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暮春者”应该穿啥衣? 2024年04月11日

资料图片

隋春波

桃花烂漫,连翘迎春。

当营口沉醉于春日美景时,南方已迎来古老的三月三上巳节。

据说,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兰草香气袭人,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兰汤沐浴。如是个人行为,可在室内进行并随时实施;若是集体行动,必于河滨“祓禊”(音fú zhuó),还须定时举行。

祓禊是通过自洁消弥病患的仪式。与之相似的,还有“畔浴”“修禊(音xì)”等沐浴活动。畔浴是以春水洗涤身上的污垢,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除去冬天积存的病害。

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修禊。王羲之在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除沐浴外,上巳节的主要活动还有——

曲水流觞。也有临水浮卵,即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吃。曲水流觞亦称“流杯曲水之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射雁司蚕。射雁的方式为弋(音yì)射,即用带丝线的箭射野雁,射中后索丝取雁。在这样的日子、以这种方式打下来的大雁,可以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司蚕指南方妇女这时节开始采桑育蚕了。

后来,上巳节沿袭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等活动。

说到这里,言归正传——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的片段。孔子询问同学们的志向,围在他身边的几个弟子分别说了自己的理想,其中曾皙如此回答。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中的翻译是:“暮春时节,春天的夹服已经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到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书中把“夹服”翻译成“春天穿的夹衣(里表两层)”。在人教版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春服既成”翻译为“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意思是天气渐暖,不必频繁换衣了。”

查阅相关文章,有人认为,这段文字描写的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欢度上巳节的情形。笔者对此较为赞同,故此才有以上颇费笔墨的一番铺垫。不过疑问尚存:“春服既成”究竟何解?

按我们北方人的切身感受,“暮春者”穿里表两层的夹衣很是应景。问题在于:一、中原地区的人不觉得三月三穿夹袄太厚了吗?二、天气渐暖,人们就不必频繁换衣了?三、“春天的衣服”到底是指夹服还是指单衣呢?

再查资料,有人“体贴”地解释说,所谓“浴乎沂”的“浴”,是指到沂水边洗洗脸、洗洗手沾沾水以求吉祥,不是非得在乍暖还寒时节脱得溜光跳到河里洗澡才叫“浴”。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篇》(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查阅《常用字字源字典》(高景成著,2008年语文出版社出版),对“浴”字的解释是:甲骨文从人,周围有水点,立在盘中,像人沐浴形,战国以后改作水旁谷。又对“沐浴”一词解释说,浴本指洗身,沐指洗头,后笼统指洗澡。

360百科则把“春服既成”解释为“完成了供给朝庭君王春新祭祀用的衣服任务。”据称,曾参(曾子)他爹曾皙所言的“春服”,是“季春之月”与“以共郊庙之服”的缩称。并云只有这样才合于周礼,才符合甲骨文中“服”字所言皆指大事的特点,而且能使文章的上下句前后贯通,也合乎孔门的一贯主张。

哦,原来春秋时期背着书包去学堂的小小读书郎,还肩负着给朝廷君王做衣裳的神圣使命,真是“任重而道远”。

依笔者浅见,不如把“春服既成”的“成”理解成古今同一释义“完成、成功”,而与之相关的词语如“大功告成”“事情成了”的“成”字都有英语语法“过去式”的含义。所以,“春服既成”的意思就是:“春天的服装(尤其是夹层)已经(成了‘过去式’)不必再穿了。”那么,“暮春者”到底该穿什么服装呢?搜一搜网上上巳节的新闻图片就知道了——穿“裙摆”与春天相约啊!

最后说说曾皙这段精彩而著名的发言,既是今朝高中学子必背篇目,也为古代诗人常用典故。文天祥在《二月晦》中写道:“何时暮春者,还我浴沂天。”杨万里的《题峡江谭温父咏齐》如是结尾:“如今政是暮春者,三叹春风舞雩下。”两者相映成辉。

202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