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八戒的法号猪悟能,“八戒”是唐僧收他为徒时送他的别名。为什么猪八戒还得有个别名?因为猪八戒在历史上有个原型叫“朱八戒”,只是他的姓氏是朱红的“朱”,不是猪猡的“猪”。朱八戒本名朱士行,东汉末年出生。他是一代高僧,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受过戒的和尚。
“八戒”是指八条戒律,具体内容包括: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其中,第六戒是不戴花环,不在身上涂抹香料;第七戒是不要坐在或躺在宽大豪华的家具上,因为人这么一躺,就浑身酥软、精神涣散了(现代人应很有体会);第八戒是不要在不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具体说就是所谓“过午不食”,即从日中正午到第二天清晨这段时间不再进食,只能喝一点儿流汁。流汁不能太稠,蜂蜜水和果汁可以,牛奶或芝麻糊就不行了,因为这些约等于干饭。
朱士行受戒以后,做了一件大事。他在洛阳钻研《小品般若经》,觉得有些地方说不通,于是决定去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最后成功地让这部经书传到中原。
朱士行或者说朱八戒是中国历史上西天取经的第一人。后来,朱士行的形象和其他神话形象结合,在《西游记》里被定型为我们熟悉的猪八戒。
猪八戒这个“八戒”的含义,并不是前文说的八条戒律。原著里面说,猪八戒叫猪刚鬣的时候,受戒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名“八戒”——五荤三厌,加起来正好是八条戒律。那么,五荤三厌又是什么呢?
首先看五荤。我们今天说的荤一般指肉食,其实荤的本义,是有刺激性气味的菜。“荤”字有个草字头,说明它和草有关;肉食在古代叫“腥”,二者合起来称“荤腥”。五荤是哪五荤呢?分别是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gé)葱。其中兴渠不常见,是一种原产于印度和伊朗等地的蔬菜,可长到两尺高,味道有点儿像蒜;慈葱就是葱;茖葱是薤(xiè)。什么是薤呢?薤在中国某些地方又叫藠(jiào)头,是一种像葱不是葱的蔬菜。去过湖北武汉的朋友可能知道舒安藠头,到过江西南昌的朋友可能吃过红谷滩的生米藠头。总之,五荤的共同特点是吃了嘴里有味道,气息会变得浑浊,所以才不让佛门弟子吃。
三厌指的是三种肉:大雁、狗和乌鱼的肉。这三种肉为什么不让吃?药王孙思邈有一首《孙真人卫生歌》,里面有这么两句: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
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意思是说,大雁飞行有秩序,狗对人有情义,黑鲤(乌鱼)总是头朝北,知道君臣之礼。人们要是不顾礼义而吃了它们,天地神明都会不高兴。解释一下,据说乌鱼能够感知地球磁场,休息时总是头朝向北边。而中国的君王讲究“坐北朝南”,臣子自然要坐南朝北。所以说乌鱼有臣子之礼。总之,大雁、狗、乌鱼这三种动物都通晓人类的规矩,所以吃不得。
关于“三厌”,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乌鱼换成了乌龟。明代文人笔记《涌幢小品》里就持这种说法,作者朱国祯当过天启年间的内阁首辅。他说,大雁有夫妇之伦,因为据说大雁一辈子只有一个配偶;狗有护主之情;乌龟有臣子忠敬之心。这可能是因为乌龟总是背着龟壳匍匐前行,很像臣子面向君王跪拜的姿态。
总之,历史上的高僧朱八戒的“八戒”和小说中的猪八戒的“八戒”,二者含义并不一样。文汇网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