的大房供奉的是药王,西侧供奉的是龙王。在古厝声名彰显的光厅暗室格局中,此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为基本的样式。
从正屋走出,正对的两侧是左右厢房,又称“榉头”。它面向天井敞开,使得大房既可以通风,又避免了与阳光的“对峙”,被用作客人、随侍的休憩之所。厢房之外,两侧或者一侧增设纵向的长屋,称为“护厝”。
这座建筑,在砖石墙的装饰美化上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砖石混砌、墙面、装饰的色彩纹样,都有独特之处。木梁承重,砖、石、土护墙;以正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装饰屋顶、檐口见长;穿斗式木构架,设燕尾形屋脊;装饰为透雕、浮雕等精美的雕刻,技艺精湛,造型逼真;墙身腰线有石影雕;窗有石构窗、木构窗,独立形成整体图案。
显然,营口的天后行宫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从建材到工匠,均由福建商人筹划组织。虽然本地早些年也有小规模的供奉和祭拜妈祖的仪式及场所,但这次修建的可以说是东北最早、最宏伟的妈祖庙了。
龙王庙、药王庙被天后宫所整合、取代,是因为营口从船的停泊处变成了转运码头和贸易吞吐港。在铁路还没有修通之前,营口是东北经济的动脉,辽河是东北主要的交通通道。天后行宫记录了营口因港而兴的城市根脉,承载了营口“舳舻千里”“南船北上”的昔日繁华,彰显了营口和营口人海纳百川的品格胸怀。
天后行宫建成后,香火很兴旺。由于营口的天后行宫由僧人代管,庙前广场西侧又建了观音阁。观音阁为歇山式楼阁,举架突出,因建于石筑高台之上,故称阁,高约二十米。内有樟木雕观音像和十八罗汉像,上悬匾额“一片婆心”。观音阁的东向为财神阁,主祀财神,上悬题额“灵通泉府”,东面正中题额“天医晋财”。“天医”乃八宅风水的吉位,“晋财”即是进财。(图5)
观音阁与西大街东侧的营口老爷阁遥遥相望,两阁相距不足两华里。广场东侧正对着老爷阁的是上书“紫气东来”匾额的(图6)木牌楼,西面是上书“慈光普照”匾额的三门四柱、柱不出头的木牌楼。
大凡供奉民俗神祇的庙宇都要娱神。清咸丰八年(1858年),西大庙广场南面又新建了一座戏楼,坐南朝北,正对着天后行宫的山门。戏楼为大木大式木作,几根木柱支撑着带斗拱的梁架及屋面,歇山式、青砖青瓦,建在作为舞台的基石之上。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致祭期前后数日,都要酬神唱戏五天。营口渔民和外埠商人都会到此许愿听戏,祈求天后娘娘、药王和龙王诸神祇保佑出入平安,祈愿康健长寿。
一个建筑群 半座营口城
西大庙在历史上经过了多次重修,而1929年那次重修完全是按照北方建筑风格设计并由北方人施工、基本按照清代建筑的通则进行的,成为按硬山建筑的特征和主要形式作基本构造的建筑群。这次重修是由住持莱山主持修缮的,这是西大庙的第二次全面系统升级。
彼时,大殿已屋顶坍落,阴雨渗漏,星夜透光,不避风寒。对于重修,埠内官商各界众施主踊跃报名,纷纷出资赞助。于是,开始计划将殿宇、回廊以及山门、戏楼等一切加以重修并重新绘塑神像。早春二月间鸠工庀材,到了四月下旬,规模得以显现,丹楹刻桷,金碧辉煌。
重新规划的西大庙前殿三楹,左右有角门,院内有钟、鼓二楼。正殿为硬山式、前附六檩卷棚的复合式建筑,供奉的依旧是妈祖。药王殿、龙王殿在其两侧,都是三楹硬山,与正殿左右依接,各自有门。正殿前左右,有钟、鼓二楼。
最能标明历史的是庙内的数方石碑。当时,除了有重镌的《修龙王庙碑》外,还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牛庄防守、海城知县为不准牛庄、海城斗纪前赴没沟营、田庄台二处过量粮石的《示禁碑》,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整顿船捐碑》和民国七年(1918年)的《营、复两县粪人颂德碑》等。
正殿前有石狮子一对、铁香炉一个。石狮子上刻有“没沟营天后宫”“同治拾叁年岁次甲戌仲秋吉立”“闽漳弟子魏慎德敬谢”等刻款;铁香炉上铸有“天后圣母”“嘉庆二十五年立”“奉天海城县没沟营税店丰盛、恒益、宝兴、广信、洪昌,上海信商周锡璜同敬助”等字迹。这些都是西大庙修缮过程中的特殊记录(图7、图8、图9、图10)。
西大庙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致祭期,届时有连续几天热闹的庙会。四月二十八日也是药王庙的致祭日,龙王庙每年以六月十三日致祭。有关妈祖信仰的特定节日和重大祭祀活动,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一般在妈祖诞辰日、妈祖升天日、元宵节等日期举行。
西大庙是当时市民的政治和公共活动中心,且不说各类政令发布都要刻碑立于庙前,其他各类信息发布也要在庙前张贴。
西大庙是多个庙宇的综合体,海神娘娘、药王和龙王是民俗神祇,观音则属于佛教。观音庙除了供奉“正神”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杂神散仙,例如子孙娘娘、痘疹娘娘和眼光娘娘等。那时,庙里常见十字披红的女子在神像前终日“站班”,也有设供还愿的善男信女前来感谢神恩。
每当庙会,“全埠工、商、医、教各界,铁、木、泥、瓦各行,饭店、旅店、浴池、理发各业皆放假一天。市民扶老携幼,空巷而出。达官贵人或骑马、或坐车,随带跟从仆妇,相接于途,同来逛庙。当时营口警务厅和练军营的官佐均率队出动,维持治安。庙前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举袂成云,挥汗如雨。戏楼尽邀名班演出传统剧目,锣鼓喧天,自晨至暮;广场周围,摆摊、搭棚经商卖艺者,拥拥挤挤,密不透风,九腔八调,此伏彼起。游人各有所好,自寻去处。戏迷们把戏楼围得水泄不通,听板眼,品韵味,喝彩助威,手舞足蹈。还愿的、求签的,神态庄严,各自认准神像,奉上供祭。海神娘娘殿内,挂着许多远航驳船模型,上面刻有某某船号、某某船东。这是那些海上遇险而侥幸保全的船家,来酬报神灵的好生之德……”(《营口文史资料》)
改革开放后,西大庙由市佛教协会负责管理,2000年再次重建,2003年重新开放。20年后,西大庙得以再次恢复海潮寺之名。
历史的阳光依旧闪亮,照耀着古庙的精魄。“庙”祀奉的是“神”,或者说是已经去世的圣贤。去庙里一般是表达人们对忠孝、信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承载着强烈的精神寄托。海神娘娘庙、药王庙、龙王庙及海潮寺等的不断升级和重组,见证着城市的历史步伐,接受着岁月的洗礼打磨。她就伫在营口街区的西面,在绵延三百年来的香火缭绕中,看着这座城市人来人往、生生不息。
(文章史料由杨庆昌提供,图片由杨新涛提供)
又:值此海潮寺恢复历史原名之机,现面向全社会为海潮寺征集楹联两副。
征集时间:2023年11月30日—12月31日。
电子邮箱:gzzgm278@sohu.com
(市委统战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