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禹之鼎《西郊寻梅图》(局部)

清·胡锡珪《寒江独钓图扇页》

清·扫雪貂皮行裳

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冰嬉图》
聊起“冬”,必定会想起“雪”。可能是塞北寒冬雪飘如絮、银装素裹的美景,也可能是纷纷扬扬掺杂着小雨的朦胧之景,抑或留在记忆中的诸多雪上运动。
那么,下雪后,古人会做什么呢?
万事讲究动静结合,古人亦是如此,有在家中作画主打安静的活动,也有外出溜冰以动为主的运动。
雪后活动之安静版
古代没有手机、平板,少了“网上冲浪”这项活动,但线下活动很丰富,如雪中垂钓、雪中会友、踏雪寻梅、作画等。
踏雪寻梅 说起这个话题,有些电视剧“发烧友”会很自然地想起《甄嬛传》中甄嬛雪中寻梅的场景。为什么古人热衷踏雪寻梅呢?首先“梅”在古代被赋予很多美好的品质,如自强不息,傲世独立等,一直受到文人墨客青睐。而“雪梅”又让开得正艳的梅花多了清逸脱俗之美,二者相互映衬,令雪更白、梅更俏。从常规视角来想,清冷的冬日出现一抹红,必定是艳丽、热烈、引人注目的,所以也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要在雪天去寻梅了。明代王谔的《踏雪寻梅图轴》记录了一主三仆在雪天寻梅的场景,从画中四人衣着来看,必是寒风凛冽,一行人顶着寒风逐渐向高处行进,步履维艰仍不放弃,可见古人对“踏雪寻梅”这项活动的执着。
雪中垂钓 “垂钓”这项活动古今适用,不仅可以独自静坐厘清思绪,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食物。古人很喜欢垂钓,尤其是雪天垂钓。李成的《寒江钓艇图》便是“雪景+垂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近景中,一人坐于孤舟,手持钓竿垂钓,树木萧瑟,了无生机;远景的怪石上盖了一层积雪,石中又有瀑布蜿蜒倾斜而下,颇有意趣。
雪中会友 冬天古人最浪漫的事情,雪中会友当算一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色将晚雪意渐浓之时,共饮暖酒真是惬意,《雪堂客话图》体现的正是这件趣事。画中描绘的是江南雪景,山林房舍被雪覆盖,屋内二人也许在对话,也许在弈棋。想象一下,漫天飘雪、冰天雪地的林间,茅草屋内闪烁着若隐若现的烛光,隐约望去是挚友的身影。进屋后,二人围炉夜话,饮酒取暖,秉烛夜谈,屋内的丝丝暖意与屋外的萧瑟之景,一冷一暖,对比强烈。
这些作品中,无论踏雪寻梅还是雪中垂钓的主人公都是男性。历史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叠加,让女性角色在此类作品中相当匮乏,但这并不代表女性对雪没有向往,也并不是没有记录女性赏雪的作品。如清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烘炉观雪轴》中所绘宫掖女子,她临窗而坐,观赏窗外雪梅与雪竹,若有所思,或是在想闺中趣事,亦或在想雪停后玩儿什么呢?
家中作画 这项活动听起来似乎没有多好玩儿,却是文人墨客最爱的雪后娱乐方式。“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杰之意耳。”历代以雪为题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如“雪暗洲渚白,江清蒲柳寒。悠扬双短棹,汗漫一鱼竿。”“雨雪江中一钓竿,天生渔父不知寒。蓑衣白尽无人识,都作双双白鹭看。”从绘画作品来看就更直观。例如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范宽《雪景寒林图》。画中描绘了矗于皑皑白雪中的层层山峦,层层密林围成幽幽山谷,通过渲染、皴擦的方式表现出冬日山林树石的潇洒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四时和山川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雪后活动之运动版
要说内向的人在雪后垂钓、访友、作画可愉悦身心,那么外向的人一定不满足困于家中,更想出去走走,那不妨了解一下古代的冰雪运动。
冬奥会是现代承载冰雪运动的一种方式,很多冰雪项目都具有传承性和历史性,亦能在古代找到根源。
滑雪是最常见的冰雪运动,也最日常,每个人孩童时期就能“自学成才”。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有滑雪内容的岩画可以佐证这一观点。但滑雪只是再基础不过的运动,古人凭借智慧,在滑雪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众多冰雪项目。有的成了“民俗”,即众人冬日结伴游玩;有的甚至成为官方活动,逐渐趋于正规。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骑木而走”“冰上冰床”“冰上蹴鞠”和“冰雪运动会”。
