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张凯,用奉献点亮人生坐标 2024年05月17日

张凯和贾平西夫妇在一起。

书画捐赠现场。

贾平西在市博物馆举行笔会。

以上为部分捐赠书画作品。

张凯获捐赠证书。

本报记者 仲属宁/文 孙文茹/摄

引言

70后的市政协委员张凯是营口新闻中的热点人物。2017年,他首次向市博物馆捐赠个人藏品,2019年再次捐献,今年第三次捐赠,捐赠藏品总价值达数百万元人民币。三年疫情期间,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日夜奔波在营口的街头巷陌,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普通市民的担当和情怀。他的事迹被广为传播,因战疫中表现突出,被授予“辽宁好人”称号,并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

脱颖而出的张凯如今活跃在多个领域:跑社区、进学校、走企业、访机关,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撰写提案、参政议政……他见识广,守诚信,结交社会贤达,文化产业生意红火。个人富足后他不忘回报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帮扶老英雄、老红军,关注下一代成长,为城市文化繁荣做贡献,为城市文明创建添砖加瓦……不了解他的人说他做事高调、做人也高调,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梦想和情怀——

再次围绕张凯的事迹写深度报道,他燃烧自己、关爱他人、照亮社会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在老英雄邢云发病床前,他用温暖的话语鼓励老邢勇敢面对病魔的纠缠;在老红军卢志平家中,他带着儿子聆听老人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在白血病患儿病房里,他携妻带子送去捐款,鼓励孩子扬起生命的风帆……张凯用奉献点亮了一个个新的希望,在奉献里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坐标,在持久的奉献中擦亮了人生底色。

2024年5月10日,在张凯的盛情邀请下,我国著名书画家、90岁高龄的贾平西携妻子陈茜再次到访营口。这是他俩第几次来营口?已经记不清了。他俩说:“每次来营口,我们都是奔着张凯来的!”

为文化繁荣助力

张凯和贾平西夫妇的感情胜似亲人。他扶老先生走路,他陪老先生重返大石桥市故里,他和老人谈心、讲笑话……

张凯说:“十几年前,我就和贾老一家建立了深情厚谊。2017年前后,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参与到贾平西美术馆筹建工作中。由此,我更加感受到了贾老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我非常喜欢贾老的画风,更仰慕他的艺术成就。”

张凯的父亲张立生是个性格豁达的书画收藏家。他说:“作为走出大山的艺术大家,贾平西画作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影响力是巨大的,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流派应该留在营口,应该让其艺术价值在营口扎根并得到传承。2000年左右,我就经常和张凯研究,怎么为营口的文化繁荣多做些事情……”

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张凯萌发了为城市捐赠书画藏品的想法。2017年11月25日,贾平西美术作品捐赠暨贾平西美术馆开馆仪式在市博物馆举行。那一天,张凯和妻子佟玲也捐赠了自己的藏品。

贾平西美术馆开馆是当年我市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为营口及周边地区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欣赏和学习机会。多年来,贾平西美术馆已成为营口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对促进营口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动营口特色文化旅游,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著名画家许标甲说:“贾平西的艺术风格已经在营口扎根,在大石桥市已经形成了贾平西画风。这种绘画风格,成为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能把这种艺术风格发扬光大,传承发展,张凯父子功不可没。”

近几年,张凯将自己的辽南书画院经营得小有名气,走南闯北的营销路上,他也结识了更多书画大家、知名人士和社会贤达,并与他们结成忘年之交。国务院原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忽培元评价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张凯作为普通的民营企业家,能在社会和弱势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奉献自己、温暖他人,做出了令人尊重和值得颂扬的事迹,实在让我惊喜不已。认识张凯这么多年,我见证了他的成长和成熟,他已经成为一个被社会和民众需要的人!现在,他背负起繁荣文化的使命,为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这种奉献自我、造福社会的精神值得提倡和学习,也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和写照。”

