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征途如歌(下) ——我与涛头弄潮的营创三征 2024年05月06日

2009年刘至寻荣获营口市首届创业先锋称号

2016年刘至寻在营创三征2MW质子膜燃料电池发电站揭幕仪式上

技术人员与国外客户进行现场交流

公司检测中心员工在认真工作

三征子公司营口营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厂房

刘至寻口述 商富丽整理

有容乃大

《易经》有云: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能够增益各方的时候,就要涉过大河险阻,勇往无前。风与雷相互助长,相益为用,则气势如虹,威震九霄。

2002年,中国三聚氯氰市场结束了持续8年之久的“春秋战国”时代,由原来的46家剩下8家,三征牌三聚氯氰在全球市场攻势凌厉,与世界最大的三聚氯氰生产商德固赛短兵相接,多次碰撞,也促使三征和德固赛多年维持的礼貌性关注与交流向着进一步对话迈进。德固赛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对三征排斥、打压;另一方面又频频示好,秋波暗送。我们也很清楚,如果和德固赛的价格战真的打下去,我们占不到便宜,竞争不如竞合。

2002年新年刚过,德固赛大中华区的金发明博士受梅豪森先生委托来到三征,这是一次开启双方真正合资谈判的破冰之旅。此后,双方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合资谈判,三征也在最后放弃了已经进入辅导期的上市,选择了与德固赛合资。

当时,德方在谈判中坚持“三个必须”:德方必须控股65%;德方必须做法人代表;刘至寻必须5年内在合资公司工作,同时继续负责市场营销。

如果答应德方的条件,合资一定能成功。届时,所有的股东都可以拿到一大笔出让股份的现款,绝大多数员工都可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拿远远高于现在的工资,享受比现在更好的福利。而对于我个人,却意味着从三征的带头人变成了合资企业的打工仔。

我需要从公司发展大局的角度进行深度地思考和权衡:三征拥有世界最长的以三聚氯氰为核心的上引下联的产业链条,年产三聚氯氰4万多吨,这样的企业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吃掉。但是,一个年销售额4亿多人民币的中国精细化工企业同一个年销售额1000多亿的跨国集团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何况,德方已经把进军中国三聚氯氰市场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志在必得。如果不与三征合作,德方十有八九也会找国内的竞争对手合作或者独资建厂。

再者,辽宁省委、省政府以及营口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对双方的合资合作非常重视,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如果能将世界500强企业、世界最大的特种化学品生产商引进来,对营口市的经济发展,乃至对辽宁省的经济建设都是有好处的。

在企业的稳定发展、员工的生活保障,以及对省市经济的贡献面前,个人的得失显得微不足道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想有多远,你就能够走多远。阻挡企业发展的不是资金、技术、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领导者的格局、胸怀和魄力。

2005年7月20日,我们在营口市各大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今天,营口三征精细化工公司与德国德固赛公司合资项目正式签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使产品立于不败之地,该企业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德国德固赛公司联手成立德固赛三征(营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双方共注资12011万元,目前正式启动运行。”

德固赛集团成为营口市引进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我成为中方代表,担任合资公司的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合资7年,中方的中高层管理者完全接受了德固赛推行的无纸化办公,在管理过程融入信息化,任何管理都要形成体系并进行规范化,做任何决策前都要进行充分论证,环保安全是作为企业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理念。三征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脱胎换骨,并实现了营创三征成立后的高起点运行,高标准管理。

没有7年的合资,三征不可能熬得过2017年严厉的国家环保督查;没有7年的合资,三征不可能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由一家粗放管理的民营企业蜕变成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自由搏击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没有7年合资的熏陶,我也不可能很快完成从一名凭借自身天赋和锐气闯荡商海的毛头小子到一名纵览全局、以大智慧带动企业成长的民营企业家的蜕变。

2012年8月15日,我与赢创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及美国E&A投资有限公司同时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德固赛因为发展战略调整退出了合资公司。

2012年10月19日,营创三征(营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我持有75%股权,E&A投资有限公司持有25%股权。我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推行循环经济

