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挣脱噩梦 拥抱美好 ——我市4类残疾儿童的康复之路 2024年05月31日

康复师李沙沙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识别训练。

多功能康复室

康复师与康复儿童在为训练顺利击掌祝贺。

康复师丁可宁在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课程——“抢椅子”游戏。

康复训练融合在游戏中。

认知训练课。

服务中心内孩子们的画作。

本报记者 丁海林 文/摄

起床,做早饭,给儿子穿衣、洗脸、收拾被褥,抱30公斤重的儿子上车,准时赶到市残疾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开始一整天的康复训练。这样的生活,强强(化名)的妈妈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坚持了4年多。

早晨8点钟,儿童康复师(以下简称康复师)李沙沙精神饱满地站在服务中心大门口,面带笑容地跟前来康复的孩子及家长打招呼。今年,是她从事康复师职业的第10个年头。

为了一个共同的希望——创造奇迹,像强强妈这样的几百名患儿家长和李沙沙这样的几十名康复师,每天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在服务中心默默度过数年的人生岁月,谁都不肯轻言放弃!

噩梦 突如其来的噩梦

强强在两个月大时,经历过一次突发高烧。从此,在众多医生嘴里,强强妈反复听到一种疾病的名称——脑炎。

“突然的抽搐,毫无征兆地发作。前一秒钟还玩耍的孩子突然牙关紧咬,口吐白沫,脸色发青,人事不省……”提起儿子癫痫发作的情形,强强妈依然不由自主地浑身战栗,“等孩子抢救过来,我整个人就崩溃了。然后,不知什么时候,会出现再一次、又一次……”

2019年年初,强强的脑炎经治疗痊愈出院。全家人以为,终于把厄运熬过去了。没想到,更凶狠的恶魔还在前方眈眈而视。强强长到10个月时,强强妈发现,跟同龄孩子相比,儿子既不会坐、也不会爬。慌了神的家人把孩子送到省医院检查,原来是脑炎后遗症造成的脑白质软化,致使肢体运动受限、语言功能受限的脑瘫症状。

从那天起,强强妈再没睡过整夜的觉。一闭上眼,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孩子以后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从此,强强妈陪儿子开始了4年多的康复训练。

同在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乐乐(化名),至今也无法追溯病情根源。小时的乐乐看起来聪明伶俐,乐乐妈却发现,2周岁半了,乐乐还“不咋会说话”。他除了简单的“爸爸”“妈妈”之外,其他的词汇都说不出来。还伴有行为刻板、没有目光对视、暴力自残等怪异行为。

“手里拿着专家的诊断结论,但思想上仍不接受孩子是‘孤独症患者’这个事实。”确诊乐乐患上孤独症后,刚回到工作岗位不久的乐乐妈就辞掉工作,全天候陪儿子进行康复训练,直到3年后的今天。

坚持 争分夺秒的坚持

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康复师给孩子每天安排的康复训练项目有:PT(康复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感统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

强强每天的课程都安排得很满。经过一整天的康复训练后,爸爸下班回家帮着照看孩子,强强妈抓紧时间做饭。饭后,继续带强强完成康复训练作业。由于癫痫随时可能发作,强强得全天候有人陪伴。回忆这几年的生活,强强妈最惬意的时刻,是出去办事时,年迈的爷爷奶奶帮着照看一会儿强强,这让她能有一小段“喘口气”的闲暇时光……

同强强的家庭情况相比,乐乐家中4位老人都可以帮忙带孩子,但乐乐妈依然选择24小时陪孩子生活和训练,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谁也没看出来,这个有些腼腆的母亲,竟有着近乎偏执的执行力。比如,康复师要求某个动作练10遍,如果乐乐没有完成,即使已是凌晨一点,她也会让孩子坚持练完。

除了在家进行康复训练外,乐乐妈还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比如,去超市、公园,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地教,一个词一个词地练:西瓜、水果,老虎、羊,红色、绿色,方形、圆形……这些正常孩子很容易掌握的最基础的词,孤独症孩子必须从零开始,一个个地学习、认知。