近年来,在张凯的积极邀约下,忽培元曾多次到我市考察、调研、讲学,设立了“培元书屋”,为营口的文化符号增添了厚重的笔墨。张凯还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书画家贾平西、赵华胜、刘声雨等到营口考察、笔会、讲学,把高层次的文化营养引进营口。

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阎海说:“多年来,张凯一直关心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其近年来捐赠的个人珍爱的当代书画藏品,丰富了馆藏,也为我市文博事业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他通过自身力量,拉动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为让更多高端文化作品进入营口百姓视角,做出了很多贡献。”

2024年5月10日下午,“张凯收藏当代名家书画捐赠仪式”在市博物馆举行。这一次,张凯又捐赠了13幅自己珍爱的收藏品。他说:“这次我捐赠的藏品包括王盛烈、杨力舟、赵华胜等全国知名书画大家的作品。作为收藏爱好者,我非常喜欢这些作品。但是今天,我割爱把这些作品捐赠给市博物馆,让它们成为全市人民共有的藏品,就是希望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个人所有不如城市所有,将这些藏品捐赠给博物馆后,就会有更多市民参观、欣赏、学习到擘画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大师作品,这也是我和我全家人的心愿。”

为民生福祉奔走

“活跃!”这是概括张凯担任市政协委员后比较贴切的字眼。一直关注社会民生的张凯履职热情高涨,他说:“政协委员是个光荣的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这个平台上,我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百姓和社会的信任,集中力量做好民意调查,做好党和人民的桥梁纽带。”

今年年初至今,张凯已先后撰写政协提案4份,涉及教育改革、老旧小区改造、便民就餐点位设置等民生问题。在教育改革方面,他提出中小学恢复家访制度,让家庭教育更好地和学校教育相融合;在走访调研老旧小区时,他提出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加入安保设施配套建设等。他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受到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翁永财说:“张凯热心公益,讲奉献、能担当,不仅为城市发展出实招、建良策,还关心城市发展、关注民生福祉,发挥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他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发展,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专委会的肯定和好评,是优秀政协委员的代表。”

让好人名头发光

把好人介绍给好人,让好人帮助好人,让好人带动更多好人。张凯获得“辽宁好人”称号后更加忙碌,不过他忙的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百姓的事、弱势群体的事。

做事高调的张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侠”,其实他的内心很细致,“很多时候,我沉下心来读书时,会伴随着一些深层次思考。我知道,和其他‘好人’相比,我还有很多不足。向更多优秀的前辈和前行者学习,是我现在的努力方向。”

2023年,张凯借助工作涉猎面广、人际关系庞大的优势,多次与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业务主管、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当代雷锋”郭明义取得联系,并登门拜访深入交流。郭明义在接受采访时说:“张凯是一个特别有情怀的人,我们在一起交流很开心,并且共同做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经张凯引荐,我还非常高兴地参与了营口市推出的歌曲《咱辽宁》的录制。在有益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将共同进步。”

做有意义的事,向榜样学习,做一辈子好人——在成长的路上,张凯确立了全新的成长坐标。他改写了“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式好人模式,做了好事就要让人知道,这是他的做事风格。去年冬天,张凯救助了一位老人,他高兴地把电话打给记者:“大姐,我在路边救了个老人……”

市曲艺家协会评书专业委员会会长赵树发说:“很多好人做好事不留名,但张凯是一个做了好事要留名的好人!在当下,这种大张旗鼓做好事的行为值得称道,因为这样做是对良好社会风气最直观、最正面的引领,是一种社会存在,更是一种社会需要。”

在张凯的支持助推下,赵树发带领他的团队,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评书工作室改编、录制了忽培元的著作《糊涂百年——郑板桥》50讲评书,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剪辑。赵树发说:“做好事的好人很多,但像张凯这样做完好事还可以在空中飞很久的不多,张凯是个值得营口人为之点赞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