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游一座城,有人看风景,有人品美食,有人享温泉……来到营口,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您不妨尝试一下文物主题游径,领略独具辽南特色的文化风情和历史人文景观,感受这座海滨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春游营口 请留意这些独特文物 2024年04月12日

四条营口文物主题游径

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

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

石棚山石棚

金牛山古人类遗址陈列馆

海口检疫医院旧址

西炮台遗址

本报记者 崔薇薇

文物,是一座城市特别的存在,是对一座城市过去的记忆,也是对一段文明的记载。说到文物,很多人会觉得它们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其实,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铺开一张营口地图,不可移动文物星罗棋布。它们讲述着古老的历史,蕴含着悠久的文明。这些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史迹,都向来营游客诉说着岁月流淌的营口故事。

文物——就在我们身边

也许你曾到过金牛山遗址,探寻远古人类在东北地区的生活面貌;也许你曾驻足石棚山石棚,对神秘的巨石文明展开无尽的遐想;也许你曾登临西炮台遗址,慨叹中国近代海防的兴衰——这些历史遗迹,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熟知的楞严禅寺、牛庄海关旧址、盖州钟鼓楼、望儿山塔、熊岳古城等,亦是我们身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家乡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怎样被挖掘并得以呈现的呢?这就要提到文物普查这项工作。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之初,让我们一同去探寻家乡的历史文物。当一件件精美文物揭开神秘面纱,当一处处历史遗迹走入人们视野,我们才能真正用情丈量营口历史的厚度,用心感受营口文化的宽度。

市文旅广电局局长邹积志说:“文物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其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07年启动,至2011年底结束。”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及以后,全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进一步廓清了全市文物资源底数:我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373处。201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公布二批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3处,分别是高丽城山城、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中东铁路建筑群——满铁农事试验场熊岳城分场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烙铁山城址、鹤羊寺山遗址、赤山山城等14处。目前,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

同时,我市不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省文物局公布,我市共有革命文物名录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西炮台遗址)、省级1处(虎石沟万人坑)、市级1处、县级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处。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市文旅广电局文物保护科科长葛杰说:“‘三普’距今已经16年,一些文物资源本体状况与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工作政策方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物普查过程和普查成果的宣传引导,可以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营口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理解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日渐“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文化点位考察时强调,“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多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位于站前区跃进街道办事处的营口气象站旧址(原名“关东气象观测所营口支所旧址”)。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开启了营口气象观测的先河,使营口成为东北最早拥有气象观测记录的城市。

1904年8月5日,日本中央气象台在营口设立第七临时观测所,后更名为关东气象观测所营口支所。2017年5月17日,营口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首批百年气象站,中国大陆同时入选的气象站共有3个,但旧址留存至今的仅有营口气象站一个。为了对旧址进行更好的保护,2017年11月,市政府将营口气象站旧址列入营口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市气象局已为旧址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市气象局对旧址进行修缮,依托旧址建筑,建成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世界上第一个以百年气象站为主题的陈列馆)和气象主题文化广场,展示营口开埠商贸文化和气象历史发展,发挥其建筑历史文化承载功能和区域文化提升功能。

2019年5月,人们在修缮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掩埋在地下74年的300余件历史资料,其中包括气象观测记录、气象书籍等。这既是营口气象历史的见证,对研究营口早期气象观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见证、日本侵华历史的铁证。

如今,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已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多类基地。它见证了营口气象发展的百年历史,是营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61年营口对外开埠后,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欧美各国纷纷来营设立领事馆,最多时曾有11国在设立领事馆或开办领事业务,营口一度成为近代东北地区外国领事馆最多的城市。位于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办事处五大门社区的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市政府公布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我市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也是现存唯一的修建于营口的领事馆建筑,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的活化利用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前期修缮后,市文旅广电局计划将之打造为营口开埠历史陈列馆,围绕营口开埠前后为历史脉络,全面展示营口近代史。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持续有效改善,西炮台遗址被省文旅厅列为全省10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之一。我市先后实施西炮台遗址第一期、第二期墙体工程,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修缮工程、营口百年气象站旧址改扩建及修缮工程等重大保护工程35项,获得国家、省、市投入资金9100余万元。这些都让我们看到,“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政策已经从案头落实到城市街头,更深入到百姓心头。

文物——激活文旅产业

随着近年来文物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不断出圈,社会公众渴望获得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更具魅力的旅游产品。我市也在积极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更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文物与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资产,更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众多文物资源,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布全市。如何充分保护、传承、利用好它们,把这些文物“串珠成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益旅游历史文化底蕴,去年,市文旅广电局推出四条营口文物主题游径,邀请游客参观打卡。在这些线路中,有营口市博物馆、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营口辽河老街、海口检疫医院旧址、西炮台遗址、小望海村史馆、盖州古城、罗长维烈士塔、金牛山古人类遗址陈列馆……

今年,市气象局将与市文旅广电局将联合打造“海边观测站—百年陈列馆—蟠龙山雷达站—植物园熊岳站”气象旅游或研学路线,力争讲好“百年气象 百年港城”故事,推动气象文化赋能文旅产业振兴。

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文物保护科负责人、副研究馆员王辉,也是营口文物和非遗专家。为了更好地推介营口文物旅游景点,他在抖音平台开设“营口记忆”账号,向大家介绍营口各种历史遗迹的同时,还一一讲述关于这些文物景点的“前世今生”,吸引了大量粉丝。

王辉说:“人们常说,游览景点要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体会其中奥妙。营口也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希望更多人能真正走近它、倾听它。”

他表示,自己会坚持把抖音账号办下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本地以及外地朋友多了解一些营口的历史文化,也希望营口的文旅行业能够蓬勃发展。

鉴往知来,悠久的岁月为营口的山川积淀下深厚底蕴,灿烂的文明使营口的历史焕发出璀璨光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得益于文化传承发展、积极保护利用等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继承,为文化旅游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我市将努力把文物保护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打造高品质的文旅“景点群”,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蹚出一条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路,逐步形成深入人心的文物旅游品牌,让陈列在营口大地上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首要的是让它们得到发掘和保护。

邹积志说:“在保护好‘国宝’的前提下,要研究好、阐发好、传承好、弘扬好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