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长大后的我 成长中的你 2024年01月05日

营口理工学院举办思政品牌活动“清晨一讲”汇报演出。

教师刘畅用多媒体设备上课。

站前区红旗小学教育集团利用多媒体技术开设围棋特色课。

西市区创新小学网络直播校园艺术节联欢会。

营口理工学院附属小学“剪之韵”特色社团活动。

“营”在青春体育艺术大会剪影。

本报记者 隋春波 佟婷婷

时光荏苒,桃李芬芳。三尺讲台上,祖孙三代投身教育事业,书写因为热爱所以坚守的动人故事。这就是营口理工学院附属小学刘畅老师一家人。

祖孙三代的

坚守

“我的奶奶1919年生人,年轻时读过女子学校,民国时期作教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延风小学任教20余年,退休后返聘担任幼儿园园长,工作到近70岁。‘教书育人如同苦练武功,偷不得一丝的懒。’这是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觉得,全家人之所以都深深热爱教育事业,是因为奶奶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追忆过去,刘畅语调柔和,面带温情。

刘畅的父亲1965年任教于市工读学校(后更名为市第十中学、市雁楠中学)直至退休。母亲1968年在盖州市某小学任教,后也在雁楠中学任教。“爸爸心灵手巧,声音洪亮,曾担任木工和体育课。木工课上,他总是面带微笑,教学生看图纸做模型。退休后,到镜湖公园发挥余热,免费教老年人健身鞭和舞剑。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真让我感动。妈妈年轻时插队下乡,当时农村缺老师,她就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刘畅说,以前,很多人对学习不重视,孩子们经常逃课,抓鸟蛋、摸鱼,母亲就走街串户地家访,劝他们回校念书。有一个孩子没妈,没有本和笔,不写作业,刘畅母亲就自掏腰包买来本笔,削好笔尖,天天放学后留下他辅导作业。

“除了教数学、语文,妈妈还教音乐,闲暇时自己编写教材,农忙时下田种地。如今,虽然退休多年,但每次社区举办大合唱活动,她都积极参加,还不辞辛苦组织排练。”

刘畅的姐姐1999年至今任教沈阳建筑大学。姐夫1996年至今任教鲁迅美术学院。提起姐姐“刘教授”,刘畅说,那可是我的骄傲,现任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出版艺术类教材4部,发表专业研究论文20余篇,主持研究辽宁省教育厅等部门立项课题项目多项,包括《辽宁省历史建筑保护指南》《沈阳故宫博物院满族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辽宁剪纸艺术的现状及市场营销机制研究》等。姐夫是个才华横溢的画家,多幅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并获奖项。曾担任交流学者赴俄罗斯大学传授中国绘画技法。

刘畅1999年参加工作,任教西市区实验小学,2019年至今在营口理工学院附属小学交流任教。“任职以来,我先后教了几个纪律、成绩不太理想的班级。除了通过学科教学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外,我还通过丰富多彩的班队会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对待问题学生,我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思想上尊重他们的人格,经常促膝谈心,寻找闪光点,让他们担任班级干部,还经常利用下班后时间家访,或打电话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就这样,我用真爱赢来学生对我的尊重和信任,他们真的变了。”科研兴教的今天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刘畅坚持学习,广泛汲取营养,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及时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我经常是下班后走得最晚的一个……”

工作多年来,刘畅曾荣获市级骨干教师、市电教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所带班级先后获得省雷锋中队、市周恩来中队、市优秀少先中队等荣誉。

从黑板

看发展

“叮铃铃——”上课了。刘畅领着记者走进教室。她在多媒体黑板上演示了“潺”字的笔画顺序,然后让学生们动手书写。期间,她用视频展台把一名又一名学生的字迹同步传送到多媒体黑板上,全班同学马上看到了这些同学的书写内容,纷纷点评着:“这个‘潺’字写得漂亮!”“这个写得太‘抠’了。”“这个的间架结构有点儿问题……”

与父母一代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老三样”教具相比,如今刘畅老师用的是“高大上”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想想过去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她不禁感慨:“以前的学校,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室里,冬天只有一个烧煤的炉子,冷得让人颤抖;夏天没有风扇、空调,热得师生汗流浃背。”

“爸爸说,他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黑板是用几块木板拼接成的,表面刷上黑墨。上一天课,手指头都是黑的,身上却是白的。由于是木质黑板,每隔一段时间,还得重新刷墨汁。”下课时,孩子们总能看见老师们边走边拍打身上的白灰,“这一拍一打,整个人就像‘冒着仙气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保护视力的墨绿色玻璃黑板,逐渐取代了黑色的木质黑板,刚刚参加工作的刘畅赶上了好时候,“身上的灰尘少了,孩子们也不怕黑板反光看不清了,幻灯机、电视机每班一台。”那时,她觉得与父辈相比,教学设备已经非常好了。然而,30年后的今天与那时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仅从《营口市志》中记载的几个数字,我们就能看出发展的步伐之大:

1979年,营口市直教育经费支出合计390.80万元;

1985年,营口市直教育经费支出合计992.91万元;

2018年,市教育局教育支出41201.09万元;

2022年,市教育局教育支出50587.83万元。

近几年,我市各校陆续安装了多媒体黑板,教室里,除了配有用粉笔书写的玻璃黑板外,还有一块可以画图、写字、通过电脑里的教学软件展示网络内容的多媒体金属黑板。教师手指在显示器上一点、一划,标准的图形、文字就出现在显示器上;视频展台可以随时展示老师、学生的书本内容,做到及时分享与点评。

今天看来,操作简单,直观醒目,能让老师授课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参与互动机会大大增多,可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黑板如此寻常,实则体现了我市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改革开放给教育事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课程设置跟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改进。”营口理工学院附属小学专职副书记于营介绍,以前,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为主,相对单一,现在则丰富多样。“以理工附小为例,除了基础学科,还增加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书法等课程,学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设了剪纸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综合能力。”

跨越式发展的

营口教育

记者从市教育局提供的材料上了解到,近十年来,我市教育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十年累计支出259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及维修改造项目共计102个,修建改造操场近百块。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我市2所学校德育工作入选全国典型经验,2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2021年创城国检测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分数在全国97个提名城市中位列第一。

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举办“营”在青春体育艺术大会相关赛事,开展全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十年来,共有57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所幼儿园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班集体长跑”成为全省品牌,4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2021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46.1%,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全市49个乡镇,全部建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发展新阶段。2017年,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走在全省前列,三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96.79%。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十年来,打造省示范性高中8所、省特色高中5所。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营口“双元制”办学模式标准获省推广。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职普融通试点。2022年,我市被评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城市,获省政府激励支持。

智慧校园建设持续加强。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基本实现,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实现市级精品课程、在线课程共建共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