经过一整天的康复训练,疲惫的妈妈和孩子很快进入梦乡。然后,迎接他们的,是第二天的训练课程。每天都必须这样高强度、争分夺秒地训练,因为:1周岁前,是孩子运动功能发育的黄金期;3周岁前,是语言功能发育的黄金期;6周岁前,是认知发育的黄金期。错过了最佳恢复时期,就得花10倍的努力去弥补。

李沙沙介绍说,对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就像搭积木的过程。康复师把生活中最基础的语言、动作、生活能力等,拆成一个个“零件”、一个个步骤,手把手、重复千百遍地教给孩子。等孩子把“零件”掌握了,再把“零件”一个个帮他们搭建起来,最终实现语言、动作、生活能力的功能恢复。这一过程,枯燥、痛苦而漫长,需要康复师具备专业性,需要康复师有重复千遍不厌烦的耐心,更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在日常生活中争分夺秒地训练。然而,没人知道到哪一天是胜利的终点。可能是3年后、10年后,甚至是一辈子。

信心 点滴累积的信心

支撑这些父母的希望,就像是一根细细的线。一旦这根线断了,孩子的世界就崩塌了。

作为我市首批从事康复专业的康复师,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脑瘫康复科负责人丁可宁在与家长交流中,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长们的信心,改变着他们的认知。“家长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他说,一旦家长的认知出现问题,信心就没了,孩子的希望也就没了。为此,他甚至强迫自己养成习惯,从不在家长面前提起“病”“患儿”这些字眼。一些敏感问题,只能慢慢解释,让对方逐渐接受。否则,没法让家长配合康复方案的制订和执行。

说起“信心”这一话题,丁可宁谈起一个至今都令他惋惜不已的病例:一名4岁的脑瘫孩子,经过康复训练,借助助行器第一次有了行走的能力,孩子特别开心。父母却拒绝面对孩子是残疾人的事实,不愿意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借助助行器行走。后来,由于居住环境等原因,父母把孩子封闭在家里,失去康复机会的孩子下肢肌肉逐渐萎缩。数年后一个偶然机会,丁可宁又遇到了他。看到孩子再也无法行走的状况,丁可宁不禁当场流泪……

服务中心内,每一名能够坚持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内心强大且意志坚决的家长。家人的支持、康复师的鼓励、孩子的进步,都在一点一滴地增加着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焦虑 随时爆发的焦虑

如果说,希望是支撑家长信心的那根细细的线,与这根线缠绕在一起的,却是无孔不入的焦虑。

李沙沙坦言,自己也经常焦虑。她说,训练师的情绪会受到孩子训练配合度不佳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挫败感等不良情绪。大家需要经常相互抚慰,化解焦虑。“一切焦虑都源于康复师对孩子的责任心,源于同事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达成预定康复目标,最终成为正常人。”李沙沙说,“科室里的每一名同事都曾难受过、哭过,也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最终大家都坚持了下来。”她认为,康复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康复师的责任心,决定着一个个孩子未来的人生境遇。10年工作磨砺,打磨掉了职业倦怠,将她的责任心抛光得熠熠生辉。

相对于康复师们的坚忍,患儿父母的焦虑则能更直观地被感受到。漫长而枯燥的康复训练,交织着家长们无数次失败、走弯路、想放弃甚至情绪崩溃、整夜失眠的痛苦心路。有的家长抗拒看孩子患病的视频,有的脸上从来没有笑容,有的前一秒钟还笑容满面、后一秒钟会因谈到某个话题而突然崩溃,泪水奔涌。焦虑无形无声,犹如悄然弥漫在空气中的瓦斯,一句无意的谈论、一个失败的动作,就可能瞬间引爆。

家长们精神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经济上的压力。虽然服务中心实行免费康复,但接受康复训练的这些家庭,经济负担依然沉重。

“家里没有一分钱存款。如今一家三口的生活开销全靠丈夫每个月三千多元的工资,不足部分靠双方父母贴补些。”强强妈坦言,由于自己陪孩子康复训练而无法工作,家里的经济压力极大。

康复师们给记者讲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一对孤独症孩子的父母都没有固定工作,妈妈得全天陪着孩子,爸爸只能干些时间不固定的零工。两个人每天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的觉,每一天都很疲惫,但他们依然在苦苦硬撑。

