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烟》封面

电影海报
2023年11月3日晚,我登山回来,已经懒得阅读文章了,品着小酒刷朋友圈,方才得知,作家辛酉的短篇小说《闻烟》改编的电影《我爸没说的那件事》是日公映。电影由张国立和韩庚主演,导演是泷田洋二郎,他执导的电影《入殓师》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小说名字是《闻烟》,电影名字却是《我爸没说的那件事》,从“闻烟”到“我爸没说的那件事”,两者之间的关系若不看小说,令人一时难以联想。这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趁着酒兴,请辛酉给我发了《闻烟》电子版。
辛酉是大连人,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的签约作家,已出版5部长篇小说和1部短篇小说集《闻烟》。
不一会儿,辛酉给我发来了《闻烟》的链接,我点开就看。一口气读完小说,不禁感叹,辛酉确实会写小说。第二天,当我酒醒再读一遍后,再次感受到辛酉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和文学功底。
“我把制作冰晶糕所需要的材料放到灶台上之后,就识趣地退出灶房。在父亲工作的时候,那里是我的禁区。父亲一边咳嗽着一边慢慢走进灶房,‘砰’的一声,灶房那扇老旧的铁门被父亲重重地关上,随后传来他在里面拉上插销的声音。我和父亲就这样被隔绝在两个世界,十几年了,这样的场景每天要上演一次。我早已习以为常,心里却多多少少还是有几分怅然。”
小说心平气和地开始了,其场景真实得如见其人——一对制作冰晶糕的父子。作者用“识趣”“禁区”“砰”等关键词,把“我”的无奈和不满写得恰到好处;用“咳嗽”“慢慢”等关键词写出了父亲的身体状况和重重的心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动笔之前构思相当成熟,开篇即不动声色地布局了。当然,这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作者开始叙说原委,主人公“我”是“同顺祥”未来唯一的继承人,按说父亲早就应该将制作冰晶糕的工艺流程完整传授于“我”,偏偏父亲在关键的地方留了一手,使得“我”制作的冰晶糕虽然看起来与父亲制作的冰晶糕毫无二致,但味道总是少了“同顺祥”祖传工艺制作出来的那种醇香味儿。
作者在这里埋好伏笔之后,并不着急解谜,而是开始慢条斯理写“我”的成长和父亲的生活。小说内容丰满并有可读性,现场感十足。
“‘同顺祥’已经存在了一百六十多年。店门正梁上的那块匾额早已斑驳得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但用行书写就的三个繁体字‘同顺祥’依然散发着特有的魅力。临溪镇有很多卖冰晶糕的店铺,‘同顺祥’的名气最大,历史最悠久。准确地说,其他冰晶糕店都是‘同顺祥’的仿版。父亲柳庭深是‘同顺祥’的第七代传人,由于总爱咳嗽,人送外号柳咳嗽。我叫柳见三,是‘同顺祥’的第八代传人。”
正因为“我”早就知道自己将来会是“同顺祥”的第八代传人,所以,连初中都没毕业,就主动退学了。对此,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不勉强你。”“我”知道自己铁定是“同顺祥”的第八代传人,便有恃无恐。写“我”相亲,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了夸张的写法:七年时间,一共相了七十八场亲,七十七个女孩中有好几个是父亲中意的,而“我”第七十八个相亲对象是小悦,“我”一见倾心,她实在是太漂亮了,漂亮的女孩子谁不喜欢呢?父亲却偏偏不喜欢小悦,好在没经过太久的拉锯战,父亲就妥协了。这些情节描写可见父亲对四岁丧母的“我”的包容。作者将深沉的父爱写得云淡风轻:“他还是像我小时候那样,凡事尽量顺着我的意思。只要不涉及冰晶糕的制作秘方,他都是一个好父亲。”
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前文埋下的悬念:冰晶糕的制作秘方和父亲的咳嗽。如果直奔“主题”,那就不是写小说,而是记流水账了。作者开始有条不紊地写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打牌、下棋的悠然生活。身为名头响亮的“同顺祥”第七代传人,不可能不知道“同顺祥”只是表面繁荣罢了。其实,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仅仅比别人略好一点儿而已。“我”建议父亲要么涨价,要么增加销量或者延长营业时间。父亲说:“给别人也留口饭吃吧,再说了,我还想多活几年呢。”父亲的话貌似敷衍,实乃意味深长——他既为别人考虑生路,也为自己留后路。但是在“我”不知道冰晶糕的制作秘方之前,便很容易认为父亲是“敷衍”。这里为后文中父亲的早逝埋下了伏笔。
父亲平时很少喝酒,只有在母亲的忌日那天才会喝上两口。在我二十四岁那年的母亲忌日,父亲喝多了,他的话也随之多了起来,他问我:“如果没有‘同顺祥’,你自己能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这是父亲在为“我”谋出路。