骑木而走 是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间的一种冰雪活动。北方地区冬季雪量大,积雪厚,往往需要在雪地中谋生、捕猎甚至作战,在雪面上的行进速度,直接影响劳作效率和作战效率。因此,北方地区人民研制出了类似雪橇的工具,即脚下固定踏板,手拿木杖,相互配合在雪中滑行。据记载,这种方法可即停即走,滑行速度极快,甚至可以追逐野兽。当地人称脚下的木板为“木马”,因此就有了“骑木而走”这一雪上活动。
冰上冰床 宋代时开始流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凌床”便是“冰床”,最初用作冬季河道结冰时官员通行的交通工具,或是运输货物的工具。早期的冰床主要材料是木板,上铺芦苇,一人在前面引绳便可移动。随着人们对冰上工具的开发和改进,在解决温饱之后更重视娱乐性,冰床逐渐演变成一项娱乐项目。据记载,冬日河面结冰后,冰面上有乘坐冰床追逐的,有在冰床上对饮的,亦有通过拉冰床谋生的。
冰上蹴鞠 据记载,蹴鞠早在战国时期的中国民间就已流行,从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蹴鞠,原因与清代统治者的生活环境相关。他们自幼生长在冬季漫长的自然条件下,雪中滑行之术已与自身融为一体。入关后,曾把滑冰之术列为军中练兵项目之一。随着社会逐渐稳定,战事减少,滑冰作为军事技能的作用逐渐式微,娱乐性逐渐显现,在滑冰的基础之,结合众多娱乐方法,衍生出了“冰上蹴鞠”。冰上蹴鞠可以说是融足球、篮球和滑冰于一体的运动,参与者需要穿上特制的冰鞋,在冰上穿行“运球”。
清代的冰嬉方式不止“冰上蹴鞠”这一种,还有冰上“抢球”“转龙射球”“摆山子”“达滑挞”甚至“花样滑冰”。“抢球”即分队在冰上争抢球。“转龙射球”即众人在冰上有序滑行的同时进行射箭,特点是参与者众多,队形犹如巨龙蜿蜒,射中“天球”和“地球”的人可以领赏。“摆山子”即由统一服装,统一队形的众人按照走位极速滑行的一种运动,在极速走位中摆出相应的图案并且表演高难度动作,犹如现在的杂技表演。“达滑挞”类似现在的滑雪运动,在表演前,“后勤部门”通常需要用水不停地浇出冰山,高约三四丈,表面无障碍和大的瑕疵后,表演者佩戴滑具,从高处飞速滑下,非常不易。
冰雪运动会 现在有冬奥会,古代也有“运动会”。北京有众多皇家冰场,清代还专门设置了“技勇冰鞋营”这个兵种以及管理冰嬉事务的“冰鞋处”,任务就是每日训练,挑选优秀者接受皇帝校阅。每年冬至以后,清廷均在太液池举行盛大的冰上体育活动,清帝亲临现场观赏。冰嬉项目有冰上射箭、冰球赛、速滑、单人花样滑、双人花样滑及冰上杂耍等,儿童在冰上表演童子拜观音、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等精彩动作。清乾隆帝《御制瀛台雪景诗》注云:“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采球,互逞乔捷。并设旌门县的演射,用娴步伐止齐之节。皆轮番阅视,按等行赏,以为常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冰嬉赋》,体现了他对冰嬉的重视,亦可看出这项运动在当时的火爆程度。清代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人绘制的《冰嬉图》,描绘了八旗官兵表演冰嬉的场景,画中场景正是前文所说的“转龙射球”项目,冰上表演者整齐排列,成龙形在冰上滑行。画中囊括了众多滑冰项目和技巧,比如射天球、叠罗汉、金鸡独立、飞叉等。清代甚至将冰嬉视为“国俗”,每年王公大臣前去观赏,甚至准备了丰厚的奖赏。
肯定有人好奇古人冬天穿什么,尤其是雪中狩猎、游玩时是如何保暖的。不必担心,古人也有自己的“羽绒服”。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家大多是棉质的衣服,加入一些芦苇或家禽的毛御寒。清雍正时期的“扫雪貂皮行裳”平铺开像围裙一样,腰前还有暗兜,内部缝有貂皮,皮质松软,光泽度也好,是清代皇帝在冬季围猎时的用物。
除了必不可少的保暖“神器”以外,皇室冬季的衣物也相当有讲究,其保暖作用不亚于现在的羽绒服。以“金黄色暗团龙缎扫雪貂皮行褂”为例,衣身以团龙纹暗花缎为面,圆领、平袖、对襟,里面缝制貂皮,光看这个厚度就知道保暖性能很好,所以古人在冬日出行是不会受冻的。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符号,春是绿色,夏是艳阳、秋是落叶,冬是雪花。这个季节因为有雪变得浪漫,变得有了更多可能性和趣味性。
国家人文历史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