有一名脑瘫孩子的父亲,家住大石桥市。他每年都要反复打电话询问服务中心准确的开班时间。后来才知道,他家非常困难,他要在康复训练开班前一两天才到营口市区租房子,尽力节省点儿房租。

希望 无法放弃的希望

与服务中心内大多数孩子相比,乐乐是幸运的。如今,经过3年多的康复训练,乐乐的语言功能、社交能力呈现飞跃式进步。即将从幼儿园毕业的他,社交能力足以支撑他顺利升入小学。服务中心不仅针对学龄前儿童设置了数学、语文课程,还在训练室模拟普幼、普小的上课模式布置了教室,让即将从服务中心“毕业”的孩子,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

乐乐的优异表现,让他的康复师李沙沙喜上眉梢。李沙沙的手机里,保存着40G的视频,记录着孤独症康复科所有“未毕业”孩子的成长变化。这些珍贵的记录她舍不得删除,闲暇时翻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是对康复师最好的安慰。

强强的康复之路依旧漫长。无法说话的他,只能用点头和“嗯”的发音,来表示对不同的颜色,形状的识别。肢体过高的肌肉张力,影响着他的动作协调性。强强妈有一个癫痫患儿家长微信交流群,群里500名家长,每天除了分享医疗知识和康复经验,更多地是相互支持、打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康复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可是没人放弃,家长们都幻想着某一天,某个成功案例能在自己孩子身上应验。2022年,强强去上海做了恢复头控功能的矫正手术,4万多的手术费,是他父母所能承担的极限。强强妈坦言:“这手术即使只有1%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也要做,否则怕自己将来后悔。”

家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愿望是:“不需要孩子学习好、体育好,只要他能健康,就好。”

明天 彰显美好的明天

据康复师丁可宁介绍,儿童的康复治疗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1995年后才进入我省医疗体系。从十几年前参加工作开始,他就迷上儿童康复治疗技术,时刻关注并钻研相关技术及理念,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目前,他们的康复团队采用国际上最新的ICF框架下的康复思维,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场景和环境,多维度选择针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技术并结合游戏和玩耍情节,寓教于乐,让孩子和家长们无压力地参与其中,达到提高儿童肢体功能及回归社会的目的。

在康复训练中,他推崇“立体康复”的模式。该模式要求康复师不仅关注孩子本身肢体的状态,更引入机构康复、家庭康复及社会康复的全方位、立体式康复治疗理念,“这一模式认为,与在康复训练课堂上短短几个小时相比,利用好孩子在家的时间才是康复训练的重中之重。”如今,随着相关理念的普及,家长的配合度逐步上升,康复效果显著提升,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煦暖的阳光透过多功能训练室的玻璃窗,家长们在陪孩子们一起运动:跳跃、抛球、跨栏……另一间教室内,康复师在游戏中教孩子们识别颜色,答对的孩子高兴地与老师击掌祝贺。这样温馨的场景,每天都在服务中心上演。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5月17日,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服务中心投资4139万元,建筑面积12086平方米,设置了孤独症、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配备了适合残疾儿童特点的各类训练室、游乐室,还配备了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感觉统合训练设施、情境训练设施、多感观训练设施、理疗设备和PT、OT、ST训练设施。该服务中心建成之前,我市患儿康复需远赴鞍山、沈阳等城市,康复费用近乎自费,使得很多孩子错失了康复机会。如今,服务中心内的每一名家长,都切身体会到了其成立的意义。

2014年5月,服务中心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之家”,被省残联纳入重点培育康复区域中心。

记者注意到,资料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福彩公益金专项支持下,服务中心对我市0—7周岁患有脑瘫、智障、孤独症和聋儿4类残疾儿童免费开展康复训练,早期干预康复救助,基本实现了残疾儿童应救尽救。至今,已经对1200多名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已有275名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小学、幼儿园就读。”

这串数字背后,是1200多张孩子稚嫩的脸庞,是1200多个家庭从绝望、焦虑中走出来,有信心、有希望地面向新生活的感人故事!