在“我”当仁不让要当“同顺祥”的第八代传人之际,父亲说这番话是几个意思?而“我”并不理解父亲的真正用意,反而戗道:“拥有‘同顺祥’就一定能在社会上立足吗?您留了一手,不管我怎么做都做不出正宗的冰晶糕。”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一直咳嗽的父亲想的是如何让儿子今生不再“咳嗽”,而儿子纠结的是父亲没有将制作冰晶糕的秘方传授于他。小说在这种关爱与不被理解的矛盾中推进。“父亲静静地望着我,他的眼里透着些许无奈,似有话要说,嘴巴张了张又被他强咽了回去,他拿起一盅白酒,仰头倒进口中。旋即,父亲脸上的表情开始复杂起来,并且再一次欲言又止。那是迄今为止,我认为自己最接近真相的时刻,可惜父亲最后什么也没说。”
父亲因何对孙女疼爱有加?当小悦怀孕之后,“父亲一贯布满阴霾的脸上终于经常能看到阳光了,甚至连咳嗽的时候脸上也是挂着笑容的。他像供着神仙一样供着他自己并不喜欢的小悦。对小悦肚子里的宝宝,他这个爷爷比我这个爸爸还要上心,总是怕小悦磕了碰了出意外。离预产期还有十天就早早地把小悦撵到县医院待产。”相信读者看到这里,心领神会。
“一个星期后,小悦生下了一个女孩儿,父亲给孩子取名闻烟。闻烟出生的当天,父亲就将一则停业通知贴在‘同顺祥’的大门上。同样的事情,二十八年前也曾发生过一次。那次停业是为了庆祝我的百日,父亲包下了镇上最好最大的饭店‘风月楼’,宴请全镇的父老乡亲,这是‘同顺祥’的传统。在得知闻烟性别的那一刻,我原以为父亲不会再用这样的规格来操办闻烟的百日宴。因为生女孩儿对我们柳家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失败。从父亲的爷爷那一辈开始一直到我,历四代而单传。我们柳家迫切地需要多几个男丁来延续香火。不幸的是,我和妻子小悦的头一胎就生了女儿。父亲却给了闻烟和我一样的待遇。”在这里,父亲已经突破了传统。
父亲给“我”的女儿取名闻烟。读者可别真以为像《鱼眼》就是鱼眼村、《宝水》就是宝水村这样轻松就揭开了标题的谜底。其实“闻烟”这个伏笔埋得很深,惯于写长篇小说的辛酉将他的擅长在《闻烟》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闻烟”即是父亲不愿轻易传授给“我”冰晶糕制作秘方的原因。之所以不愿传授,是因为父亲深知“闻烟”会致癌。父亲给孙女取名闻烟,以及破例将孙女闻烟写进宗谱,是决定放弃“闻烟”这道工序,并且将其交还给祖宗。父亲终于放下了压在心上的石头。但小说到此并未结束,真正感人的是后面父亲为救“我”女儿闻烟时的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义无反顾。
自从“我”有了女儿闻烟后,父亲将“同顺祥”交给“我”打理,但依然没有将那能做出醇香味儿的秘方说出来。“我”由着自己的经营理念打理铺子,开始请人帮工,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学徒的另立门户,“同顺祥”受到严重冲击,“我终于尝到了改变传统所带来的苦果。”其实,这不是“我”有意改变传统,而是因为“我”没有得到秘方的缘故。不得秘方,就做不出独具醇香味儿的冰晶糕。这也是作者从始至终所埋伏笔之一。
而恰在此时,“我”女儿闻烟却被发现身患障碍性贫血,作者心有不忍地设置了一场拯救她的紧张过程。“在高昂的医疗费面前,我和小悦这几年积累的财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几乎一夜之间,我之前建立起来的成功感就烟消云散。为了让闻烟得到最好的治疗,小悦带她去了北京的大医院,我留在临溪镇赚钱供她们娘儿俩在北京的一切费用。闻烟的病治疗得还算顺利,仅仅过了半年就找到了合适的配型,并且配型成功。骨髓移植所需的手术费和后续的一些费用加起来一共五十万,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柳见中不失时机地提出负责闻烟的医疗费,但要用‘同顺祥’冰晶糕的祖传秘方做交换,被父亲当场拒绝。”这里,作者将前文从未提及的柳见中写出来,是想让读者知道作者的心思:父亲的拒绝是为别人着想的善意,不是对族人的小气,而是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父亲人格的伟大,正是体现在这决绝里。
“父亲拿出了四十万,我后来知道其中有二十万是父亲借的高利贷。父亲选择了重新出山,他没有改变我的经营模式,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N倍,他像陀螺一样连轴转,常常要忙到下半夜。他依然固执地在工作时拒我于灶房外。整整两年时间,父亲的背驼了,也更加苍老了。‘同顺祥’对面的‘伙计帮’毫无悬念地关门变成了火锅店。闻烟的病治好了,父亲却病倒了,他得了肺癌,仅仅过了三个月就离开了人世,父亲是带着微笑走的,他眼睛里最后的内容是闻烟健康活泼的身影。柳见中说的那个魔咒似乎得到了应验。”父亲舍身挣钱救下了孙女闻烟,但他依然没有揭开“闻烟”致癌的秘密。父亲之所以宁愿被族人误解,也不说破其中秘密,为的是尊重先人谋生的不易,以免落下个要钱不要命的口实。另外,善良的父亲也是怕后人中出现为了赚钱而不顾身体健康的人。可惜的是,父亲的善良得到的却是对方的敌视……
辛酉在《〈闻烟〉背后的故事》中有过这样的表述:“我想起自己年少时在学业上始终没能达到父亲的预期,父亲却从未埋怨过我一句。我想起自己的初恋女友父亲心里万般不认可,却因为我的一再坚持而最终妥协。我想起妻子临产前自己心里的忐忑,我担心一旦妻子生了女孩儿,父亲会失望。毕竟我家已四代单传,毕竟我曾听奶奶说过,父亲当年是专门挑的所谓能生男孩子的月份要的我。事实上,妻子真的生了个女孩儿,父亲表现出来的近乎疯狂的喜悦之情大大出乎了我的预料。我还想起了……所有的这一切,最后都投射到了《闻烟》这部小说里。”虚构的人物和故事,真实的细节和情感,我想,好小说大概就是这么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