推行循环经济是从我父亲开始就一直坚持的一个发展思路,我坚定不移地将这一想法落实并发扬光大。

目前,营创三征已经形成含氢尾气再利用循环链,氰化钠生产余热利用循环链,三聚氯氰含盐废水再利用循环链等环环相扣的生态产业链条。

循环链之一:副产氢气—液氨—氰化钠生产

德瑞化工的合成氨装置接收营创三征通过管道运送的含氢尾气,经过变压吸附装置提纯后,用来生产合成氨和高纯氢。合成氨直接出售给营创三征氰化钠产品做原材料,高纯氢对外出售。变压吸附后剩余的不纯氢气又通过燃氢锅炉生产蒸汽供生产系统使用。

循环链之二:三聚氯氰含盐废水—中水装置提炼—氯碱生产用盐

从2007到2012年的5年时间,赢创(营创)三征投资近5000万元,和高等院校合作,进行三聚氯氰含盐废水再利用的研发。

2012年5月31日,项目几经波折,在德国专家中途退出的严峻形势下,营创三征的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试车、投产,并达到了设计要求的各项指标。经中水装置对含盐废水处理后,18%的饱和盐水回用到氯碱车间,一方面作为生产用盐,排出的纯净水又供三聚氯氰车间配料使用。

如果没有循环经济思维,没有对中水装置的超前谋划和提前建成,三征可能早已在2017年国家环保部的环保督查中倒下。

循环链之三:副产氢气—燃氢锅炉—生产用蒸汽;氰化钠裂解余热—厂区采暖—溴化锂制冷

在我的亲自推动下,技术人员自行研发设计利用氰化钠装置的裂解余热和副产氢气,用燃氢锅炉替代了原来的燃煤锅炉,不仅可以为车间生产提供蒸汽,而且还可以供16.8万平方米的厂区采暖。仅此一项,每年减少7200余吨标准煤用量,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200余吨,减排二氧化硫150余吨。

2017年8月,营创三征溴化锂制冷装置正式运行,实现了氰化钠余热夏季制冷的目标。

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将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整合为一套系统的、具有三征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企业间关联产业的最有效利用。

走进三征厂区,赫然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大横幅上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责任关怀,持续改进”。

任何事物,始终需要自我和他我的平衡。自然界的循环有自身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需要平衡,安全与生产需要平衡。

对于循环经济的总结,我认为只有简单的八个字:没有尽头,用到极致。

2014年1月8日,营创三征与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荷兰MTSA公司和Nedstack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获得欧盟FCH—JU计划及中国国家节能资金支持,建设世界首套2MW质子膜氢燃料电池发电站。按照年工作8000小时计算,每年可提供约16000MW的清洁电力,实现温室气体的零排放,也不会形成雾霾颗粒物。

2016年10月14日,营创三征建设的世界首套2MW质子膜燃料电池发电站项目举行揭幕仪式,荷兰大使馆、欧盟、国际氢能协会、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均派人参加,营创三征向循环经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20年以来,营创三征继续推进废水处理工艺研发项目,将公司内所有废水用于循环水系统作补充水,实现循环水系统不结垢、不腐蚀,每年减少新鲜水使用量5万吨。

营创三征利用三聚氯氰废水制次氯酸钠已经实现量产,品质也进一步提升。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循环经济列入十四五国家规划。

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赋能绿色发展,三征将不遗余力,持续改进。

未雨绸缪 开辟新版图

三征1988年创建地在水源镇黑英台村(现三征有机北厂、辽宁三征化学有限公司厂址),1991年在老边区路南镇新兴村西建南厂(现营创三征和德瑞化工所在地),1999年兼并外贸冷冻厂和外贸仓储公司后,有一段时间将公司总部设在大庆路更新里25号,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营口东北部沿着辽河南岸发展。

但是,这几处均不属于化工园区。随着国家安全环保政策的逐步完善,非在化工园区的新建化工项目已经不再审批,现有企业将陆续随着城市规划搬迁,也成为老化工企业的心病。

我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一隐患可能在未来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解决办法。经过几年的努力,将营创三征所在地变为化工园区的想法没有实现,我和领导班子开始考虑如何另辟蹊径。

2006年9月,三征有机在刚刚开发的沿海产业基地购买了10万平方米土地,这是三征第一次离开打拼多年的舒适圈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营口三征新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在此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壮大。

2017年4月10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三征新化所在区域划入自贸区,发展侧重点改变后,停止审批新建化工项目。

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沿海产业基地东区冶金化工重装备区,这是营口市区唯一的化工园区。

2017年2月,由我控股的营口盛海投资有限公司在冶金化工重装备区购买了15.5万平方米土地,建设营新科技项目。营新科技作为我实施“东进战略”在沿海产业基地东区冶金化工重装备区投资设立的第一家企业,先后吸收了广东美联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未名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原甲酸酯系列产品和三聚氯氰,公司在2020年年末顺利投产后,目前所有产品均已实现了设计产能,生产经营工作步入正轨。

2017年11月,盛海投资在冶金化工重装备区营新科技项目用地东侧分两次购买22万平方米土地,建设昌成新材项目。

昌成新材于2022年2月27日正式搬入新厂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程质量、人防、防雷、消防等几个部门的联合验收,4月8日逐步开始各项目试生产。新能源产品硫酸乙烯酯、氯磺酰异氰酸酯率先进行试生产,快速达产,较老厂区产能提高近2倍。氯磺酰异氰酸酯产品新增1套5000吨/年的精馏装置,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采用连续蒸发装置进行废水处理,实现了废水及重金属催化剂的循环使用。随后陆续进行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的产品试车。截止9月底,各产品全部达到设计产能,形成了以新能源产品为主导,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产品为辅助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5月,盛海投资在昌成新材东侧购买144259.2平方米土地,建设营口征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征程新科拟投资30429.50万元新建8000吨/年氰乙酸及酯系列产品项目、2000吨/年2—氟—甲基吡唑酸。项目于2022年7月开工,进行项目立项、可研、安评、环评、能评、用电等相关手续,土建施工于2023年4月开始, 2023年10月项目竣工;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均实现销售收入67238万元,年均利润总额 11074.83万元。

三征顺利完成了根据地转移,不再担心被迫搬迁后的“无家可归”。

三征新化从2007年成立以来至2021年末,经过了1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75亿元,利润总额 3.76亿元,上缴税金1.53亿元 ,新产品研发投入7890万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农药、新能源、新材料中间体专业配套生产企业,为昌成新材的组建和晨铭实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10余万平方米土地,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继续做好企业转型发展工作。

晨铭实业成立于2021年1月8日,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引进国内领先包装物自动化生产设备,拥有无尘化车间1000平方米。2022年9月,晨铭实业不锈钢容器、塑料容器设备经调试全线贯通,10月正式投产运营,现有产品包括:200L不锈钢桶、不锈钢吨罐及各种不锈钢定制产品、1升—200升塑料容器。

晨铭实业未来将立足包装行业,精耕细作,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实现快速、跳跃式发展。

营创三征完成了氯碱和氰化钠对三聚氯氰的产能配套;在盛海投资控股德瑞化工后,完全实现了以副产氢气为源头,合成氨、高纯氢、燃氢锅炉自产蒸汽、氢燃料发电站配套的氢气利用循环链;实现了中水装置为核心的含盐废水利用循环链;形成了以氰化钠生产余热供热及制冷的能源利用循环链。

德瑞化工经过多年探索试验和研发投入,发明了国内首台套利用氯碱装置和氰化钠装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氢尾气生产合成氨的专利,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含氢尾气—高纯氢气—合成氨—生产用中压蒸汽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完成了多项氰化和氢化系列新产品的研发,实现了工业产值、销售额及利润的可持续增长。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窗口期,三征底盘稳、心态稳,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化工主业不动摇,坚持创新不动摇,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不动摇,在强化三聚氯氰这样的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脚步,积极向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拓展。

立足打造以营创三征为旗舰的企业矩阵,坚持产业为本,利用金融为器。引入美联新材和北大未名两家上市公司,昌成新材正在推动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在优势产业上强势崛起,形成更大的产业格局。

正所谓,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